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基于2000—2013年的国内文献
2015-03-11张云英
张云英,周 翔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民政部于2014年6月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1]到2015年末预计将达到2.21亿,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快速发展。
农村已进入老龄化时代,并且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快。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2010年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已达到15.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1%。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是城市数量的1.69倍。其中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1.3%。[2]二是空巢化。在31个省区市的内地,平均每户家庭为3.1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3]社科院于2013年12月举办的《经济蓝皮书》统计表明,40岁以下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39%。[4]因此从社会长远发展来说,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现有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2000—2013年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目前政府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服务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以2000—2013年为时间段,进行文献搜索,分别搜索到62531、26807、19021个结果。如表1所示,从整体上看,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的文献共有19021篇(其中硕博论文5056篇、期刊论文12892篇、会议论文1073篇),占总量的17.55%。同时在笔者精读的55篇文献中,只有10篇来源CSSCI期刊,仅占总量的18.1%,这表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研究领域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从研究领域来看,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后,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关注度呈较快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以2008年为时间段,“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的文献从3552篇上升至15469篇 (其中期刊论文从2008年以前的共2601篇上升至10291篇,硕博论文从607篇上升至4449篇,会议论文从344篇上升至729篇);如图1所示:城乡分布中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论文数量整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以前的共402篇上升至1834篇。这表明近年来学界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多。
图1 2000-2013年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的城乡分布文献(篇)
(二)研究文献的视角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从人口学、行政学、社会学逐渐转向从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尤其不同学科交叉使用在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 “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以2000-2013年为时间段,按照学科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9021个结果,其中,社会学1921篇;管理学2638篇;行政学3770篇;人口学1029篇;经济学2154篇,共占了总量的65.5%。其中,行政学与管理学交叉3767篇,占总量的19.8%,人口学与社会学交叉1645篇,占总量的8.64%。这表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进入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阶段。
二、研究成果的评述
通过对2000—2013年学界研究文献的研究发现,关于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进展,学者们主要是围绕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现状与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等来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一)关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
关于养老服务的内涵,目前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从内容上来看,梁鸿和赵德余认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保障、精神慰藉、医疗卫生服务。[5]民政部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包含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二是从服务形式来看,李学斌等学者认为,我国的老年养老服务是涵盖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制度等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在内的服务体系。[6]从概念和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养老服务是指为安定老年人晚年生活所提供的各类照料和服务,包括家庭、社会、政府等主体提供的物质保障、精神慰藉、制度安排等多层次服务。
表1 2000—2013年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统计
关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钱亚仙等学者认为,养老服务体系是指为老年人在生活中提供的全面性服务支持的系统,不但包含家庭或者子女提供的基本条件和服务,而且包含了社区、社会、政府提供的各种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条件的服务。钱亚仙依据提供主体不同,将养老服务体系分为家庭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依据老年人居住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依据资金来源不同,将其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7]曹煜玲依据供给水准,将其分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8]综合现有研究,笔者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协作的,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正常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的与基本生活照顾、医疗卫生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服务相匹配的组织、设施、人才和技术要素的一主多元的组织网络系统。
(二)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在中国农村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背景下,关于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家庭、社区、机构、政府这四个提供主体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
家庭提供的养老服务仍是普遍养老服务,但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学界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养老服务依然是目前提供的主要养老服务。祈峰认为,家庭养老不但成本低,让老人在家就得到物质和家庭照料,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养老事业良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9]同时崔丽娟、徐硕、王小慧等学者调查发现,家庭养老对于80岁以上高龄、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以及神经状态有问题的老人来说,对于熟悉的家庭环境适应能力强,也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率。[10]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杨翠迎、贺聪志、叶敬忠、周莹、梁鸿等学者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来自家庭小型化、观念变化、照护资源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养老服务功能正在弱化,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11]
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发展良好,但有待完善。祁峰指出,社区养老服务在节约养老成本、利于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调节家庭养老带来的压力、适应农村管理改革形势、对农村实现养老社会化的过渡等方面有优势。[9]王秀花认为,由于起步晚,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始实施,但整体覆盖范围和服务的群体都十分有限,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基本处于自助状态,没有形成典型的经验和规模。[12]赵洪燕调查发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存在着硬件设施条件一般、服务人员质量低、服务不集中,农村老年人难以得到全面的服务,也加大了服务的难度和费用等问题。[13]
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发展迅速,但难满足现有需求。从现状来看,姜向群,丁志宏等学者认为,近年来各类机构都有改善和整合,入住人数和床位数都有明显增加,但是机构的数量变化不大;养老机构的性质主要有包含半福利性、福利性、营利性三种,其中民办机构开始逐渐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14]从机构养老集中供养来看,穆光宗等学者认为,机构养老能够集中供养老人,节约养老成本,能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使得养老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15]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缓解了老人养老的压力,但仍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要,还存在不少问题。赵洪燕、陈翠莲、姚兆余等学者调查发现,养老机构没有对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缺乏特殊的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失衡且养老院的利用率不高;主体和收养对象单一,社会化发展不足;工作人员数量与入院老人数量增长不同步,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13][16]
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初显成效,但亟待完善。目前我国政府提供养老服务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供给,即以政府出资和兴办的养老机构;二是间接供给,即政府以政策鼓励方式推进政府以外其他部门参加,或者是以资金来替代购买服务。徐帅指出,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己认识到养老事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养老事业的急迫性,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展开实际有效的行动,或者是即使开展了一定行动,提供的方式不够多元化,满足不了农村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17]王秀花调查发现,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缺乏监督与评估机制等问题。[12]
