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脚面条香

2015-03-12倪艳闻岑永枫

贵阳文史 2015年1期
关键词:夜郎面团面条

倪艳闻++岑永枫

岩脚面条香,美名百年传。岩脚面的特别之处是得益于当地种植的小麦和山泉水,由人工揉捏面团再经压面机压制加工而成。这样的做出的岩脚面条有劲道,细如银丝却不易煮烂,入口香脆清爽如春笋,味道鲜美。

在还没到六枝之前,我对这片夜郎古境上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的名特土优产品已略有了一些了解。诸如岩脚面条、夜郎神酒、坳锅臭豆腐、木贡纸、岩脚斗笠、岩脚银饰、岩脚凉粉、岩脚醋、石榴等,这其中,对于像我这样的北方人、一个地地道道的“灰面脑壳”来说,印象最深、也最吸引我的自然当属岩脚面条了。

岩脚在历史上素有“小荆州”之称,是古蜀群通往夜郎国和南下番禹的要道,古称黑洋大箐,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川盐的集散地,商贾云集,商贸集市繁荣,是黔西周边十几个县的商贸中心。“山间铃响马帮来”,在明朝初期和清中期,岩脚面等一些传统的当地名特土优产品就已随物流走出了大山,远销省内外包括昆明、广州等大中城市,带着浓浓的古夜郎的气息走向四面八方,数百年传承至今不衰。在这其中,岩脚面条便是通过在人们舌尖上的行走而扬名天下,世世代代传承,名噪海内外。

岩脚面条的历史与岩脚古镇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岩脚面条都是人工用刀切成的,这种手工面条是当地饮食的一大传统特色,很是受过往岩脚的外来客商喜爱。据说为了满足食客的需求,当时岩脚人是用大方桌当面板,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桌上用木杠子滚压,压薄后在上面撒些面粉后对折过来又压,如此往返折压,直至将面压到薄如纸片,再用面刀切条,把切好的面条搭挂在竹竿上晾干后,再将其切断分别用纸包好存放以备食用。随着人们对岩脚面条食用量的增加,岩脚面后来有了手拉挂面,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岩脚面条生产发展为机制加工面。岩脚镇是全国人口长寿地区之一,岩脚面条中富含的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或许也功不可没吧。据说,由于岩脚面条堪称一绝,日本专家曾到岩脚专门探寻岩脚面条的奥秘但无功而返。

在岩脚当地盛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看不过斗笠汉,好吃不过岩脚面。”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问起这句话的源起和出处,他们通常都会谦虚地说,这是“外地人”对岩脚土特产品的称赞。尽管当地人说得很轻松很自然,但我们却发现,其实当岩脚人在向外地人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淡定的面容上始终流溢出一种自豪而骄傲的神情。

到岩脚必吃岩脚面,这也许是人们对岩脚面久远历史的一种好奇和对这方土地上饮食文化的一份情感吧。岩脚面的特别之处是得益于当地种植的小麦和山泉水,由人工揉捏面团再经压面机压制加工而成。这样的做出的岩脚面条有劲道,细如银丝却不易煮烂,入口香脆清爽如春笋,味道鲜美,以其香、滑、劲、脆的纯天然独特风格闻名省内外。能在岩脚镇吃上一碗地道的岩脚面,实地感受一下舌尖上的爽快和美味,是外地游客满足“不虚此行”的共同愿望和心态。

在岩脚镇的街面上找寻着有哪家是专门的“岩脚面馆”,可惜往返几条街道却始终无果,于是便心有不甘地向当地人打听。岩脚镇政府党政办罗吉祥主任介绍说,岩脚人家家户户世世代代吃的面条和做生意卖的面条都是当地加工的,街上卖面卖粉的小吃店里卖的面条也都是产自岩脚,所以并没有人再去打出个什么“正宗岩脚面”之类的招牌来招揽顾客。从罗主任的介绍中,我们无比钦佩岩脚人共有的这份朴实和大度。这不正是岩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散发出的和谐和美德吗。

为了弥补没能在岩脚镇一饱岩脚面口福的遗憾,便生出了买点正宗地道岩脚面的念头。罗主任是个热心人,非常热情地引领我们来到位于岩脚镇大街上的杨家面条作坊。自现代加工岩脚面的工厂出现以后,据说杨家面条作坊是岩脚镇上为数不多的几家手工加工作坊之一,手工岩脚面正宗地道,有几种不同规格的品种,虽产量有限却很好卖。主人不在家,院坝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几排高挂面条的架子,在阳光的辉映下如万缕金丝,随风飘溢着麦香。见来了客人,屋里一个10岁大小的女孩热情地和我们做起了生意。虽然面条只有一两个品种,所幸还没落空,终算是了了个心愿。

岩脚面条香,美名百年传。如今,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传统项目,六枝特区正着力保护和打造“岩脚面”品牌,依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力推进这一百年老字号的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岩脚镇将“弘扬古镇文化,打响古镇品牌”的发展口号变为行动,岩脚绿色食品加工厂等一批现代企业精制的岩脚面条保留了传统风味,满足了人们追求纯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

“岩脚面”是六枝特区的一张名片,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面之交,终生难忘。”

猜你喜欢

夜郎面团面条
晒面条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瀑布和面条
猫面团
擀面条
黔湘多县争夺“夜郎国”
夜郎自大
谁才是真正的“夜郎故地”
请拿好您的“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