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小学规划设计
2015-03-11梁海娟
郑 婷 周 园 梁海娟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小学规划设计
郑 婷1周 园1梁海娟2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我国逐步探索将中小学纳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中,但中小学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如何规划落实,仍有很大探讨空间.从灾害全过程的视角,对学校规模与校园位置选择、校园防灾规划设计提出相应要求,以期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有所裨益.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落实;中小学
0 引 言
我国早期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多以城镇开敞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等为主体,随着汶川地震等大事件的推动,部分中小学已纳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中,但中小学在既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中如何定位,怎样发挥作用,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文章运用国内外对比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内外经验,经过分析归纳,落实到规划设计层面,形成适合我国中小学建设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理论经验.
1 概念界定及定位
1.1 基本概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1].
根据配备设施的不同、收容避难者时间的长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见表1.
表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1.2 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小学定位
地震应急避难体系主要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政生命通道、救援职能机构等组成.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最初选择多以空旷的室外场地为主,如公园绿地、中小学校的操场,随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室内场地如大型场馆及中小学校正逐步纳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中.
经过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的排查改造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大部分的中小学具备成为Ⅱ类甚至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日本按照收容时间的长短将收容场所划分为:临时集合场所、广域避难场所和避难所三个等级,较长时间停留的避难所多选择学校会所、公民馆等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公共建筑,因此中小学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已成必然趋势.
2 学校规模与校园位置选择
2.1 基础规模要求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完全小学及中学应有200 m环形跑道,其占地面积最小为4627.60 m2,并要求体育场地周边有安全防护设置.单就中小学环形跑道这一指标测算,地震应急避难场地要求的“场址有效面积宜大于2000 m2”,中小学本身即可满足要求.
中小学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其包含的多类型、大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音乐舞蹈室或各类体育场馆、食堂、卫生室等各类设施,这些集中的空间设施在灾难中能够发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地扩大设施的服务面积是高效能救援、提高场所等级的必要条件.因中小学校的用地规模和招生规模成正比,其可变性较弱,将小学和中学组合,形成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学校与城镇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组合等形式,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图1 通过不同组合形式扩大场址规模
2.2 与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关系
从国内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建设发展来看,多个单体场所建设完成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向网络化发展,因而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中的中小学具体等级的确定、与其它各类各级场所、各救灾功能机构间如何依托不同等级的避难道路,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联系与共享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3 校园位置选择
中小学在居住区中的布置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见表2.通过唐山新城和日本神户市中央的对比,可以看出:震后唐山重建区中小学校B、C型居多,B、C型的设置方式能够与道路更好的连接,便于灾时救灾物资的运送,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我国的建设发展,高层小区逐渐增多,这对校园的抗震防灾来说是不利的,而这两种设置方式能够减轻居住建筑对于校园的干扰.再进一步对比B、C两类的交通情况,可以得知中小学校B类型较之C类型更不易受到交通噪声的污染,更不易造成交通堵塞,其布局优势明显,因此成为最佳的校园布置方式.
表2 中小学在居住小区中的位置
3 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要求
3.1 建筑的防灾设计要求
首先,严格保证中小学校的抗震设防类别达到要求,即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因地震灾害常会引起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校舍的耐火等级也需达到规定的二级耐火等级的规定,平房的耐火等级三级的规定.
其次,学校建筑非主体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如对大门、女儿墙的抗震设计要求,另外,应强化建筑的抗震建筑方案审查,对于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2].
再者,中小学校的建筑应保证交通疏散的通畅与便捷,交通空间的设计如走廊的宽度和楼梯间的数量和宽度应予以相应的提高.平时可利用充裕的交通空间作展览,灾时满足避难者的需要.汶川地震调查发现,由于地震时建筑左右摇晃,走道的通行效率大大降低,在同样占用一定面积的竖向交通空间时,楼梯数量多的要比楼梯数量少的有利于逃生.我国的中小学建筑走廊的宽度和楼梯间的数量和宽度是由疏散宽度计算得来的.日本规范中规定中小学校室内的公共交通空间的指标比中国略高,但实际建设情况中其走廊宽度通常达到3 m以上,远超出了其规范所要求的最小宽度.
3.2 场地的防灾设计要求
校园的出入口应预留一定面积的开敞用地以利于疏散,另外,校园的出入口宜为两处以上且不同方向,当一个出入口受阻可选择另一个出入口,使得校园能够在避难中使用.
中小学校园内外应有贯通的环路,宽度4~6米,能够满足消防车的通行.在静态交通方面保证一定数量的机动车停车位,平时可以解决日常车辆停放的问题,灾难时可接纳避难者在校外的车辆中避难.
表3 建筑物倒塌范围
场地外围安全距离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对于建筑物倒塌范围的避让以及对于火灾的隔离.中小学校需在建筑物倒塌范围外保证一定的避难场地面积,建筑物倒塌的范围见表3,应保证学校有适当的室外运动场地面积,并且与周边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个方面是学校可根据周边的情况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防火隔离带.
采取一定种植方式和适宜宽度的绿化带可以在灾时起到防火隔离、减轻建筑物倒塌及高空落物灾害的作用,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市对树木的研究表明可以认为就近在建筑物附近种植树木是防止倒塌、减轻空中落物危害的重要条件.
3.3 设施的防灾规划设计要求
首先,校园应对灾害的设施应当完备,应有防御次生灾害的设施,如防御火灾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游泳馆的水源充当临时消防水源.学校还应具备支持灾后日常生活的设施:如应急照明设施、应急发电设施、应急厕所以及简易的应急救援装备等.
其次,学校日常相关的设施应具备安全性和灵活性.安全性体现在学校的各种设施应考虑到能够应对一定级别的地震灾害.灵活性表现在这些设施通过设计的手法应能达到平灾两用的效果,在灾害时能够发挥作用.
4 结 语
通过中小学校与绿地、广场等相结合以扩大地震应急避难场地规模,合理规划中小学在居住区中的位置,以及对中小学校园的建筑、场地、设施进行防灾设计,将有助于中小学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2]GB 50011-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何力.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9~61
[4]张宗尧,李志民.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4~36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ZHENGTing1,ZHOUYuan1,LIANGHai-juan2
(1.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Jilin,Changchun 130118;
2.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Hebei Zhangjiakou 075000)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in 2008,we gradually brough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to the system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However,how to implement the plan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nquiring.In the view of the whole disasters,the corresponding requests are made for school scale and general layout,design for school emergency prevention,which hope to b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project implementat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2014-12-27
郑婷(1986-),女,硕士,助教.
TU 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