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探讨
2015-03-13魏化
魏化
引言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
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国事业单位要想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还需要从各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5).
[2]张秀梅.小议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
[3]赵爱侬.关于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