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2015-03-11翟恭娟
翟恭娟
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 361000
0 引 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过能力主要由区间通过能力、车站折返能力、供电设备及信号设备等因素决定。其中车站折返能力是指折返站在单位小时内能够折返的最大列车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折为单位小时内的折返能力;T折为折返站的折返间隔时间(s)。
行车间隔时间大于折返间隔时间时,车站折返能力不影响线路通过能力;反之,车站折返能力限制线路通过能力。
目前,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折返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苗沁通过分析列车运动状态,得出岛式车站列车折返过程中各单项作业的时间标准,及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1];曹娜通过计算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前交叉渡线折返和站后交叉渡线折返三种折返方式的折返时间,对比分析三种作业方式的优缺点,得出采用站前站后相结合的站型布置方案为折返站的推荐方案[2];李俊芳对站前和站后折返间隔时间进行计算,得出间隔时间由大到小的作业依次为: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后单线折返、站后双线折返,并提出可以采用现代化电气及信号设备、压缩列车停站时间等措施提高车站折返能力[3]。
本文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过程中的折返作业方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1 折返作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一般采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形式。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多使用站后折返作业方式进行折返,本文仅对站后折返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以厦门地铁1号线镇海路站为例,镇海路站线路示意图见图1。图中,A点和B点为道岔,C点为上行出站信号机。
图1 镇海路站线路示意Fig.1 Line schematic of Zhenhai Road station
镇海路站站后折返作业,可以采用站后单线折返,也可以采用站后双线折返。
2 折返间隔时间计算
运用图解法,将组成列车折返作业过程的各个单项作业时间,按作业顺序绘制在折返技术作业程序图上,在图上即可找出相邻两列折返列车的折返间隔时间。
2.1 基础数据
在CBTC模式下,折返作业过程中各单项作业的作业时间标准见表1。
表1 单项作业时间标准Tab.1 Standard operation time of single item operation in turn back
2.2 站后单线折返间隔时间计算
站后单线折返是各列车用同一折返线完成折返的作业方式,见图2。站后单线折返作业技术作业程序见图3。
图2 站后单线折返示意Fig.2 Schematic of turn back operation after station on a single track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过程为:
(1)列车进入下行站台停稳,乘客下车。
(2)入折返线进路信号机开放,车运行至折返线停稳,司机换端。
(3)出折返线信号机开放,列车运行至上行站台停稳,乘客上车。
(4)出站信号机开放,列车从上行站台发车。
由图3可知,采用站后单线折返作业时,折返间隔时间取进出折返线间隔时间,即各列车均匀到发时,折返作业时间最小,即
当行车间隔时间小于 80 s时,车站接车能力受限,列车无法进站;当行车间隔时间在[80,127)范围内时,折返间隔时间为 127 s,车站折返能力限制线路通过能力;当行车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27 s时,折返间隔时间为行车间隔时间,车站折返能力能满足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
图3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的技术作业程序Fig.3 Operation procedure of turn back operation after station on a single track
2.3 站后双线折返间隔时间计算
站后双线折返是利用站后两条折返线交叉组织折返的作业方式,见图4。站后双线折返作业技术作业程序见图5。
图4 站后双线折返示意Fig.4 Schematic of turn back operation after station on double tracks
站后双线折返应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其作业过程为:
(1)1号车从折返线Ⅱ运行至上行站台,上客结束后发车;
(2)3号车从下行站台进入折返线Ⅱ;
(3)2号车从折返线Ⅰ运行至上行站台,上客结束后发车;
图5 站后双线折返作业技术作业程序Fig.5 Operation procedure of turn back operation after station on double tracks
(4)4号车进入折返线Ⅰ;
(5)重复以上步骤。
当行车间隔时间小于 80 s时,车站接车能力受限,列车无法进站;当行车间隔时间在[80,102),折返间隔时间为 102 s,车站折返能力限制线路通过能力;当行车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02 s时,折返间隔时间为行车间隔时间,车站折返能力满足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且车站的接车能力和入折返线能力富裕,接车间隔和入折返线间隔时间取值均为一个时间范围,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行车调整。
3 折返能力
采用站后单线折返作业时,折返能力 N折=3600/T折=3600/127=28.3,取28列,镇海路站每小时最多可折返28列车;采用站后双线折返时,折返能力 N折=3600/T折=3600/102=35.3,取35列,镇海路站每小时最多可折返35列,采用站后双线折返,比站后单线折返的最大折返能力增多了7列。
4 结 论
通过对站后单线和站后双线折返作业过程进行分析,以及对两种折返作业间隔时间和能力的计算可知,镇海路站站后单线折返的折返间隔时间为127 s,站后双线折返的折返间隔时间为102 s。
行车间隔不同时,对车站折返能力的要求不同,采用的折返作业方式也不同:
(1) 行车间隔时间小于102 s时,站后单线折返和双线折返都不能满足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镇海路站折返能力限制线路通过能力。
(2) 行车间隔时间取[102,127)范围内时,站后单线折返无法满足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应采用站后双线折返。
(3) 行车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27 s时,站后单线和双线折返均可满足线路通过能力的要求,但站后双线折返要求列车先进后发,列车需在折返线等待较长时间,建议采用站后单线折返。
[1] 苗 沁,周天星.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1):57-64.
[2] 曹 娜.地铁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8):94-95.
[3] 李俊芳,樊晓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折返能力计算[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