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经贸步入新阶段
2015-03-12张勇
张勇
2015年1月8~9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落实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历史性会晤所达成共识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拉整体合作迈向机制化的新阶段。
本次中拉论坛达成的三份重要成果文件《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和《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分别从总体方向和指导原则、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制度保障三个方面,阐释了中拉整体合作和中拉论坛的内涵,为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中拉经贸关系也将迎来崭新的阶段,并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
中拉论坛:新阶段的标志
回顾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拉经贸关系获得迅速发展。中拉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26亿美元飙升至2013年的2616亿美元,增长19.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6.3%。中国对拉美的投资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增加。
拉丁美洲已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第二大地区。根据CEIC数据库整理计算,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拉美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61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3%。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双方对金融合作的需求也“水到渠成”,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客观上也加快了中拉金融合作步伐。
然而,目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结束了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超级繁荣周期,进而转入5~6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低增长期。因此,中拉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变化,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无论是在发达经济体内部,还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都出现分化走势。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与欧洲、日本经济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中国、印度的中高速增长,与巴西、阿根廷经济几乎停滞及俄罗斯经济衰退形成对比。这进而会导致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较难协调。第二,中国和拉美国家各自都在进行结构改革。曾经坐享“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今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步入下跌周期的严峻挑战。如果中拉双方能够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使主要依赖人口结构、资源禀赋这些静态比较优势的增长,转变到依赖动态比较优势和效率驱动上来,那么,中拉经贸关系发展将在更高水平上获得持续的动力。
与此同时,最近两年还应该看到,中拉经贸关系发展也出现不同以往的特征。
首先,就贸易而言,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贸易增速有放缓迹象。2012年和2013年中拉贸易额为2613亿美元和261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和0.1%,远低于2000~2013年的平均增速。这预示着中拉贸易在未来可能走向注重贸易结构优化的平稳增长阶段。
其次,就投资而言,金融危机导致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及能源资源企业经营困难,这客观上给中国对拉美能源资源集中投资提供了条件。但是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以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格局初现规模。另外,从地区分布看,流向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中国投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这有利于地区内部的平衡。
最后,中拉金融合作由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联合应对危机,转入后危机时代参与重塑国际金融体制的共同努力。
因此,本次中拉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不仅是中拉关系史上的创举,而且也是中拉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从主观而言,中拉经贸发展从繁荣周期的自发阶段进入后危机时代的自觉阶段。从客观而言,中拉经贸合作已经由最初以贸易为主导,向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三大引擎共同驱动转型。
6大领域优势互补
习主席在新形势下提出打造“1+3+6”中拉合作新框架,为中拉经贸关系全面发展勾划了宏伟蓝图。其中,六大领域(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将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具体体现。
第一,就资源禀赋而言,拉美是一个资源富集地区,不仅资源储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石油、天然气、黑色与有色金属矿,以及农林牧渔资源应有尽有。而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而要突破这些瓶颈,除在节能减排上做足“节流”功夫外,中国可能还需要从国外市场寻求“开源”渠道。从此意义上讲,拉美是中国工业原料的重要供应地,也是中国能源供给来源多元化的现实选择。因此,资源能源、农业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第二,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中国工业经历从无到有,进而追求做大做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获得了比较优势,并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反观拉美,20世纪80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引发拉美地区“去工业化”过程,进而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因此,中拉之间的贸易结构呈现产业间贸易——“中国出口制成品,拉美出口初级产品”的互补特征。目前,拉美国家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其亚洲邻国向发达国家间接出口的平台(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商)。因此,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亚洲供应链和价值链将成为中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强大动力,这可视为互补性的“升级版”。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将会成为这方面的典型。
第三,在资金实力和技术方面,一方面凭借庞大的经济规模、充裕的外汇储备、较高的金融盈利能力和在国际金融领域日益增多的话语权,中国能帮助拉美国家积极应对贸易融资萎缩、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的金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而且有助于中国克服资源“瓶颈”,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未来在拉美必将大有作为。同时,与拉美国家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也将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
中国企业可抓住拉美三大需求
在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拉美国家的三大迫切需求。
第一,经济转型及提高投资率之需。从整体而言,最终消费(确切说是私人消费)始终是拉动拉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国际经验表明,仅靠消费驱动的一国经济是无法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除20世纪70年代以外,拉美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都低于20%,年均保持在17%~18%的水平,这表明拉美地区的投资率相对较低。中国已提出争取10年内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继续扩大投资,特别是生产性投资。
第二,重塑工业化之需。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目前拉美国家已经认识到重塑工业化模式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从较为依赖初级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模式转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的生产结构。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拉美地区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双方产业对接和融合,进而延长价值链,而且将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与重组打下基础。
第三,地区一体化之需。区域一体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过“抱团取暖”盘活区域内需求增量的有效途径,并能从三个层面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其一,通过贸易一体化能够增加总需求,弥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留下的需求缺口。拉美地区内部一体化的巩固和整合将释放大量贸易需求。
其二,通过价值链延伸、生产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能够增强生产率和提高竞争力。中国基建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拉美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连接生产网络,进而促进拉美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
其三,金融一体化有利于中拉携手共同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外部冲击。在2014年7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五国决定建立初始核定资本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初始承诺互换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这两大机制被国际舆论公认为金砖国家迄今最重要、最务实的机制性建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推进,中国金融企业在拉美地区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