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2015-03-11刘祥宝孙丽
刘祥宝 孙丽
摘要: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带动了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则应合理应用栽培技术,争取以小投入获得高回报。本文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及选种技术,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同时结合实例探讨了大垄双行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关键词:大垄双行;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12
我国是玉米生产及消费大国,玉米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及饲料,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目前玉米加工业的产品链正在不断延伸与拓展当中[1]。由于玉米具有广泛的用途及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种植玉米通常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旨在提高玉米产量及种植效益。
1.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1.1整地及选种技术
一是整地。应用大垄双行技术时宜秋翻整地,注意每隔两年对玉米种植地块进行深松,在深松整地时应保证翻地深度>25厘米,以便为玉米根系发育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在翻地的过程中可同时施底肥,将专用肥(磷酸二铵或硫酸钾)与有机肥作为底肥,专用肥的施肥量为40~50公斤/亩,有机肥的施肥量为2000~3000公斤/亩。翻地后要及时完成耙耢及土地平整工作,保证整地后栽培地块不得出现堑沟、坷垃、立垡及漏耕现象。整地后应一次完成地块起垄,先起小垄后合成大垄,垄距宽控制在110~120厘米,大垄的台面应为90~95厘米,起垄后可镇压保墒[2];二是选种。选择含水率<14%,净度>98%,纯度>98%且发芽率>90%的耐密型杂交品种。同时要保证选择的品种植株高度为270厘米左右,穗位为118厘米左右,成熟期可比当地主栽品种早3~5天。目前可选择的品种有辽单565、郑单958、良玉88及东单72等。
1.2播种技术
一是播种前先采用种衣剂对种子包衣进行处理,如乌米净、吉农三号或吉农四号等,将种衣剂与种子湿拌均匀后阴干。种子完全阴干后便可以播种,播种的日期与常规单垄种植的玉米相同,确定耕层5~10厘米处的地温保持在8℃~10℃时便可以开始播种,播种时可以根据栽培地块情况选择人工播种或机械播种方式。如地块的墒情较好,则抢墒播种即可;如墒情较差,则采用坐水种的方法播种;二是播种时注意将底肥与种子之间的水平距离控制在5~7厘米之间,同一畦面上可播两行种子,行距以30厘米左右为宜。由于大垄双行的种植密度可高于常规栽培的5%~10%,因此可以将株距控制在20~25厘米,保苗为6~6.5万株/亩[3]。播种工作完成后可覆土3~4厘米,覆土后及时镇压。如播种时当地的降雨量较少,则加大播种深度及减小覆土厚度,镇压时要将坷垃压碎,以实现保墒的目的。
1.3田间管理技术
一是化学除草与中耕管理。如地块墒情良好,则在种子拱土前采用噻吩磺隆及异丙甲草胺对土壤进行处理,噻吩磺隆的用量为40克/亩,异丙甲草胺为2000毫升/亩。如地块墒情较差,则待幼苗长出4~5叶时,采用烟嘧莠进行化学除草。在中耕管理方面,要注意出苗后进行深松防寒处理,深松深度为20~25厘米,长出4~6叶时深耕浅培土,将浅表土整为张口垄,大喇叭口期可实施第3次中耕及根际追肥;二是化控促熟及防治病虫害。根据植株长势合理应用玉小宝及玉黄金等化控剂,以起到降低植株高度、促早熟及防倒伏的作用。大斑病为玉米常见病害,为避免大斑病影响玉米产量,则可在大喇叭口期应用丰产素及多菌灵喷施植株。常见的虫害为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及可湿性BT粉剂进行防治[4]。
2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在某地的玉米种植中心推广应用了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种植地块为中等肥力且地势平坦,栽培面积为200亩,种植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在栽培阶段使用了3台雷沃TBM554作业农机。在墒情相似的地块上按照常规清种方式栽培先玉335,以便能够对比大垄双行技术的应用效果。大垄双行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如下:每亩的穗数比常规栽培方式多400~500穗,干物质的重量比常规清种方式高15%左右。在对两种栽培方式的植株生长环境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垄双行玉米植株接受光照的强度比常规清种方式高15%左右,通风率则高1.0%左右。此外,大垄双行的玉米亩产量比常规清种高12%左右,其投入与产出比可达到1∶3。在该地推广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并获得增产效果后,将此类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从200亩增加到了400亩,玉米的增产量达到了10%~11%,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技术是决定植株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则可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推广应用大垄双行技术。
参考文献
[1]刘震,傅俊范,景殿玺,周如军,李自博.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J].玉米科学,2013,21(5):131-135.
[2]兰志华.玉米机械覆膜播种一体化轻简高产栽培模式探究——以海伦市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103-104.
[3]杨锡财,刘素波,任希武.浅析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技术在磐石地区推广的局限性[J].农业与技术,2012,32(12):68.
[4]王春弘,李九英,魏银初,班新河,王震.不同接种量对早秋玉米芯发酵料及发酵半熟料栽培平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98-101.
作者简介:刘祥宝,大专学历,通化聚鑫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服务站,农艺师, 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孙丽,大专学历,通化县金斗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