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需要寻回失去的活泼
2015-03-12潘采夫
潘采夫
随着风气变化,以奢华行走的春晚如今似乎有些尴尬。进入11月,春晚剧组空前低调,不发布任何与春晚有关的消息。11月24日,央视春晚剧组终于透露消息,2015年春晚将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这个中规中矩的定位在意料之内。家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寓意,它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国家的某种隐形象征,还是传统道德文化的表现载体。
过去一些年的春晚的确奢华得可以,规矩也多得可以。上一年头面人物请冯小刚出山执导,就表现出对以往形式的不满意,可惜冯小刚也无力突破很多规矩,最后呈现出来的,与以往并没有大的区别。春晚已是国家形象的集中展示,不管谁来当导演,不管是多高的领导点的将,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点将不是要你改变春晚,只是想让春晚更强大。
春晚需要来一次精神的“文艺复兴”。很多人反映的一种观感,说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更好看,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像80年代的诗歌,80年代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80年代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无所有》,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国人来说,震撼体验无与伦比是必然现象。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80年代的盛况已经无法复制,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的春晚好看,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春晚难看是天经地义。
家乡的朋友曾问我:“春晚咋不好玩了?”好玩这个词用得准确。很多年前的春晚还是挺好玩的,虽然简单到有点简陋,却一点也不无聊。马季可以用相声讽刺卷烟厂(《宇宙牌香烟》),那时候的国企还没这么脆弱。牛群冯巩可以骂官僚主义害死人(《小偷公司》),观众哈哈一乐,大家都见怪不怪;侯耀华黄宏可以用扑克牌给社会排等级(《打扑克》)。但这些节目现在都不见了,显得民气不足。
再来看看以前春晚的相声小品,它们曾经是文艺界的地摊货,《吃面条》、《相亲》这些节目,并不承载什么任务,而喜剧的天然使命,又使他们具有嘲讽与自嘲的天赋,这些特质让相声小品迅速获得观众的喜爱,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门类成了热门艺术。可是,当这些地摊货承担起了宏大叙事的任务,笑声被贴上必须歌颂的标签,相声小品的立足之本讽刺,就不能不发生某种变异。讽刺一个丑恶现象,要考虑它的社会影响;讽刺一个人物,要顾及人家的社会身份。当这些圈圈套套加在相声小品身上,它想再逗人笑,自己能笑得起来吗?
当轻松的讽刺、活泼的幽默被规定了方向,它带给人们的将很难是笑声,这是语言类节目不再有趣不再受欢迎的问题所在,它的核心气质丢了。所以相声衰落、小品衰落,成了无法挽回的趋势。
想让春晚节目再度迷人起来,就得给它们松松绑,让相声回归原来的样子。歌颂型相声自有它的舞台,讽刺型相声也应有自己的市场。我们不要被讽刺吓到,不必给调侃激怒,更不需担心谬种流传,高估它的负面影响,不就是相声小段嘛,观众只把它当成解闷的乐子。春晚刚诞生的那些年,相声小品也曾经嬉笑怒骂过,讽刺很多社会现象,很受观众的欢迎,而且也没见什么负面影响,那时的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
很多事情想得过多了就麻烦,简简单单反倒效果更好。给春晚减减负,减轻压在肩膀上过多的任务,让春晚只是一台春晚,只要能让老百姓开开心心过个年三十,它就算完成任务了。赋予导演更多的艺术权力,老百姓喜欢的节目,就尽量搬到春晚舞台上。
这样,才能让春晚更靠近观众。需要明白的是,春晚与观众的关系,也是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侧面反映。如果说春晚是国家意志的反映,那么唱响改革的政府,也需要有一台不拘一格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