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2015-03-11王蕾
摘要: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留,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并以成本低、效果好的市场优势,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产量;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44
1 玉米螟的危害及影响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属于世界性的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种类。玉米螟分布广、食性杂,以幼虫蛀茎取食汁液,破坏其细胞组织,造成作物籽粒不饱满、青枯倒伏,甚至颗粒无收。
据市场调查和实验证明[1]: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发生,平均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0%以上,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应用赤眼蜂防治的生产优势
赤眼蜂体型小,成蜂体长0.2~1.0毫米,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有红色的复眼及单眼,可寄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400多种昆虫的卵,一般寿命为3~5天,卵期大约4天,通常羽化后第一天便开始产卵,有效飞翔半径达15~20米,是目前农业生产进行生物防治应用范围最广的寄生性天敌昆虫之一,平均防治效果可达到65%~75%。以每年防治面积1000万亩为单位进行计算,通常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可挽回的粮食损失每亩在45公斤左右,总挽回粮食损失的数量就达到4.5亿公斤,增加收入近3.7亿元,而每亩的投入仅1.2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可达1∶26.7,可见具有持续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减少了农药的污染和残留,不仅省工省时,对人畜安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也可使其他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保持了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并以成本低,效果好的绝对市场优势,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3 释放赤眼蜂的防治原理及技术要点
释放赤眼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初期[2]。防治原理是使赤眼蜂在玉米螟卵中产卵寄生,从而破坏玉米螟卵的发育。根据当地越冬代幼虫的羽化进度及虫情调查情况,做出放蜂计划,确保蜂卵相遇。一般辽西地区从5月末开始准确地掌握越冬代玉米螟生长发育进度,结合当前气象预报,确定最佳的放蜂时间。
3.1释放时间
以防治一代玉米螟为例,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间。一般辽西地区在6月20日前后第一次放蜂,间隔5~7天放第二次。
3.2释放数量
每亩2万头,分两次释放。
3.3设置放蜂点
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15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向前走15步为第一个释放点,沿垄向前走3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
3.4释放方法
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用牙签、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叶背面中肋处,有卵粒面朝外。
3.5注意事项
如遇大雨应将蜂卡在阴凉处摊开存放,切勿与农药混放。
不能将蜂卡夹在叶鞘或直接投在叶心,以免发霉或风吹落地被蚂蚁取食。不能用大头针等金属物别蜂卡,以防做饲料用的伤害牲畜内脏。放蜂田放蜂期间禁止使用杀虫农药。放蜂田要集中连片,释放面积越大效果越显著。
4首要影响因素
影响赤眼蜂防效的三个首要因素:严密选择与种类不同的蜂种相对应的中间寄主进行繁殖,且繁殖代数不宜过多;繁蜂过程中,注意筛选优质、适当的蜂种,有效开发使用其寄生潜能;科学合理严谨地进行繁蜂,准确地计划放蜂时间。
5 防治效果的测定[3]
通过调查玉米螟卵块的田间寄生率来初步统计赤眼蜂的防效。于放蜂后10~14天,取点随机采集玉米螟卵块50或100块,置于玻璃瓶内培育2~3天,观察记载赤眼蜂寄生情况的最终数据。其中,有小黑点或幼虫孵化的卵是未寄生的,而完全变黑的卵为赤眼蜂成功寄生的。并调查对照未放蜂地的玉米螟寄生率。
卵粒寄生率(%)=(寄生卵粒数÷调查卵粒数)×100%
卵块寄生率(%)=(寄生卵块数÷调查卵块数)×100%
校正卵寄生率(%)=[(放蜂区卵寄生率-对照区卵寄生率)÷(1-对照区卵寄生率)]×100%
根据玉米植株的遗留虫量及受害情况进行评估调查。收获前,在对照区和放蜂区同时调查,每块地按对角线取5点,每点调查100株,按部位分别剖检记录玉米植株的虫口数量及被害情况。
平均防治效果(%)=(被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
减退率=[(对照田被害率-防治田被害率)÷对照田被害率]×100%
实测玉米单产,比对放蜂田与对照田挽回产量损失的数量来衡量赤眼蜂的防效。
挽回产量损失率=对照区产量损失率-处理区产量损失率
6 赤眼蜂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我国在赤眼蜂的应用和研究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是目前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以逐年上升的势态,见证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赤眼蜂除可防治玉米螟、松毛虫、大豆食心虫、棉铃虫、烟青虫、甘蔗螟等害虫外,还可以防治桃小食心虫,辽宁的水果产区已在示范使用中,果农普遍反映效果较好。未来的赤眼蜂在生物防治领域中将会被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们期待它在日益发展的农业市场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北华.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结果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8,(08):42-43.
[2]王亚洲. 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J].中国农学报,1993,(06):16-17.
[3]李国强. 北京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验小结[J].昆虫天敌,1986,(04):238-241.
作者简介:王蕾,中专学历,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病虫害测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