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明 以和化中华
2015-03-11张瑞强
张瑞强
自2006年起王殿明便先后在河北省临西县、石家庄市等地投巨资建设了“万和宫”、“和”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旅游项目,并注册成立了“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致力于“和”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其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样曾引发热议。
圆梦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项目,而王殿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投入巨资大力倡导“和”文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目的与动机?本刊记者特别奔赴秦皇岛进行实地探访,并对王殿明本人做了独家专访。
王殿明 以“和”化中华
在圆梦园一期工程的中轴线上,除了“中国梦碑”与“和碑”,还有一座“圆和梦碑”——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半圆形双面石墙。墙上刻着日月星辰、古代先贤的各种雕像及王殿明本人的一首以“和”为主题的诗:“天和日月星,地和有五行。人间求和道,无处不光明。”
与前两座铜碑的明亮与大气相比,这座石碑显得更加庄严与厚重。碑身周围除了两棵柏树,还环绕着几株白杨树。其中一棵因距离石碑太近,竟将碑身遮去了一大片。
据知情者透露,在修建“圆和梦碑”时,曾有人提议将这棵杨树砍掉,但在王殿明的坚决反对下作罢。“当时这棵树上有一个鸟巢,他认为不应该因此破坏园中鸟类的生存环境,这也正体现出‘和’的内涵。”
王殿明,今年61岁,曾经在部队里待过30年。2001年以上校军衔退休,之后转战商场。现在则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與传播。
王殿明是个坦诚、幽默、思维敏捷的人。他喜欢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也善于用身边具体的小例子来阐述一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比如,他会用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来解释他所倡导的“和”文化:“一个人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张弛有度,动静得宜,这就是和。”
他有午休的习惯,每天两个小时,雷打不动。之后便开始到园区各处巡查。在办公室里坐下来的时候,他上身依然会保持笔挺。他说话声音不大,却十分健谈。秘书不时递上茶水,他接过茶杯,大口大口地喝下。他烟瘾很大,一根接一根地抽,在将近三个小时的专访中,他抽了足足十几根。
王殿明对新闻时事保持了一贯的关注。“埃博拉病毒”、“乌克兰危机”等话题不时从他的口中蹦出。“这些都是秩序失‘和’以后造成的恶果,”他猛地吸了一口烟,“我与普京同岁,也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
他痛恨社会上种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人类必须有信仰,懂节制,不然不出问题才怪。”他说,“比如企业家,要赚钱,也要讲道德。不能为赚钱而危害社会,而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大家造福。”
为什么是“和”文化?
王殿明开始大力倡导“和”文化,是在2006年。
当时,他已经从部队退休,正在经营一家高校后勤服务公司。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少小离家的王殿明发现,与30多年前相比,乡亲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了,但“村风”却不如以前了。
附近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需要赡养,但几个儿子却相互推诿,谁都不愿意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这让王殿明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扭转一下局面”。
那时候,村里信教的群众很多,“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的都有”,但村民们基本上是“各信各的”,秩序仍然是一团糟。拿什么来教育村民,王殿明也没有好的思路。一次,乡亲们邀他出资在村里修一座庙,却让他找到了“灵感”。
“村里信什么的都有,我是该修一座庙,一个道观,还是一个教堂?”王殿明说,“还不如修一座宫殿,把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都拉进来。”
当年起,王殿明便出巨资在村里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宫殿”。里面除了有各个宗教人物的雕像,还有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行善助人、尊老敬老的主题人物塑像。王殿明为它取名为“万和宫”——万庄村在历史上曾叫万和庄。此外,“万和”二字也含有“协和众生”之意。
慢慢地,王殿明开始感觉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矛盾纠纷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心气儿也更顺了”。当时中央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这也让王殿明觉得,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后来,在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举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社科院的蔡丰明博士将万庄村的变化称为“万庄现象”。王殿明回忆,自己当时竟“激动得难以自持”。
2008年,王殿明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次年,王殿明联合新浪网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评选表彰活动,竟收到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推荐的一万多份案例。
他将评选出来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中华新二十四孝》,并在万和宫内辟出一片空地为他们建造塑像,取名为“中华孝道园”。据知情人透露,仅此一项,王殿明就花费了两千多万元。
王殿明对理论问题津津乐道。在他的名片上,“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与“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的头衔,排在他一长串头衔中的最前列。在圆梦园中,他对“和”文化的论述也被制作成标语,随处可见。
