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抗战胜利档案背后的悲壮故事

2015-03-12魏怡勤

档案与建设 2015年6期
关键词:陈文抗日抗战

魏怡勤

(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2014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江苏省档案馆向社会公布了34份、68件江苏“抗战胜利档案”。这批珍贵档案均为1949年以前档案,其中不少内容为首次公开,内容涉及抗战胜利过程中不懈斗争、正义审判和赔偿执行等三个部分。而在与扬州抗战有关的9件档案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此为70年前,刘伯阳呈请民国政府为其抗战牺牲的儿子建衣冠冢的请示函。通过对其深入解读,还原出父子两代人血洒疆场的一段往事,既英勇悲壮又凄惨动人,读来不禁使人刻骨铭心、为之动容。

这件保存完整的民国时期档案为请示函件,计为6页(3个筒子页),包括扉页、底页和4页正文。扉 页 上 ,“ 事 由 ”“ 拟 办 ”“ 批 示 ”“ 备考”栏目以及总收文号、部门收文号、收件人印章、收件日期、拟办意见、批示者等公文处理程式一应齐全。

这件收文编号为第319号的民国档案,收文于1945年十月十六日(农历),档案全文用规范公文稿纸毛笔竖排誊写,件首的事由栏中写道:“呈为青年尽忠报国舍身抗战流血沙场尸骨难寻,为国所致,乞念忠魂,请为恩准令饬褒奖编叙忠烈史迹,建祠、衣冠坟墓,以重国典而慰忠魂事由。”此件函件的落款为“江苏省建设厅公路局扬浦各线桥梁管理员刘伯阳”。

档案讲述了在30多年前刘伯阳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并在战斗中致残的经历,呈述了7年前刘伯阳与其子刘升林一同投身抗战,刘升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经过情况,以及申请建祀祠和衣冠冢的缘由。

(一)

从刘伯阳所呈请示函件看,其本人在30多年前曾从事辛亥革命中反清武装斗争,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军进攻南京一役,关系我党成败存亡,至重至巨。当在金陵未下之际,迭奉英士先烈密令伯阳暗率所部同志在津浦铁路秘密工作,幸于是年九月二十日,伯阳密率所部健儿在该铁路南段起义,占据皖北滁州,始与城内商会会长侯降人等宣布独立,逼使津浦、沪宁两路之交通同日梗阻,以利我军进攻……”

由于指挥有方,刘伯阳被推举为江浙革命联军皖北支队司令。令刘伯阳引以为豪的是,“克复金陵一役建立民国,伯阳颇负微劳,均各有案可稽。”

“……讨袁一役,令委伯阳为江苏江靖护国北伐军江北司令,是役奉命率师北伐力战,不幸受创致折腿骨,该役虽幸脱死难,谁料养伤罔效,致成终身残疾,碍全家之生计,曾将致伤情节呈报军政部……特批恩准,赏给以三等伤并颁发恤伤令在案。无如伯阳为国致贫,竟致贫无立锥之地。伯阳八口之家仅靠此项恤金难维生计,蒙念勋劳,承委伯阳管理江北公路通扬各桥事宜,以资养老,遵令莅差办事一载,不料事变,奉令停薪留职,遵令移交清楚回里,旋即奉令复职,维持交通。”

(二)

1937年末,18岁的刘升林从省农中完成学业后回到家里,他告知其父,扬州多数学生志愿从军抗战。刘伯阳随即将此事报告淮扬警备部李司令,李便令委刘伯阳负责召集包括其子在内的数百名学生,组成了学生抗战队伍。后李司令因故离扬,该学生抗战队伍并入了陈文部队。他们在陈文的指挥下,起先在今江都镇昭关坝一带开展活动,以牵制敌人,后转移至扬州西乡一带与敌作战。

“1938年(农历)十一月十日,驻扬日本永津、天谷两侵略军万余,并有扬州绥靖伪军加入,进犯陈军阵地,会战七次,于敌以重大打击。战事正在得利之际,不幸小儿升林为炮弹所中,身躯被炸粉碎,竟致难寻尸骨!窃查,升林生性忠心爱国,少年舍身抗战,不料殉国阵亡。”

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作者的悲痛欲绝心境。刘伯阳会回想到30多年前自己在讨袁战斗中负伤致残,如今儿子又为抗战而身亡,雪上加霜,正如信中所写:“牴犊情深,心痛切骨,言念及此,伯阳能不肝胆崩烈(裂)!”

