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像台外传

2015-03-12刘隆民

贵阳文史 2015年1期
关键词:铜像贵阳

刘隆民

正史所不记载或少有记载的人物,好事者将他们的轶事补叙出来,是为外传。笔者将铜像台当成一个人,借外传之名,把他的诞生、经历和辞世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消失了的石台铜像的来龙去脉。

铜像台是纪念周西成的单体纪念性建筑。周西成是桐梓人,出身贫寒,在主政贵州的3年中,清除匪患,严惩贪污,开修公路,建发电厂,办贵州大学,开启了贵州现代化的大门,成为了贵州建省以来民间口碑最好的省长。他殒命镇宁时,年仅36岁,可谓英年早逝。第二年即1939年夏末,贵阳仕绅在城北建石台立铜像以为纪念,是为铜像台。

民间捐资敬立

周西成血染沙场之后,李晓炎进驻贵阳。毛光翔在王家烈的支持下,赶走李晓炎,当了省主席和二十五军军长。他虽是周西成排定的继承人,又是周西成的亲表弟,但他的政治倾向与周相左,主张联蒋,因而连周西成的灵柩运回桐梓路经贵阳时,他都不敢让灵柩进贵阳城。尤其是周西成当时被蒋介石通辑,毛光翔更不敢大张旗鼓立像纪念周西成。

立像之事完全是民意所致,毛光翔就是想做此事,也不敢主动提出。周西成还在世时,全省各地就立了不少生祠。殒命沙场之后,因周的治黔有功,全省百姓在各地不少寺庙奉祀。当时的贵阳县长胡羽高在他的家乡三都县三合镇还建了周公祠,铸周的铜像于其内。鉴此,在毛光翔主政贵州约半年之时,平刚、卢焘、王仲肃、桂百铸、马道穆、孙竹荪、文仿溪、冯介承、华之鸿、帅灿章等40位各界名士提出倡议,自愿出资在贵阳立像缅怀周西成的治黔功绩。此议代表民意,也符合毛光翔想报答周西成的情志,同意此举,并派贵阳县长胡羽高负责领办此事。

百姓听说要为周西成铸像,纷纷捐钱献物,有的甚至将家藏铜器献出,连乞丐也把乞讨来的钱捐上一份。这就叫民心,是老百姓对无私为民好官无言的评价,这与历代不少由国库出钱修的纪念性建筑不属于同一类别。应当一说的是,毛光翔在政治倾向上与周西成相左,但他毕竟是周西成的部将和老表,因而在情感上难于割断。周殒命沙场之后,毛光翔在政治与亲情的矛盾中给周的家人予尽可能大的关怀:一是由政府发给周西成的遗孀即他的表嫂钱顺英30万元的抚恤费,二是维修了周西成生前买下而未修整的世杰花园。由此可见,铜像台的修建虽为民间吁请,但从毛光翔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感恩情怀战胜政治压力的产物。

设计修建轶事

选址:周西成的铜像塑在何处,在上述平刚等40人的倡议书中已提出修在新、老城的交界的月城处。因为拆除老城北门使新、老城贯通是周西成的主张和善举,把铜像立此很有纪念意义。

设计:胡羽高受命请专人拟出计划,并绘制出设计图。设计者姓名不详,其设计如下:筑一宽4平方米、高1.6米的圆形石台。台周围以石栏,高1米。塔四周有东南西北4个出口,每个出口都有8级石坎。台中心筑一高2.5米的方形宝塔。塔的四边嵌1.6米高、0.7米宽的4块青石碑,镌刻周西成事功。像前置草坪、种树,拓16平方米水池,池中置石狮一对。铜像立于塔上,像高1.8米。塔高1米,长1米。铜像以稍大于周西成的身高为标准,坎、台、塔的尺寸只求协调,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定铸铜像:当时贵阳的铜铸业多在打铜街即今之大同街,铸造巨像的水平有限,故决定请香港厂商铸造。先请上海派出技术员与贵阳铸造师合作,在贵阳做成头和身的模型。头部尤其是面部经3次修改,并经省政府和周的家人认可后才送至香港正式铸造。铜像铸成后由水路运至镇远,再用人力抬到贵阳。

铜像朝向:胡羽高召集士绅会商,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周西成的老家在贵阳城北面,其面应向北,寓叶落归根。另一种认为周西成志在四方,应面向南。因从京城、中原、湖广入贵阳均从南门进来,面向南门意义更深。经会商,会议同意第二种意见。建成后的铜像台全貌,就是上述这个样子。

揭幕时的情境

铜像台修好时,已是1929年6月。揭幕那天,人山人海。政府机关、学校师生、厂矿工人、市井百姓纷至沓来。仪式开始之前,先请黔明寺和尚在像前做道场,之后才进入议程。周西成家属恭立前排,官员士绅肃立二排,各界人士依次排列。大会由省主席毛光翔主持,部队鸣礼炮24响,乐队奏起哀乐,庄严肃穆。在全体面向铜像三鞠躬时,全场泣不成声,此时天下起小雨,更烘托了全场的悲剧氛闱。之后,毛光翔冒雨朗读《铜像揭幕辞》:

