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小企业“成长病”
2015-03-11陈晶
陈晶
和创业期相比,成长期企业具备了抵御一定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拥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实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从创业期跨越到成长期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相当一部分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在短暂的高速扩张后,很快又陷入困境。
“成长病”的症状和病因
有研究人士对企业创业期走向成长期过程中的盲目扩张、管理缺失、创新匮乏等现象做过不少阐述,但这些现象的起因却很少引起重视:盲目扩张,是一些企业,特别是制造型、商贸型企业常犯的错误,由于盲目扩张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企业这种错误的判断,大多来源于在创业期以机会为导向的侥幸心理。
在创业期内,一些企业抓住了不大的市场机会,或者创新了某种产品和模式,在小范围内快速获得了效益,但处在过渡阶段时,惯性思维与叠加思维交织作祟,忽视了时过境迁的市场竞争格局,不顾还“身小体弱”,就开始发力扩张,难免力不从心。
而管理缺失的原因,则是管理者对处在过渡阶段企业的管理错位导致的。
在企业岗位设立和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的出发点是通过设立制度来规范业务流程,使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创业期决策权高度集中所形成的粗放式管理经验,却成为了规范化的障碍。成长期需要的授权、放权,与创业期习惯于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间产生了矛盾,使处在管理变革中的企业容易处在一种无可适从的状态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调整,就很容易使企业各个环节陷入混乱;如果恰在此时市场风险袭来时,企业的结局可想而知。
创新能力是贯穿企业生长周期的持续动力。但一些企业在刚刚渡过创业期后,往往抱着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心态,寄希望于通过规模化的扩张,以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另有一些企业则只片面停留在产品的创新上,忽视在产品和服务传递过程中的运营模式创新。一旦市场上有模仿者或实力强大的竞争者出现,就受到严重冲击,丧失市场优势,使刚刚准备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遭受重创。
正视自身生命周期
这些困扰中小企业的问题,除去客观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不能迅速摆正自身位置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
企业逐步向成长期过渡时,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问题和市场的变化,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考察去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扩张。正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所说,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注意“抬头看路”。对于即将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的内部管理,要保证在实施规范化管理中能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并具有可行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其实企业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在创业期走向成长期的过程,正如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期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不顾刚刚发育起来的身体,过度地耗费精力,势必会大伤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