7年之后的1945年,抗战已取得了胜利,但时过境迁,人事全非,当年儿子刘升林所在的部队已不存在,其司令陈文也已牺牲。自己曾多次上书,报告儿子牺牲时的情形,请求政府给予其相应的烈士称号,但一直未有音讯。此次上书政府缘由和请求的事项,刘伯阳也表述得很清楚:

“伏读报章,现经江都县张县长编叙江都县事变所有爱国抗战之优秀分子为国抗战殉国忠烈史迹之际,窃思伯阳伤后得生该子,事变为国抗敌,国而忘身、公而忘私,大仪一役不幸战地阵亡,尸骨粉化,为国所致。乞念为国阵亡忠魂,请为恩准令饬特将升林编于史迹并请从优褒奖建祠,准予给一公地俾葬衣冠坟墓,以重战功而慰忠魂。”

作为曾参加护国讨袁并负伤的老军人,在他儿子粉身碎骨之后,并没有过多的物质要求,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痛楚,可见其情怀之高尚,今天读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该文除分呈县长外,还特呈江苏省淮南行署陈姓主任收。

(三)

请示函中提到的陈文司令,是抗日战争初期活跃在高邮湖畔的民众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团”团长,他英勇抗日的事迹早就在苏皖一带广为流传。为正本清源,数年前,安徽郎溪、扬州邗江和高邮三地的党史办公室曾联合对陈文抗战史实作了专题研讨论证。2012年5月,为纪念陈文烈士诞辰110周年,三地党史部门合作出版了《传奇将军》一书,对其作了公正评价。

1902年春,陈文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1921年,陈文从宣城的安徽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创办“毕桥小学”和“懿贞女子小学”,在教学中传播新文化。学生们受到无神论的影响,焚毁、砸碎了祠堂、庙宇和教堂里的佛像、神牌,惊动了全县。在家长和乡绅们的阻拦威吓之下,一时无人敢去上学,女小和初小相继被迫停办。

陈文为保一方平安,决定弃文从武。1926年,他自费组建地方民众自卫武装,后扩展为“宣郎广民众自卫团”,积极声援北伐战争。1928年4月初,陈文率部接受中共郎溪特支的改编,作为副总指挥,领导了郎溪农民暴动,打开粮仓赈济贫民,释放监狱政治犯。国民党政府震怒,派兵“围剿”,陈文面对国民党正规军,沉着指挥,先后三次击退围敌,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撤出县城。农暴失利后,陈文为躲避国民党军的通缉,背井离乡,易名隐居苏北。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陈文千里迢迢投奔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他返回镇江变卖家产,筹备抗日武装力量。扬州沦陷后的1937年底,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正式成立,他任团长,全团为三个连建制,有机枪两挺、士兵百余人,成为扬州西乡及高邮、天长一带的首支抗日游击队。

抗日义勇团成立后,陈文率部在扬州、天长、高邮、金湖、仪征地区与日军进行顽强战斗,屡战屡胜。其中第一仗就是奇袭日军机场,计烧毁敌机3架,全歼守场日军1个班,致使日军机场遭到严重损坏。

1938年2月26日夜,80多名日军直扑公道桥,企图一举歼灭陈文团部。陈文立刻安排部队和居民撤离。第二天后半夜,他率领200多名将士潜回镇里,直扑日军驻地,与日军展开激战,缴获日军重机枪等武器,击毙击伤日军30余人,取得了公道桥首战告捷。此后日军寻机报复,均被陈文部击败。三战公道桥,抗日义勇团取得辉煌战果。1938年8月,陈文部又取得扬天公路沿线战斗大捷,国民党特地给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发来嘉奖电:“据悉江都抗日义勇团陈文英勇杀敌,予以传令嘉奖”。

陈文部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与日军正面作战大小战斗百余次,顺利开辟了东至邵伯湖,南至扬州、仪征,西至天长,北至塔集、金沟三河(现属金湖县)等方圆500余里的抗日游击区,成为苏北抗日的一支劲旅。

抗日义勇团从创建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民国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都想方设法将陈文部队收编在自己麾下,以壮大自己势力,但遭到陈文的拒绝。

陈文仰慕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派员与中共苏北工委取得了联系,请党整军。经陈毅批准,1939年5月派苏北工委委员吕镇中、陈干去陈文部队创办教导队,并在部队中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发展了新党员。

韩德勤将不断壮大且不听调遣的陈文部队视为眼中钉。为消灭异己,1939年8月,悄悄调集兵力,分水、陆两路大举“围剿”陈文抗日义勇团。陈文措手不及,突围失败。在全军覆没之际,为保全抗日骨干队伍,陈文挺身而出,不幸被捕。

