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在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与实践培养中的应用

2015-03-11覃蕊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6期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创新

覃蕊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等院校的基本要求。该文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深入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服装专业中的应用。通过推行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既能获得一定的资金和科研技术支持,又培养了大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高等院校中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创新 实践 产学研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23-02

人才是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目前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1]。在高等院校中推行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科研优势。这种模式将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创新活动有机结合,不仅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2]。

所谓产学研合作,是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个不同环节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3]。在这种模式下,生产部门通过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进高校最新的技术成果和科研人才,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科研机构与生产、教学结合,有利于将科研部门的最新研发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服务于教育;而教学与生产、科研的结合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4]。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对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5]。

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将传统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6]。那么,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指出了实施产学研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的五种培养模式。

1.1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创新和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的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摄取到海量信息,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使得大学生对于大学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和知识结构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大学教育大多采取了以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对某些生涩的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再加上学生大多不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很难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无目的性的机械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偏低[7]。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动培养创新氛围,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服装设计》课程上,教师为学生传递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有时很生涩,学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创新和实践环节,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如:春天、梦想、校园……,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设计方法,通过不同的材料、色彩、形质的组合和变换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并在实践过程中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能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更好的理解生涩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在考试和考核环节也应该勇于打破墨守成规的考查方式,增加更加自由和能够体现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可以是根据老师布置的选题自由发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围绕主题进行自主设计和创作,以上交自己制作的设计成品作为成绩评定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比单纯地进行机械的理论知识考试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1.2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大多是由教师来完成,本科生很少参与,这就导致了本科生对科研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科研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即使是不成熟的成果也应给予肯定和奖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兴趣。对于不成熟的但是具有可行性的思路和想法,可集中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予以突破。

吉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集艺术类与工程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到的科研项目类型主要包括艺术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服装舒适性以及材料性能改良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向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研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学研究。在科研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有助于增强对科研的感性认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1.3 采用企业人员嵌入高校教学环节的方式解决校企间的需求差异

从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来看,虽然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摄取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但进入企业工作后,由于对企业的生产和运作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仍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企业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生产生活、融入企业文化,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也可能会面临人才的流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致力于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让企业人员嵌入高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模式,获取企业的生产实践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这种模式还有利于缩短学生从高校到企业的适应期和转型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感,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将很快适应企业生产和运作模式、融入企业文化,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endprint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有一大部分都会选择到相应的服装或纺织企业从事打板、制版、设计、营销、品牌推广等工作,如果学生在就业之前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运作流程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就很难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这些知识都有所涉及,但由于对企业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容易出现课堂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脱轨的现象。因此,在本科阶段适当安排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尤其是打板、制版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拉近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后更快的融入企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1.4 高校教师嵌入企业人员培训环节,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和技术的最新动态

对于国内的服装和纺织企业来说,尤其是纺织行业相对滞后的地区,企业虽然掌握着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本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的获取以及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相对欠缺,而高等院校对于行业发展动态,尤其是最新科研成果的掌握较为及时和准确。企业如果想与时俱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应该致力于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掌握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协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最新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核,这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1.5 企业研发实验室嵌入高校实验室,高校科研团队嵌入企业研发部门

高等院校拥有大批创新和科研型人才,对于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专业来说,大多存在着由于高校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的欠缺而无法将科研深入进行,也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现象。而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较为完备的生产和实验设备,却面临着创新和科研人才相对薄弱的困境。为了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可以将企业的部分生产和研发设备嵌入高校实验室,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更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进行新工艺的改进,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

此外,将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的高校科研型人才嵌入到企业研发部门,帮助企业研发出更符合市场预期的新工艺、新产品,不但有助于企业产品设计理念的更新,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更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现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缺失。

2 实施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蹴而就。在改革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衡量,同时,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妥善处理好精英教育化与教育精英化的关系

自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化向大众化转变以来,国内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滑坡。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目标群体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服装专业主要致力于为纺织和服装企业培养具有设计、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不同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针对在校期间成绩一般的学生,应重点抓课堂教学,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多参加本专业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活动,如服装设计大赛、面料创意大赛、时尚买手大赛等,通过实践的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2.2 完善创造新产业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取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致力于通过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尽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从校企合作中得到了经济效益,在保障高校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得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校企间产学研合作而创造的新产业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3 正确处理好校企间存在的差异

虽然我们一再倡导要积极进行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高校科研人员更多的是追求研究方法和理念上的创新,他们多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发现客观规律为本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贡献力量。而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科技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能产生多大的利润空间。为了解决校企间存在的差异,双方应互相探讨,加强沟通与交流,力求在革新理念上能够求同存异,相互渗透,这将有助于营造更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3 结语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的个性化环境和资源,还充分发挥了不同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平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推行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既能获得一定的资金和科研支持,又培养了大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高等院校中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Liyu Liu, Ting Dong. Empirical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 Creative Ability——An Example of the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Report Competition[C]. 2012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2012: 876-880.

[2] 李晓宇,孙梦.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大学生创新与协作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22-28.

[3] 袁志忠,陈功锡,彭献忠.论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0(3):122-125.

[4] 乌功相.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09(10): 195.

[5] 李和平,肖忠跃,罗淑平,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38-41.

[6] 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180-182.

[7] Xingsen Li, Wei Liu, Ke Chen and Yukui Y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Innovation Capacity of Undergraduates[C].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 194-19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实践创新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