(三)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影响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是多元的,具体来说,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双因素说。刘春梅结合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和服务资源因素。其中社会保障体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在农村没有完全建立。服务资源因素体现在土地保障作用的弱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使得老人面临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疾病照料缺失等问题。[18]彭旋子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法、二元回归逻辑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是思想观念因素、经济因素。其中思想观念因素体现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对养老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经济因素体现在经济支持来源。[19]
三因素说。张胆在交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并分别体现在农村老年人月收入低和经济单一,主要靠子女和政府补贴;受教育程度与婚姻状况、家庭规模与是否与子女居住。[20]赵德余,梁鸿通过统计分析和边际函数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因素、物质成本因素、服务资源因素。并分别体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独立在外生活和不尽养老责任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多;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保障的水平低,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补贴和退休金,子女供养的不多,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农村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机构和社区养老资源发展有限。[5]
(四)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为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服务水平,学者们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的养老情况,在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上,基本上遵循多元化福利的思路,建设多元主体的养老服务己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从宏观层面上,要做好顶层设计。穆光宗在2004年提出,构建以社会、家庭、自我养老为依托,建设一个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养老“3+2”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1]李学举在2009年提出建议,构建一个“以居家为基础形式、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以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等为导向”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2]综合学者们提议,窦玉沛表示,民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采取连续性的推进年活动来展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23]在此期间,纷纷有学者因地制宜,制定顶层规划与制度建设。鱼洁提出,应当坚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以民间组织为实施主体,积极提倡自我和互助养老,来逐步实现市场化的养老供给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4]徐帅提出,构建一个发挥政府引导、家庭与自我养老基础作用、社区和机构发挥辅助作用和第三部门发挥参与作用的多主体联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17]曹煜玲提出,建议应该由政府、市场、家庭和民间组织四方提供,形成“共担、互补、协调”的适度普惠型的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8]
从微观层面上,应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来构建农村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导性作用。蒋正华认为,政府作为供给主体,主要的责任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制定公共政策,对养老服务创造一个公平的供给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各种资源参与养老服务,调整人口老龄化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影响。[25]张文丽提出了养老服务创新的供给机制,即政府按照合法的程序,有选择性地采购服务,为各类机构能良性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尽可能最大地发挥和利用养老机构的资源。[26]鱼洁认为,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财政支持保障,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并对其它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加快养老服务业和实现社会福利化。[24]
二是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作用。杨翠迎认为,目前家庭提供的养老服务不是传统的服务,而是以家庭基础性作用来辅助其他养老服务的模式。在自然条件下,在生产力较充足的农村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形成自我保障的养老思想观念;在落后农村地区,强化道德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可以加强老人的自我养老和社区养老,充分实现自我价值。[11]刘春梅提出,加强法律的普及力度,提升家庭成员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强化家庭成员的行为责任。[18]
三是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依托作用。毛满长、阿尔达克认为,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加快专业人员的发展与引进;创建与发展本土的社区文化,对老年人进行培训,使农村老年人互帮互助,提升社区和谐度,改善社区提供的养老功能。[27]徐帅认为,社区可以通过维护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来促进社区的整体福利。[17]
4.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补充作用。姜向群、丁志宏等学者认为,机构应对护理人员多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机构的效益;对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加人性化,贴近老年人生理、心理。[16]陈翠莲、姚兆余等学者统计发现,机构应对养老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适当发展机构,提高机构的使用效率。[16]
三、现有研究的评价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方向明确、成果丰硕。从研究视角来看,从人口学、行政学、社会学逐渐转向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尤其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用;从研究方法看,由单一的个案与地区研究转向多地区多案例的研究,由文献研究转向实验、实地研究,使得研究更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学界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传统定性研究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近几年才慢慢发展起来。同时,在定性研究中,多数研究使用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研究分析选取的范围局限,主要是对实际经验案例的简单总结,注重现状的描述,缺乏解释性研究。定量研究中,多数使用问卷调查和二手数据,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结合。二是研究内容上,研究城市偏多,农村研究偏少。而且,农村与城市文献的现状、问题等相似度高,所提的建议缺乏差异性,没有针对性。
在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已经进入了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使得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结合现实背景和已有研究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入手:一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二是应加强定量研究,深入实地调查。把定量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定量研究中截面的调查数据能进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断。定性研究中,多使用除访谈和案例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和提出更多的建议。
[1]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3.
[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J].司法业务文选,2012,(9):15-23.
[3]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学者吁构建社保体系[N].人民日报,2011-04-29.
[4]社科院.2014年《经济蓝皮书》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R].2013.
[5]赵德余,梁鸿.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供需结构及其组织原则[J].上海管理科学,2006,(5):61-64.
[6]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J].宁夏社会科学,2008,(1):42-46.
[7]钱亚仙.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宁波市为例[J]中共宁波市委校学报,2011,(6):61-62.
[8]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9]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10]崔丽娟,徐硕,王小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1):1-4.
[11]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167-170.
[12]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3]赵洪燕.基层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4]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59-64.
[15]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1.
[16]陈翠莲,姚兆余.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对江苏省P县Z村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0.54-55.
[17]徐帅.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养老抚养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18]刘春梅.农村养老资源供给及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9]彭旋子.基于农村居民意愿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0]张胆.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福建农林大学,2009.
[21]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反思[C]中国老龄科学研究重心,2004,(6):30.
[22]李学举.在2009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社会报,2009-12-26.
[23]窦玉沛.创新养老模式.着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社会福利,2011,(11):6-7.
[24]鱼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5] 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6):41-43.
[26]张文丽.养老福利服务的供给机制创新——政府采购[J].社科纵横,2005,(3):40-41.
[27]毛满长,阿尔达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J].社会工作(下半月刊),201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