他曾提出“九和”的思想,并写过不少专门的论文。他认为,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大千世界,“和”是共有的价值观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们理想的精神家园。“和”是太阳文化,和泽环宇,和育万物,和化心灵,和生美好。一位熟悉王殿明的当地人说,“他的理论,乍一看有些‘大’,但仔细读一下,确实有些内容。”
王殿明则强调,他关于“和”文化的论述,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不仅来源于历史,更来源于现实。不是对一些传统论述的重新集纳,而是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真思考。“这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价值观,”他说。
“外圆内也圆”
王殿明身型壮硕,却语气柔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是他给外界的印象。在圆梦园中,工作人员对他的敬畏是显而易见的。但即使是跟园区中的实习员工讲话,他也总是和声细语。
“心底平和,说话才和气”,圆梦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而王殿明则不止一次地提到父母对他的影响:“小时候,有一个老乞丐上门讨饭,母亲将家里仅有的半块窝头送给了老人。刚刚回家的父亲知道后,马上追出去,又送给老人一块咸菜。”
上世纪70年代,王殿明在北京军区军医学院(现为解放军石家庄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服役,每个月有六元钱的津贴。他自己只留下一元,把剩下的五元钱全部用来资助比他更困难的同志和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在老家万庄村,村里从水泥干道到自来水井的几乎所有基础设施,也都是由王殿明出资修建的。
有人说他傻,他更正说,这应该叫“善良”。他相信,做好事就一定会有回报。
一次,他请人吃饭,身上的钱却没有带够。正着急时,旁边一位他曾帮助过的军人已经悄悄地帮他付了账。“有善因才有善果,这也是‘和’,”王殿明笑呵呵地说。
从部队退休后,因创办实业,他曾一度陷入“财政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全身只有不到100块钱。但有不知情的朋友来找他借钱,他还是满口答应,“我宁可自己去借高利贷,也一定要借钱给朋友。”
王殿明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的大气与豪爽,为他带来了颇多人气。王殿明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接近两亿元,“几乎全部是借来的”。而他在事业成功以后,又都加倍地還了回去。
2001年,在创办青华苑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的时候,王殿明经常请公司里的保洁人员吃饭。逢年过节还专门安排他们到市区最好的宾馆里去休假。员工们知恩图报,常常自愿在单位里加班干活儿。许多员工甚至在离职多年以后,还一直与他保持联系,关注着公司的发展。
创办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的时候,王殿明还与当地不少农村干部打过交道。“当时学院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非常棘手,但他却很快地处理完毕了”,王殿明手下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付给当地农民双倍的补偿款,结果,从村委会到各个农户,都非常满意。”
而事后核算,由于建设过程的高效率,王殿明也并没有亏本。“这就是和,算大账,不算小账,大家心气儿和顺了,就都不会吃亏。”
有人说他“太圆滑”,他却有自己的解释:“这其实还是‘和’,真心实意地为别人着想,自己自然也会有回报。”
很多人推崇“外圆内方”的处事方式,王殿明却不以为然:“内外不一,自己不觉得累吗?真正豁达的人应该外圆内也圆。”
他读过佛经,进过道观,也参观过教堂,甚至连一些并不知名的宗教典籍也有涉猎。“圆融”,是他最后的感悟。“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正是他当下的心境。
狠狠“秀”出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有着高尚的道德诉求、以清苦自持的民营企业家,在他的家乡与熟悉他的人中有着传奇般的声誉:他有亿万家产,却没有别墅。生活极其简单,爱吃饼子和青菜,穿的汗衫、布鞋常常只有几十元。多年来,他穿梭于各大城市,却没有去过一次娱乐场所。
圆梦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殿明在做公益的时候特别大方,对自己的家人却非常苛刻。修建“万和宫”花了几千万,但跟他在一起打拼的亲弟弟、亲侄子买房却都是自筹资金。
园区的一位杨姓的经理则说,“老爷子”至今仍然住在非常老旧的房子里,条件比员工们都要差很多。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他的人格近乎完美。
王殿明说,他在军队里待了30年,做过参谋、军需科长、军务处长,军队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圆梦园的正门口,有两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用烫金的大字写着:“走中国道路,共圆中国梦”。而从正门通往园区中心的一条步道,也被园方铺成大红色,并命名为“复兴之路”。
鲜明的政治导向,正是圆梦园的核心特点之一。而更早的“万和宫”,也有着同样鲜明的特点。
园区的工作人员在向访客进行讲解时,几乎每次言必称“党”和“政府”。而园区中“英明的领袖”展馆、“正确的党”展馆、“满意政府”展馆等,也都处在十分显眼的位置。
有人说,一个民营的文化旅游园区,主动地在项目设置上如此贴近官方意识形态,真的让人“看不懂”。也有人质疑园区建造“中国梦碑”与“和碑”的合理性:这些耗资动辄以百万元计的巨型铜碑,究竟何时能够收回成本?
记者当面把这些问题抛给王殿明,他则笑着反问记者:“我做这些,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反而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这到底有什么错?”
让王殿明觉得痛心的是,现在很多百姓甚至官员信仰各种宗教,大张旗鼓地兴建各种宗教建筑,大家习以为常。而他兴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园区却招来不少人的非议。
“这不正常”,他说,“人必须要有信仰,而这种信仰,不是我们主流的价值观,就会是各种其他的宗教,甚至歪门邪道。”
“你去看看,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到寺庙里去活动,信仰基督教的人可以到教堂里去活动,”他突然抬高了音量,“但是,信仰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人,却没有一个类似的活动场所。”
这些年来,为了宣传“和”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念,他已经累计投入数亿元,几乎倾其所有。当地的一位党委宣传部长在参观了“圆梦园”之后说他是“党的心、党的情、党的人”,非常难能可贵,竟让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有人说我在‘作秀’,但如果这样的‘秀’能够让更多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愿意狠狠地‘秀’下去。”王殿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