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初探

2015-03-13刘红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模具课程体系

刘红燕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初探

刘红燕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实训模式,制定出分层递进,岗、课、证相融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模具;现代学徒制

一、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湖南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实际情况,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由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对五所试点院校衔接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衔接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以职业领域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按照知识和能力递进模式,构建模块化分层递进,岗、课、证相融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职构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拓展课”的课程体系,高职构建“三平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从简单到综合细化教学内容,中职阶段注重基础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阶段注重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前提下,根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专业优势,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设计教学情境,采用学徒制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加大实践操作,使学徒“会”操作,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加工中心、综合实训)、《特种加工实训》(电火花、慢走丝)、《模具制造工艺学》(含课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等六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中、高职分段)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原则

通过对五所试点院校衔接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结合企业对高职衔接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为普车、普铣、数控加工、线切割、钳工、质检员、冲压工、注塑工、绘图员,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为模具制造工、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设计师和模具装调工。并根据中高职各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以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关系图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置内容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构建模块化分层递进,岗、课、证相融合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结构总体分为中职特设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特设课程三个层次,其中,衔接课程在中高职教育阶段对接设置。课程体系主体部分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工学交替实习、专业拓展课等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和序化以关注学生身心素质、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

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与对应岗位职业资格证对接,如图1所示。

专业拓展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包括人文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强化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以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完成教学。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块化、分层递进课程结构

工学交替实习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融入社会和企业环境的方式实现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中职阶段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普车、普铣、数控加工、线切割加工、钳工等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和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等综合技能的训练。中高职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工学交替实习(含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拓展课)。中高职各类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中高职各类课程的课时分配表

(三)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及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现确定六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为《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加工中心、综合实训)、《特种加工实训》(电火花、慢走丝)、《模具制造工艺学》(含课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

在此基础上,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六门核心课的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能体现岗位能力的递进。以《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加工中心、综合实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含加工中心、综合实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衔接中职《普通车削加工》、《普通铣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特种加工实训》、《机械加工工艺》、《钳工技能基本训练》、《冲压模具结构》及《塑料模具结构》等课程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的原理和方法,会使用CAM软件编程,能熟练操作加工中心,具备中等复杂模具零件的加工职业能力。该课程岗位能力递进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模具制造技术与实训》衔接课程岗位能力递进图

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衔接中职阶段的课程有《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特种加工实训》(快走丝)、《机械加工工艺》、《钳工技能基本训练》、《塑料模具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熟悉常用塑料的特性、注塑模具结构,能完成塑件结构工艺分析、制品的缺陷分析及解决措施、设备选用、注射成型工艺参数选择、模具方案及结构设计、成型零件尺寸计算和模架选用,具备设计中等复杂程度塑件注射模具的能力。该课程岗位能力递进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衔接课程岗位能力递进图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问题的研究必然有助于各高职学院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开展。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本文提出了“分层递进,岗、课、证融合”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缩短了学习时间,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二,中职学习阶段的课程侧重于机械基础知识和加工技能的培养,着重按照中级工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高职学习阶段在设备维护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按照高级工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模具设计方面的教育,向高技能高技术全面发展,从而整体上提升模具专业的教学质量;第三,采用学徒制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加大实践操作,使学徒“会”操作,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

[2]陈兵.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模具工业,2012,38(10):74-75.

[3]姚道如等.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叶美芬,张建霞.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创新探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G718.5

A

1673-0046(2015)9-0129-03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模具课程体系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中秋明月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