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插秧对水稻增产的重要性分析
2015-03-11杨利
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学插秧,提高光肥利用率是目前水稻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关键词:水稻;适时早插;插秧方向;光能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09
1掌握好插秧时间
水稻适时早插,即包括适时又包括早插。水稻早插,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营养生长期,提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并能早拔节、早出穗、早成熟,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另外早插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主茎基部由于受低温刺激能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同时有效分蘖期时间较长,有效分蘖多,可确保达到目标穗数。早插分蘖出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大穗形成而增加穗粒数,也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抗倒伏能力。我省中部一般5月15日~25日为最适插秧期,力争在5月末插完秧。其实插秧的早晚对水稻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在插秧期内每晚插5天,就要减产6%左右的产量,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早插。
2要确保提高插秧质量
插秧质量对秧苗的生根、返青的快慢、分蘖的早晚、产量的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插秧首先要按行距、穴距和每穴苗数的要求,实现确定的插秧规格,其次插秧要做到浅、匀、直。尤其是要注重浅。浅插是促进早返青早分蘖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插秧深度不宜超过3~4厘米,这是因为浅插使秧苗根系和分蘖节位处于通风良好、土温较高、营养条件优越的泥层中,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据测定,表土3~4厘米的土温比6~8厘米的土温要高2℃左右。如果插秧过深,秧苗因不能萌发而休眠,分蘖节位便伸长,形成所谓的地中茎,出现二段根或三段根现象,直到接近地面,土温较高,通气较好时才能长出分蘖来。这样分蘖节位便上移,分蘖发生晚,而且养分消耗在地中茎的生长上,发根力差,常导致僵苗不长。另外浅插还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因此浅插是提高栽插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浅插能减轻植伤,有利于水稻早活棵、早返青和早分蘖。早出生的分蘖穗总粒数和成熟粒数多,有的甚至比主茎还要多,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插秧方向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插秧要尽量选择东西向而杜绝南北向。实践证明,东西向栽插要优于南北向栽插,这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东西行向的主要优点表现在:
一是改善了稻株的受光状态,提高了光合效率。
二是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由于阳光透入较多,透光时间也比南北行向的长,有利于稻田的水温和地温的提高,促进稻株生长发育。由于通风透光好,水分子蒸发快,傍晚以后温度下降也快,扩大了昼夜的温差,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也降低了田间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三是要注意合理密植。水稻的合理密植一般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而定。
4插秧密度控制
对于矮秆、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叶片挺直、群体透光好、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可适当密些,比如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一号,就属于耐肥、抗倒、株型收敛、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因此插秧时一定要密植。
对于土壤肥力较高,施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加大行距和穴距或者减少每穴苗数,以分蘖成穗为主。而在土壤肥力较低、施肥水平不高的田块,插秧密度要大些,每穴多插2~3株,以主穗增产。
秧苗的壮与弱也决定插秧密度。壮苗每穴可少插1~2株,靠分蘖确保产量,而弱苗分蘖势弱,每穴可适当多插1~2株,以保证每公顷有足够的苗数。插秧前的一次低温,使多数苗床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水稻立枯病,因此插秧时一定要根据自家稻田的秧苗素质确定插秧苗数,并且要在病情稳定后方可移栽。
5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
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是水稻移栽到大田后,根据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水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浅水栽插返青。此时水层保持在3厘米以内,栽后7天能自然落干或排干田水,晒田2~3天。
二是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分蘖前期为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早发,要保持田面湿润,协调水气供给。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需进行晒田,一般采取轻晒,第一次晒田不陷脚,田边开鸡爪裂时灌跑马水再晒,反复多次。
三是孕穗中后期及灌溉前期保持浅水层。这一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15天左右,是水稻需水最敏感的时期,要建立1~2厘米的浅水层。
四是乳熟期保持湿润。此时一般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由湿润到前后可适当落干,保持根系强健。落干田水,以便收获。
当前多数农户都是只灌水不排水,完全忽视晒田这一重要过程。结果导致有效分蘖不足、无效分蘖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抗倒伏能力差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杨利 ,中专学历,九台区城子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