妙形惟肖,丰功永镌。

形之所极,功亦在焉。

神仪内莹,宝相外宣。

荣辉四泽,照耀南垣。

金铸范蠡,丝绣平原。

虽图往哲,难以并言。

维此民意,本诸同然。

众擎举此,饮水思源。

自今以始,如载二天。

佑我邦国,永靖戈铤。

惠我民众,降福无边。

北门锁钥,万祀安全。

金刚不坏,寿于南山。

为模为范,于万斯年。

贵州省主席毛光翔

中华民国十九年六月二日

毛光翔朗读完毕,邹质夫接着诵读周西成治黔三载的功绩,内容即邹质夫撰、王仲肃所书,刻于塔座上的铭文。之后,由王敬彝、熊兆、胡忠相、刘成均诵读诸多悼念题辞。据传,最后是周西成的亲属致谢辞,致辞者是谁不清楚。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庄重悲壮。揭幕式进行之中,天下小雨,但无一人离场。当时我的姑爹曾训武任贵阳北区警长,负责当场治安。他说整个会场秩序井然,未出现任何乱象,勿需在维持秩序上费心。他还说揭幕当天,老贵阳满街谈的都是揭幕见闻。

据有关统计,当时收到揭幕辞10篇,诔辞10篇,祭文110篇,诗词45首。奉呈文者,除政府官员之外,多是士农工商自发写的。这些文章曾集为一册,印发相关人士。

关于周西成,有人说他专横独断,说他封建,说他迷信,说他征种大烟,说他割据一方,说他视进步思想和民主意识为洪水猛兽,等等,不一而足。应当承认,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周西成出生贫寒,只在桐梓黑神庙塾馆和县城向家义学读过几年书,一生也只随军到过四川和湖南,文化有限,见识不宽,思想闭塞,也未有机会接触马列主义,因而有这样那样的糟粕不可避免。其拥兵自重的军阀意识更为显明。但他秉承儒家信仰,从平民角度恪守廉洁奉公,绝不贪污腐化并严惩贪官污吏,旗帜鲜明,身体力行,说一不二。这是老百姓最热爱的官品,是黎民百姓千百年来的倾心追求,周西成因之深受百姓赞誉是很自然的事。尤其是他身处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贵州,平息匪患,不畏困难,千方百计建设故乡的雄心及其大刀阔斧的举措,使他成为了民国时期声誉最高、有口皆碑的省主席。

还值得一提的是,周西成不像其他拥兵自重者想江山永固。他曾对爱妾钱顺英说:“你要学会农活,我不可能永远当省主席,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要回到黑神庙种地。”之后钱顺英便在省政府的空地上学种菜、喂鸡。

历史就是历史,有美有丑。今之视古,后之视今,都应一分为二,美则美之,丑则丑之,实事求是,尊重史德。周西成的后人杨瑞芝先生(周西成儿媳)、杨霜先生(周西成孙,先生随母姓),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们在谈到先辈周公时,不褒不贬,显得很审慎、淡定。他们这种似乎没有评价的态度,我能够理解。

拆除的前前后后

铜像台落成后,城北这一带就成了老贵阳与大十字相提并论的另一个中心,也成了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游览之地。像塔下的石坎上常常坐满人,有的闲谈古今往事,有的生地摊做生意,有的算命看相卜运气。还有耍把戏的、卖古玩的、卖狗皮膏药的和“站铜像台的”(妓女),三教九流,形形色色。

周西成铜像并非纯铜,是里铁外铜,因此时间一久,就变成青灰色。当时有人撰联戏之:“脸上起灰尘,先生莫非吃鸦片?手中捏把汗,恐怕将来变铜元。”又:因铜像身、首比例不当,头显得过大,加之像前水池有石獅一对,故有人又戏之为“大头和尚逗獅子”。水池也因是死水,不久便成污池并被填平。尽管铜像及其环境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引来一些人的笑侃,但未因此而影响周西成的声誉。每年周西成的祭日或清明节,总有人在此点烛烧纸,祭奠心目中这位有功于黔的好官。住在世杰花园的周西成爱妾钱顺英,在世杰花园未卖之前,更是每天到此缅怀她横刀立马的夫君。

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蒋介石莅临贵阳。因周西成反对国民党在黔办党务,酿成了“密电码”事件,曾遭蒋介石通辑,为此,有人趁机向蒋献媚,请蒋下令拆除铜像台。但据杨隆昌、胡大宇先生说:“蒋不许,且盛赞西成之佳绩。”由于蒋介石未同意拆除,铜像台幸存到贵阳解放。

1952年9月2日,“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根据有关人士提议作出决定,拆除甲秀楼处的平苗纪功铁柱和北门周西成铜像。4天后,在少有的大雨中,屹立32年的铜像台被彻底拆除。正当钢绳把铜像拉倒的那一霎那,贵阳著名摄影家丁艺用相机拍摄了下来,成为了一份十分珍贵的纪录。铜像拆下台座之后,先运送第二区公所即今飞山街规划设计院处置放,后据说运至中曹机械厂销熔。

铜像台拆除后,因台下曾有池塘,故这里改名喷水池,并成为了老贵阳市的繁华之地。如今的这个地方,经拓宽改造,脱胎换骨,呈现一派现代气象。上世纪中叶在此新建的苏式建筑“四大金钢”即贵阳饭店、民族商店、百货二楼、邮政大楼,也于改革开放后全部拆除重建或异地另建。昔日的铜像台即现在的喷水池,高屋争耸,车流如梭。只有“喷水池”这个名字,还依稀留下了铜像台旧时的模糊影子,让人们去追思那些早已远去的历史烟云。

(作者系贵阳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铜像贵阳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朋友圈
白居易写诗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洗澡”
无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