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2015-03-12吉差小明马占林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吉差小明 马占林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最重要最珍贵的精神内核,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人类精神文明与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渊源关联,本文首先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次探讨其民族传统文化所富含的民族精神文明意蕴,再次阐释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和文化价值。最后总结人类精神文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园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精神文明;现代化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概述

从概念范畴视角溯源“文化”原始含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共时概念和历史范畴,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有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演变后形成的现当代文化。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历史特征。《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可见“文”含义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文化象征符号和民族文物典章等。“化”本义为变易、造化、生成,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①这里“文化”的概念是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包含着一种积极的文化理想主义色彩。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中国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文化表征。正如贾敏曾指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折射出各民族的精神文明渊源,同时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明传统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集体反映中华民族自身内在基本特质和该民族外在精神风貌的传统文化。中国由56个民族构成一个大家庭,其中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蒙古族的草原传统文化、朝鲜族的盘索里、农乐和散调等传统文化、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传统节日文化、藏族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等、彝族的农耕文化等。实际上众观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有原始宗教文化、婚姻习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丧葬习俗传统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传播中不斷发展和充实,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记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历史性,指历时性的文化整体,而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具有生命力文化内容。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各民族各种逻辑思维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各民族民间各种神话传说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述内容,如“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女娲造人”、“仓颉造字”。众观中国各种思想文化渊源,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孔子“仁义礼智信”、释教佛法“慈悲普度”等。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儒、释、道信仰与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以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为核心,以包容、发展和维护人间伦理道德等优良的传统思想为可持续发展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主要代表人物,以《中庸》《大学》《孟子》《论语》为主要代表著作,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思想核心;2.道家传统文化思想,主要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以“道德,无为、逍遥”为传统文化核心思想;3.墨家传统文化思想,以墨子、《墨子》主要代表,并以“兼爱、非攻、举贤、节俭”为传统文化思想渊源内核;4.法家传统文化思想,以韩非和李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以《韩非子》著作为代表作,以“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为传统法制文化中心思想;5.名家,代表人物如邓析、惠施、《公孙龙子》等;6.阴阳家,如“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等传统文化;7.纵横家,如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战国策》;8.杂家,如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如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和施耐庵(《水浒传》等;还有兵家、医家等。琴棋书画,比如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还有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如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等)、传说神话、传统音乐和衣冠服饰等文化内容。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积淀着每个民族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文化创新根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和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由民族的气节、民族的信仰、民族的传统、民族的审美、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构成。以上提到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先民生活实践的精髓,是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发展脚步的遗迹。实际上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主要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因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各种传统文化。以功能视角为出发点看,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传统思想观念与人类精神文明,可以对远古时期的氏族或部落或国家秩序起着重要的巩固和稳定作用,对当时人类现实生活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和理论服务作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所蕴涵的道德观念、民间信仰、哲学思想、艺术精神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塑造和培养具有民族特质的优秀精神品格和高尚道德品质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民族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人民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同时传统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底蕴,对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根据前面谈到的“文化”所富有的含义,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集体所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③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它涵盖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亲属关系、民间社会组织、社会交往、岁时风俗和人生礼仪以及娱乐游戏等)和精神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习惯法等)领域内的所有文化事项。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种存在形态,前者主要以物质形态留存于民间,后者以口头等形式存在于民间。目前多数学者对文化分类如下,有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亦之分;有主体文化和从属文化;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等。这些分类仅表现个人对文化分类的初步认知,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主要谈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当代社会人类的需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关怀当下民族群众的生存现状,用传统文化思想来一些和塑造人民的正确价值观念,进而推动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俗、民族宗教,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④民族精神主要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民族团结、协调社会发展、指导社会实践、推动民族生存和促进建设精神文明等。民族精神是一种孕育人类的精神样态,也可说是一种民族人民内在的心理状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精神风貌,彰显出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品质,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生态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和哲学思想等,折射出该民族的集体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富含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国各民族人民友好交往的文化思想观念,是各民族与国内外交流与共同生活发展的精神纽带。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对该民族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可以集中凝聚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内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共建和谐文明家园。独特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民族信仰、民族道德、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等的肥沃土壤。民族传统文化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具有渊源关系。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经济生活、艺术成就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民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表征。中华民族拥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坚定不移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理想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某个程度来说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根脉,而民族精神却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各民族精神文明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核心内容和精神灵魂。只有在民族精神的关照和指引下,民族文化才有前进的巨大动力和正确的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正是对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特点,也有中华文化共同特质的一面。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形成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知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国力鼎盛时期的唐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宗教信仰及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和精神归属所呈现出的民族精神面貌。只要各民族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传承与保护,可以促进维系社会伦理,进而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文明家园。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仅要保持原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现有的民族文化特质和特点,同时以发展的眼光要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正如曾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⑤可见精神文明是人类在历史发展历程中认识和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生活现代化的厚重底蕴;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趋势;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唤醒民间群众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科学的逻辑思维、民族的法制观念、辩证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民族精神、民族情节和民族思想意识等成了当今文化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祖先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善恶有报”是民众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们的道德和审美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忠孝节义”是人们在世的行为标准。这种传统思想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中充分体现,如彝族道德经《玛穆特依》中详细记载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要和谐相处的思想道德。相对而言,传统文化是旧的,现代文明是新的,这两者不是绝对对立关系,事实上呈现出统一和对立的双重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人云:“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中而不知外,谓之鹿砦;知外而不知中,谓之中转蓬”。可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需要我们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建设现代化的精神文明,需要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要珍惜和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同时选择性的借鉴和接受外来民族文化,即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

建设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不仅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精神基础,而且还要结合当下社会实际情况和新时代的需求,即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索民族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来指导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促进创新民族精神文明理论和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治、文化、经济等基本制度体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等移风易俗的途径改造日常生活,构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协调的和谐生活。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实践中改造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在传承和傳播民族精神文明过程中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载体,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发挥鼓舞人民和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和可行的方法,重新认知和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表征,是世界人类交流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子孙后代自觉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总结经验,指导实践,进而促进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形成民族信仰文化体系,进而推动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价值体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精神文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正确的有价值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保护、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致使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注释:

①参考姚敏:《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民族文化精髓》,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2年21期。

②贾敏:《试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5期。

③库兰·尼合买提:《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传承、弘扬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4期。

④王钊:《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初探》,《世纪桥》,2012年5期。

⑤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的内容,转载佘双好、田贵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1期。

参考文献:

[1]李存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J].哲学研究, 1994(9).

[2]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2).

[3]杨沛艳.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李资源.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1997(4).

[5]吴潜涛、冯秀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何球.西部民族丈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