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11韩秀茹燕华
韩秀茹 燕华
摘 要:该文回顾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详细分析了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背景,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教师引导式教学、在实践中验证探究以及自主选题进行方案优化设计,最后,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探讨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城乡规划 探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00-02
1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一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1]。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并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和学生在交互式的探讨中完成学习过程。
2 教学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三十条意见》第五条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
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明确提出了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性教学) 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和要求[2]。
然而,城乡规划专业历来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针对其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较多,城乡规划专业需要“研究性教学”吗?这需要从这一学科最新的发展得出结论。2013年8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城乡规划专业定义为“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以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3]。可见,传统的工程和技能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际建设的需要,培养创新性、研究性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紧迫任务。
3 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3.1 教师引导式教学
教师引导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计划、课堂组织、时间安排等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任务去学习和获取知识,这样很难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教师先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如以铺装设计章节为例,先讲解铺装材料的种类和样式,因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盲点,这些基本的种类和样式讲解清楚以后,再说明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应用这些材料进行铺地的设计,然后提供参考资料让学生自行学习不同性质场地的铺地设计样式。
3.2 在实践中验证探究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课外书籍的引导下,学生对铺地设计已有一定的认识,这时,再将学生带出课堂,在校园中进行实地调研(鼓励学有余力的小组到校外进行调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校园铺装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形成调研报告,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初步的改进设想。教学实践表明,在这期间学生对现场的实测均较认真,现场提出的问题也很多,需要教师流动到各组去解答。
3.3 自主选题,完成方案优化设计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完成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探究以后,让学生在校园内自选场地,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这些场地类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宿舍区、入口区等,从学生绘制的图纸质量来看,这一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设计效果明显改观,学生注意到了更多实际的、细节的问题,包括冷凉气候条件下石材的冻胀问题等。
4 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1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较难培养
研究性教学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且自主探究如何解决问题,然而,由于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很多来自山区和牧区的学生对城乡规划的认识有限,因此,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被培养出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4.2 较少学生能提出有创见性的方案
由于教学思路的转变,学生均能较积极的参与调研,大部分同学也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但是从场地改造的效果来看,较少同学能够对场地改造设计出有创见性的方案。近1/3的学生改造后的方案形式与校园内常见的铺装样式没有差异,反思问题的成因,这与学校图书资源有限,学生视野较窄有一定关系。
4.3 部分学生“机械式接受”的习惯较难转变
部分学生没有在学习的态度上发生质的改变,依然停留在机械式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效果显示,近1/3学生仍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与长久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系,正如部分老师反映“讨论课”反而比较枯燥,因为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师实施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学生的转变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5 改进措施
5.1 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由于校内景观要素类型有限,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分别到西宁万达广场、新华联广场、香格里拉小区、河湟小镇小区等地实地讲解景观铺装要素的拼接方式、搭配关系、不同材质铺装的样式和应用特点,结合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让学生对铺装设计有最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打下基础。
5.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改革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授课,课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作业类型及辅导老师,改变以往本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授课和辅导作业的状况,此次改革后,期末综合作业类型包括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道路景观改造、青海大学校园广场群改造和麒麟湾公园改造,和以往相比,教师修改图纸的次数明显增加,平均每名学生教师指导并修改作业的次数在5次以上,与以前课程结束后集中做课程设计的方法相比,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学效果明显改进。
5.3 购置相关图书资料
利用学校资助的经费,购置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包括《街道与广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等,按照学校借书的机制供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供给学生更广的课外阅读空间,虽然书籍数量有限,但是多数学生均能积极借阅。
5.4 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
本次教学改革对“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讨仅仅是个开始,但是对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每年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机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五年来,平均每年城规班大三年级学生都能获批1项课题,有效带动了班级整体探究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校自2013年起,对于获批立项学生在报送研究生方面加大加分力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申报项目的重视程度。
6 结语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探讨专业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最终完成方案的优化设计。这一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我施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积极思考提供平台[4],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不光要培养学生掌握规划和设计技术,更要注重其建立专业理论体系,提高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2]。
参考文献
[1] 陈锦富.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城乡规划,2009(6):18-23.
[2] 宋义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3]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梁颖,李明珠.基于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的参与式教学在药用生物学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5):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