韩德勤军抓住陈文,极力劝降,陈文拒不投降,也不交出共产党员。9月中旬,陈文在蒋坝被秘密处死。当时的《苏报》上曾刊发消息,谎称“被俘匪首陈文,夜间借小解之故逃跑,被卫兵击毙。”就这样,年仅37岁的抗日英雄陈文,没倒在日军枪炮前,却惨死在国民党军的屠刀之下。

(四)

笔者经比对相关档案史料发现,刘伯阳请示函中所提到儿子阵亡的那次战斗,就是当年的“公道桥伏击战”。关于那场战斗,民国时期的高邮、泰州等地的报纸,多次以“义军”的名称作了报道,其中《泰报》曾经报道过三次。

战斗发生在1938年11月4日,《泰报》11月7日第一版做了报道,11月18日还有报道,12月16日、17日又连续转载了《苏省社》报道。一则标题为:“大仪敌犯我南小街因死伤甚众仍退原阵地仙邵之敌未有活动”。另一则标题为:“敌犯天长被击退仁和集失而复得敌被击毙百余向西南败退”。在刘伯阳的请示函中,也明确写到其子于“大仪一役不幸战地阵亡”。请示函与当时见诸报端的报道内容,无论时间、地点还是人物、情节,均相吻合。

这件被称为父与子两代人英勇作战的档案,2014年9月在《新华日报》公布后,很快被省内外多家报刊、网站等转载。笔者按照档案末尾刘伯阳当时留下等待批复的收信地址“批赐本城马监巷七号”,对今扬州马家(监)巷7号住宅内居住者的演变情况作了走访,试图寻找刘伯阳及其家人的后续情况线索。令人遗憾的是,旧屋仍在,但早已易主,如今的房主在此已居住了几十年,他们对民国期间刘伯阳父子的往事一无所知。

另据披露,稿件见报后,《新华日报》记者接到无锡市民周秋其先生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就是刘伯阳二儿子刘升梁的大女婿,而刘伯阳的女儿刘升兰还在世,今年82岁,目前住在上海。

远在上海的刘升兰老太太,得知刘伯阳的信件披露一事,非常兴奋。记者专门把信件电子版发给她看,她一眼就认出了其父的笔迹,不过,她小时候从来没有听父亲提起过这封信。从她那里了解到,在刘伯阳上呈的请示函中,提到的当时八口之家,包括刘伯阳夫妇,刘升林、刘升梁、刘升兰兄妹仨,另外还有姥姥、舅舅、舅妈。刘伯阳生于1879年,刘升林生于1919年,刘升梁生于1927年,刘升兰生于1932年。确实,在刘伯阳的信中,提到儿子刘升林参加抗战时18岁,牺牲的时候19岁,正是1938年。刘升兰告诉记者,刘伯阳后来生活在无锡,1960年左右去世。刘升兰说,父亲曾告诉她,自己曾经是骑兵师长,当年曾驻扎在南京洪秀全的王府里。他投身辛亥革命的时候,在江阴开会,灯全部要关掉,连家人都不知道。刘升兰还说她曾经看到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可以见到军服、军刀等。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应该受过很好的教育,而母亲娘家曾经在清朝当官,是一个大家庭。

据了解,刘伯阳与陈立夫、陈果夫有一定的交情,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刘升梁得以进入上海银行工作。解放后,刘升梁到无锡市崇安区工作,曾任房管所长、开发公司经理等职务。“文革”期间,刘升梁因为父亲刘伯阳历史上曾经是国民党军人的“污点”,一直入不了党,被下放到农村,身体一直不太好,于2007年去世。其爱人则因为“文革”患上了多种疾病,逝于2003年。周秋其介绍说,老丈人刘升梁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后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所以平时也很少谈起家族历史往事。

需要一提的是,经查询多种史料,到发稿为止,笔者没有查到民国期间江都县政府有关建刘升林坟墓的文字记载,也没有发现认定刘升林为烈士的档案材料。可以说,建刘升林的衣冠冢一事,或许没有引起当时政府的足够重视,抑或因为内战爆发等原因,建墓之事毫无音讯。其实,从档案首页的拟办意见“拟饬江都县政府查明编叙”来分析,当时的省政府本就没有为刘升林建衣冠冢的动议,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提出由江都县政府“查明编叙”,应付应付而已。结果刘伯阳的请愿,最终不了了之,成了永远的遗憾。不过,他留下的这封信,既是扬城父子两代人热血报国的见证,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猜你喜欢

陈文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陈文新著《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序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