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2015-03-13简琼文
简琼文
学术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致经过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英美国家股东、董事会及经理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但并未考虑法律因素的影响。第二阶段则将其他国家纳入比较范围,并结合法律因素,主要研究两类代理问题,包括公司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和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特别对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研究十分丰富(Denis and McConnell,2003)。而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发展迅猛,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得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事实上,像法律、管制及产权制度等正式机制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其对投资者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媒体仿佛是为了成为一种保护投资者的补充机制应运而生。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这一观点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Dyck等,2008),那么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本文希望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媒体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能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一、媒体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其中,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激励机制等等,而外部治理机制则包括政府和法律制度、中介机构、市场力量(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等。而媒体正是通过影响各种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参与主体来改善公司治理的。例如,在公司内部,主要是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外部则主要是政府、法律法规和包括审计机构在内其他市场参与者。
1.媒体对公司内部治理参与主体的影响
Dyck和Zingales(2004)首先估计了39个国家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然后对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媒体通过报道大股东的不当行为,给大股东制造的公众舆论压力是抑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主导因素之一。同样,Haw等(2004)则以东亚国家和西欧国家为样本,将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因素,分为法律因素和法外因素。其中,媒体就属于能够遏制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有效法外机构,因为发行量较大且报道可靠性较强的媒体能降低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而降低他们的私有收益。贺建刚和魏明海(2012)从财务报告重述的角度,检验了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环境下,媒介功用改善对大股东控制权治理的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治理效应随着媒介环境改善和监督功用的增强得到修正,媒体对约束大股东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治理功能。尹树森(2013)和陈红等(2014)的研究则表明,媒体通过是声誉机制来约束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的。
董事会的公众形象受到媒体影响,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按社会接受的方式行事(Dyck and Zingales, 2002)。Joe等(2009)研究了媒体曝光美国企业的董事会的庸碌无为后,对公司治理、投资者交易行为以及证券价格的影响,他们发现被强势的媒体批评后,董事会采取纠正措施,并提高股东财富。除此之外,媒体监督还会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影响,当公司的负面报道越多,并且作出报道的媒体的影响力越大时,独立董事的辞职的可能性越高(李焰秦义虎,2011),也就是说,媒体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董事会机制的发挥。
而对于管理层,罗宏和张玮倩(2011)的研究发现,考虑到声誉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公司高管薪酬时,会受到媒体报道一定程度上的管制,而且媒体负面报道越多,这种管制作用越明显。杨德明和赵璨(2012)也发现在政府等相关部门介入时,媒体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具有监督作用。吴超鹏(2012)则从并购事件的角度,研究了媒体对政治关联高管行为的影响,发现政治关联背景能够保护并购绩效较差的高管,但是媒体可以通过大量报道并购事件的负面消息,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约束政治关联高管的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同样,Liu和McConnell(2013)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会影响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决策。高管在决定是否进行减值收购时,会考虑媒体关注的基调以及可能带来的声誉成本,当媒体的负面报道力度越强和负面基调越一致时,越能让高管放弃减值收购的尝试。
2.媒体对公司外部治理参与主体的影响
媒体不仅会影响公司内部治理参与主体,还会影响政府、法律制度以及中介机构等公司外部治理参与主体。
对于政府和法律,Dyck(2002)的研究发现媒体关注能促使政治家修订并有效实施相关法律。同样,郑路航(2012)研究了中国的上市公司,发现关于公司治理违规的媒体报道越多,政府监管部门越可能介入对公司治理违规事件的调查和监管。
而对于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审计师,Mutchler等(1997)以存在破产风险的公司为对象,研究了在审计报告日前,出现不利信息和利好信息对审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审计报告日前出现有关公司的媒体负面报道,审计师更可能会发表非标意见。同样,Joe(2003)研究发现,在审计报告日前,客户出现负面的媒体报道会增加审计师对客户破产可能性的敏感度,使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更倾向于发表非标意见。近些年,我国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媒体对审计质量、审计意见、审计费用等的影响。张建平等(2013)首次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媒体的负面报道越多,审计师越可能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特别是在当年的财经媒体上出现了较多对公司的负面报道时,审计师改善次年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可能性越高。张龙平和吕敏康(2014)发现审计师出于意见认同动机会参考媒体意见,在“同化”和“顺应”机制影响下其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从众”效应。周兰和耀友福(2015)则基于新闻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了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发现媒体负面报道的铺垫效应及框架设置可以明显的改善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质量。冉明东和贺跃(2014)发现审计师会因担心客户过度曝光导致审计失败暴露而要求提高审计收费,表明媒体能通过影响审计师的行为来发挥一定的治理效应。戴亦一等(2013)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来解释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媒体的负面报道越多,上市公司越可能更换质量更高的审计师。
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在改善公司治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影响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等公司内部治理的参与主体,二是通过影响政府、法律制度和中介机构等公司外部治理的参与主体。但是不管是通过影响内部治理参与主体还是外部治理参与主体来改善公司治理,媒体都不是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而是通过产生一种外在压力来发挥效应的,例如声誉、政府和法律的惩罚、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不良影响等。尽管有时这种外在压力作用比较小,或是需要在其他的正式机制影响下才能发挥作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公司治理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在改善公司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存的文献在研究其作用机制上仍旧存在改进空间。
首先,关于媒体改善公司治理的外部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丰富。例如,我国学术界对媒体对中介结构行为的影响研究比较少。其次,研究媒体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其实是结合了新闻传播与公司治理两大领域,想要解释清楚媒体改善公司治理的机制原理,除了要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外,还必须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比如,新闻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信息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是会经过“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这一理论就可以用来解释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的差异效用。最后,媒体监督作用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具有保障信息自由流动并独立地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监督的功能。然而,我国的制度背景普遍特殊,媒体受到的政府干预较多,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媒体的自由度将会不断提高。总之,今后对媒体治理机制的研究需要结合相关科学理论,考虑特殊的制度背景,在还未深入的领域加深研究。
[1]戴亦一,潘越,陈芬.媒体监督、政府质量与审计师变更[J].会计研究,2013,(10).
[2]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媒介功用与市场治理效应:基于财务报告重述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2,(04).
[3]李焰,秦义虎.媒体监督、声誉机制与独立董事辞职行为[J].财贸经济,2011,(03).
[4]罗宏,张玮倩.媒体报道对高管薪酬的管制作用研究.中国会计学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5]冉明东,贺跃.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审计收费.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03).
[6]吴超鹏,叶小杰,吴世农.媒体监督、政治关联与高管变更——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2,(02).
[7]杨德明,赵璨.媒体监督、媒体治理与高管薪酬[J].经济研究,2012,(06).
[8]尹树森.股东声誉、权力制衡与媒体监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