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3-12李涵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李涵

摘 要:“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座谈会上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标志着这一发展理念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本文主要就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京津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铸就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也令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作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于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座谈会上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是实现我国北方经济腾飞的关键,同时对于弥补我国南北经济失衡和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京津冀地区主要是指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区域,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1亿人,该地区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该区域不仅靠近东北、俄罗斯等能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同时其有色金融、黑色金融、土地储备量都高于国内大部分区域;二是产业体系完善,该地区自建国以来就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石油、化工、冶铁、汽车、通信等行业上都拥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文化优势显著,该区域的中心-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吸引人才、信息获取、政策倾斜等方面都具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四是区位条件良好,在海运上该地区有天津、曹妃甸等天然良港,在陆地运输上该区域更是亚欧大陆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的起点。但就实际操作而言,该区域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行政壁垒严重,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京津冀区域的行政壁垒主要体现在行政区与行政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方面。在行政区与行政区方面,由于各行政区之间的沟通协同不够,而各区域领导层又普遍存在着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旧思想,因而产生了产业对接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而在市场方面,一些政府存在着过度行政干预的行为,不仅对外资的市场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同时对一些重点行业实施了较严重的政策保护,这种缺乏良性竞争的市场必然导致了企业劳动生存率的低下和管理制度的落后。比如在企业方面,一些政府为了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对外来企业实施严格的行政审批,甚至还使用税收、政策等工具打压外来企业。总的来说,京津冀区域十分缺乏有实权的区域协调组织、科学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政策缺乏科学性,地区经济外部负效应严重

虽然党中央对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也十分值得肯定,但实际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政府上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同,更多的则是政府间暗中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连贯性往往也难以得到较大的保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不顾宏观经济形势和地方现实条件,大力打造政绩工程,而当其离任后,下一届领导班子往往又会推行不同的产业政策,严重的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再者就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也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等外部负效应,而治理污染所产生的费用也加剧了一些落后城市的财政负担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失衡。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产业难以实现互补

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难以实现各个产业间的联动式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天津地区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对于技术和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旺盛;河北地区则以第一产业为主,十分需要技术的支持。而现实情况则是,河北由于人口资源丰富,第二产业不足,往往滞留了一大批廉价的劳动力,而第一产业所需的生物、农业、能源技术却严重不足,天津地区第三产业的不发达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地方企业的扩张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四)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失衡

长三角、珠三角區域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赖于深圳、广州、上海、苏州等地方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充分的市场竞争等因素成功的辐射了长江、珠江沿岸的大部分城市,真正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而北京、天津虽然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但其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过分强调地区经济的自我循环,过分依赖城市扩建带来的辐射范围的扩大,而忽视了周边城市的发展需求,从而加剧了区域内的经济失衡现象。

(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项目众多,区域内污染严重

京津冀地区以不足全国2.25%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10%以上,而支撑这一高强度增长的,主要是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业。近十年来,京津冀区域能源重化工项目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几乎占到整个国家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工业的发展,给大气环境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在行政区与行政区间的协调上,该区域可以建立起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行政区首脑小组领导、政府秘书长执行的区域性协调组织,同时完善行政首脑联系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部门相互衔接等制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上,政府应当积极下放一部分行政权利,放宽市场管制,优化行政审批制度,同时加强社会福利项目的建设,从而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在政府与企业方面,各地区政府对于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应当一视同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整治贪污腐败行为,努力提高执法、司法力度,从而为地区内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努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在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极大的制约了优质人才的流入,并且对于一些水资源需求量大的工业行业和环境质量要求高的旅游行业更是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京津冀地区政府必须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组织体系,积极打击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在行政上努力推动绿色工业改革。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充分运用网络、平面媒体等渠道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从而顺利实现京津地区城市功能的对接。

(三)积极加强产业结构转型

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京津冀区域内各行政区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束缚,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先必须合理的进行城市功能定位。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疏解低端产业,同时积极向天津地区输出高新技术、优秀人才和资本。而天津优越的地理优势则更适合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向河北和广大北部地区输送优质的工业产品和劳动工具。河北地区则可以建立起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通过大量劳动力、矿物资源、农产品的输送保障北京天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摆脱行政区划对区域合作的影响,加快产业和地区分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四)重点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在这一方面一是北京天津两地需要强势推进战略发展平台建设,以知识城、高新技术研发区等平台推动城市的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植和外来资本投资,为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增添动力。三是积极弘扬“老北京”、“天津卫”和河北文化,以文化产业的壮大促进整体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全面进行城市相互学习,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上寻找自身的不足。五是系统谋划产业合作,重点依托产业园转移、港口开发等方面带动河北内陆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三、總结

综上所述,京津冀作为我国主要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合理等方面严重的制约了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努力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升级。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重点开展中心城区小商品交易市场的整治和外迁,带动人口分流。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重大环保项目统一规划,环境信息共享和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相协调。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在保障该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再次腾飞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胡梦琪.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4(24).

[2]李君艳.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3]宋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4(24).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