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朗读和朗读教学的审美功能

2015-03-13林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2期
关键词:重音语速语调

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双声叠韵、那顶针咏叹、那情感韵味、那气势神采、那声之高下、那气之短长,无不富于一种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朗读与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就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情感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了民族精神之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声音一起流入学生心田的是那深邃的思想、高洁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美好的愿景、不灭的希望,这人性的情感之美,激荡着学生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从而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开阔、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好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与情感之美的熏陶。

如朗读《沁园春·长沙》,要用舒缓的语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使用放缓并重音处理的形式强调“百侣”和“峥嵘岁月”,语音饱满,语调沉稳,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和提及峥嵘岁月的自豪感;而读“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时,当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语流连贯,语速稍快,语调昂扬,一气呵成,语调渐强渐高,到“万户侯”达到顶点。通过听这样的范读或进行这样的朗读实践,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雄姿英发的风貌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而情感受到激荡,心胸为之开阔。

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当读得低沉徐缓,读“意映卿卿”时,朗读者要进入林觉民的情感世界,眼前不禁浮现出妻子那姣好的面容,语气亲切似乎在与之执手低语;在“与汝”后停顿,“永别”二字,“永”字绵长读出不舍,“别”字稍重读出无奈与迸发的悲戚。“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句,前半句柔情似水,语调轻缓,后半句豪情万丈,重音强调“天下人”,重音加缓读“爱其所爱”;“……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前四个分句语调明朗,音量饱满,语速稍快,至“谋永福也”为强音顶点,之后停顿,“汝其勿悲”轻读缓读,有劝慰意。或许这段朗读的处理方式因人会有些微差异,但是学生如此朗读体会或听老师如此范读,心灵怎能不被那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拥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凛凛豪情,和对妻子的诚挚真心、绵绵深情所打动?

二、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音韵之美的感受力

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谈到:

有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包括清浊、平仄、四呼、共鸣、双声、叠韵、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还有种种表达技巧的美感。从语意上说,必须清晰、完美;从感情上说,必须真挚、丰满;从声音上说,必须圆润、自如;从语态上说,必须精致、细腻;从表现上说,必须贴切、鲜明。

学者韩向东也认为:

汉语语法结构上的意合、流动、虚实等特点使汉语活泼灵动、变化万端,这是其他印欧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语句的参差错落或整体有致的变化造成声音的变化,又通过声调、语调、重音、停顿、平仄等奇妙的调节,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不仅觉得有声感变化, 还会有一种生气贯注。

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的规范语言)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她那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具象生动、铺排灵动的巨大表现力,主要是因为韵律的作用。所以在朗读中,尤其要把握韵律的动态走向,根据文章言之长短、声之抑扬来朗读,驾驭韵律的灵动变化,通过对文气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失去韵律美的朗读,必然是劳而无功的念字出声,肯定会使汉语黯然失色。

例如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惊蛰一过,……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一句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就有一种由叠词的使用而造成的音韵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而且,“料料峭峭”与“淅淅沥沥”是两组叠韵词,“淋淋漓漓”是一组双声词,而且“淋淋漓漓”与“淅淅沥沥”还押韵。从“先是料料峭峭”,到“时而淋淋漓漓”,到“时而淅淅沥沥”,音量与语调上要读得由轻且高,到重且低,表现由烟雨到小雨的动态发展过程;“天潮潮地湿湿”用延长音读,表现这场雨的弥漫感。如果想象着置身于春寒小雨中,想象着耳畔春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声音,眼前不禁一片灰蒙,身上也不禁起了寒意,耳边也似乎回荡着如琴音般的雨声了。“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语调低沉,短句多停歇,造成了一种叹息感,用重读强调“久违了”、两个“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一切”、两个“只有”,表现了作者对大陆对故乡浓浓的思慕眷恋之情和两岸长期隔绝、二十五年望乡而不得归乡的痛苦。这里的短句连用、两个“二十五年”的间隔反复、两个“只有”的重复,“千伞万伞”对“千山万山”的仿词并与之连用,也给人一种音韵上的美感。

三、朗读和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朗读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通过想象,形成内心的视象,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面语言所描述的场景、情境、意境。那丰富细腻的情思和美感,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穷尽与传达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受去身临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其意境之美,才能使朗读者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精神气质相融合,达到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的境界。张颂先生说:

在朗读时,创作主体的类比联想、再造想象完全处于兴奋态势,这会把人生经验、生命活力、人世悲欢、岁月印痕统统聚合起来,落实到文字作品的词语序列之中,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之内。‘意境实际上是一种时空氛围、一种精神居所,它引人入胜,它给人寄托,令人神往,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朗读上阕时,那陡峭的悬崖直冲云霄,滔滔江水卷起千丈雪浪的惊心动魄的景像要如在眼前,江涛与崖岸猛烈打击的轰鸣声要如在耳畔,甚至能闻到微涩的水气和清冽的秋气。朗读时,“大江东去”四字语调沉稳开阔,字字清晰,“浪淘尽”语调上扬,“千古风流人物”在“千古”后停顿,并用重音缓读强调“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语调平缓,“人道是”语调上扬,有听得传闻不够确定的意思,“三国周郎赤壁”用上扬的语调突出“周郎”,眼前浮现周瑜英姿飒爽、羽扇纶巾的形象,有无尽的赞叹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个分句,要突破标点的限制,语速急促语流连绵一气呵成,至“雪”字达到高音强音的顶点,读出“穿”“拍”“卷”三个动词,尤其是后两个的连续动态感。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如奔马轰雷的雄壮奇险的境界。而“江山如画”要语速放缓,“江山”二字缓读重读,“如画”语调上扬,有赞叹意,好像镜头由对惊涛骇浪特写,变成了广角,天空高远、群山连绵、江流九曲、平川似锦,壮哉!我大好河山!而地灵人杰啊,这片沃土上曾出现过多少豪杰啊,所以用上扬的语调和重音强调“多少豪杰”。通过这段朗读,学生体会到了雄壮、奇险、开阔的意境,心胸怎能不为之开阔,精神怎么不为之振奋!

总之,朗读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那些富于音韵之美、饱含情感意蕴、词语精妙优美、引人美好遐想的作品,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2]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关于朗读教学观念的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2000,(04).

[3]汪缚天,苏晓青.普通话语音朗读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8]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林岩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221002)

猜你喜欢

重音语速语调
辩论赛之语速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浅谈英语语调及英语教学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朗读基本技能:语调(一)
谈汉语特殊疑问句的语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