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堂教学效果
2015-03-13赵志华
赵志华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研究企业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了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具备的资源和条件,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谋划,以及如何将制定好的战略在企业成功地得以实施的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自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此课程作为会计审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我院也于2010年首次在审计学专业中开设此课程,由于增设不久,且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科综合性,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一总结,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
1.理论教学内容综合、全面。《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战略管理,按照:战略管理概论——战略分析(内部分析、外部分析)——战略选择(公司总体战略、业务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战略实施(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战略控制)为理论系统展开。另一部分为风险管理,按照:风险管理概述——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体系、技术和方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展开。该课程涉及政治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供应商、价值链等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兼有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风险管理、财务战略、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是一门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多门课程知识点,理论内容较为全面、综合的课程。是培养国际性、综合性、高端性会计审计人员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
2.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抽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是按照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两大部分展开的。战略管理部分主要是战略分析方法,包括:PEST分析模型、五力模型、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价值链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SWOT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保证战略顺利实施的平衡记分卡等项目。风险管理部分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各类风险管理的方法等项目。这些分析方法和模型,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二)教学现状
1.教材晦涩难懂,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难点。大多数本科教育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部分都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要点提示,结束部分以思考题或讨论题的形式再次将本章的重点内容予以明确,章节内容中有大量的例题、案例、知识链接,对相关知识点予以解释说明,教材的可读性非常强,学生很容易接受。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却大大异于本科教育教材,教材内容大多是生搬硬套国外翻译资料,语言晦涩难懂,对于战略分析模型、方法的介绍表达不符合中文习惯,条理不清晰,缺少例题、案例的解释说明,给学生的学习、阅读带来很大的困扰。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及内部控制、如何管理控制各类风险等章节缺乏本土案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接受流于表面。
2.理论教学枯燥无味,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对该课程的讲授,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是知识的奴隶,教师的任务是将文字形态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口头语言方式的呈现,课堂成了灌输知识的流水线,学生成了流水线上一只只“待填”的鸭子。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是被动而非主动接受,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训练与成就感。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给学生以启迪、思考。《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且该课程难以在学校实验室实现模拟操作,因此大多数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以实现实践教学的训练目的,但由于许多大学生学识尚浅,社会阅历不足,脱离实际、空洞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并不能真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二、如何提高《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区情的高技能、宽视野,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既要有助于考生日后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又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知识目标上,要使学生能够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战略选择、风险应对的基本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熟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程序和工作内容,掌握公司战略的内外部分析方法;掌握公司战略的类型、选择及发展路径;掌握业务单位战略的类型、优势、实施条件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掌握职能战略的内容及选择,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法;掌握公司风险的种类、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为今后处理公司全局性、复杂性事务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具备分析、选择、实施公司战略的能力;具备识别、评估和应对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并予以监督、控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前瞻的眼光,解决处理复杂事务的职业品质。
(二)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模块,构建知识地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多开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笔者首先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模块化分解,每个模块都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导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导读向学生呈现该模块的知识要点、概念,以提问或设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具体学习目的,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外自学。导读覆盖了本模块的全部关键知识点,问题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兼顾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每个导读问题都与相应的各类学习资源相链接,建立起以导读问题为汇聚点的立体知识体系。然后,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绘制知识地图,清晰的知识地图呈现出知识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习资源的分布情况,在此知识地图中,知识结点及其连线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模块中相关知识点关联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借助这个知识地图也可以便捷地寻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源。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重点是: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本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将学生按照5-6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授课进度,按照知识点分给各小组,届时由各小组上台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应将所讲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不能照本宣科给其他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在着装、板书、语言、手势、提问、解答等方面严格按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学生讲完后,任课教师要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效果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对学生所讲内容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对错误或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更正和补充,保证所传授内容的正确性。同时还对学生讲课时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PPT风格、板书等也要逐项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表现不足的方面要及时予以指正,让试讲学生明自自己讲课的效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课堂,全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枯燥无味、难以读懂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中做”
习题与作业是促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习过程中监控、诊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常用方法。该课程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每堂课后的随堂小测,该小测会针对本堂课的知识点,选择若干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由学生抢答,计入个人平时成绩,及时完成对本堂课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二是每章的自我小测,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组成,全方位不同角度考核学生对本章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由学生个体完成,并计入个人平时成绩。三是每章的综合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为主要目标,是面对知识点的基础性任务的延展和拓展,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任务,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展开,以保证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中的社会性建构,也有利于基本知识和技能较差的学生获得较快的提升。每个小组所领受的综合性作业都不相同,避免了相互抄袭,通过填写个体责任任务清单、组员互评贡献度等手段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五)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的关键环节,包括认知实习和综合设计。在本课程中,笔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一是企业参观,通常在学习完战略分析后,由教师带队到和本校有定向实习合作的企业进行参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战略规划,学习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章程等,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产品的定价策略、市场定位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实的企业,将书本上僵硬死板的理论与企业经营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二是制作战略分析报告,由每个小组选取自己熟悉的企业,例如家族企业或学生自己的创业项目,运用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对该企业进行战略分析,选择制订战略路径,制订相关的内控体系、管理制度,并针对该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制订一至两种风险防控预案,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三是参与课程案例资料库的编写,根据理论知识体系的需要,在开学期初,就把知识点中部分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任务,分解布置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题目内容都不相同,例如特变电工的成长历程及几大战略转折,海尔的存货供应体系,特步的资金管理体系,蒙牛的危机公关等内容。在对特定对象、特定主题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为原则。因此,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互动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实践应用中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有用专业人才的根本目的。
[1]于涛.《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J].科技信息,2011(34):488-490.
[2]梁毕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