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沧溪古村落考察纪要
2015-03-11程仁发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江西景德镇333000
程仁发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沧溪古村落是宋代以来赣皖交界地带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其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三举五贡四十八秀”曾风靡一时。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朱宏出生在此。明末清初,沧溪因茶号的兴旺而得以不断发展与壮大,涌现了一大批的富商,遗留下许多装饰精美的明清世俗建筑。因而,这些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建筑及世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古村落,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自然与人文环境
沧溪古村落,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北部的勒功乡境内,地处皖、赣两省的交界处。其东、南紧靠江村乡,西与西湖、经公桥毗连,北与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接壤。境内属黄山余脉,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周围的山峰绝对海拔低于500m。村东前傍水,村后依安徽牯牛降余脉。山脉与水系均为东西走向,两头靠紧。沧溪用地自古呈“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沧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温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1780mm,全年无霜期达250天左右,夏季炎热,最高气温有时会超过40℃。冬季因地处浮北山区而冰雪皑皑,特别寒冷。村前有一条源自于安徽东至、祁门两县的小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在村口与另一支源自于安徽白茅港之水交汇后形成杨村河。杨村河是沧溪人的母亲河。
沧溪因依山傍水,山环水聚,苍松林密,又有一条清澈秀丽的小溪蜿蜒绕村而过,故名。这里自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临水依山,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内土地面积为9 km2,辖9个村民小组,256户,1076人,分上、中、下3个自然村。这里山多田少,有水田1020亩,旱地300亩,茶园800亩,山林12340亩,是以林业、茶业为主的山区行政村,其中,茶叶和茶油在村民的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茶叶为当地的传统产业,明清时期村内曾开有6家茶号,茶叶畅销全国众多的大中小城市;茶油为上等的食用油。这里自古牌坊众多,远近闻名,至今仍保存一处明代牌坊——“蜚英坊”(如下图)。
蜚英坊
2 文物本体状况
沧溪古村落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畅,避免了历朝历代的战祸,较好地保存下来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明清两代世俗建筑,如古民居、古牌坊、古祠堂等,其中仅古民居多达60幢,建筑面积逾7000m2,著名的古民居有“及公进士第”、“耕字公书屋”、“蜚公进士第”、“重公进士第”、“茶商宅院”和“瓷商宅院”等。这些古建筑或精巧玲珑,装饰瑰丽,或高大轩昂,气势恢宏,或古意盎然,风格殊异,都具有青砖、灰瓦、马头墙等徽派建筑风格。沿河民居的门楼大都朝逆水方向,称“装水门楼”,有聚财之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古村落与秀丽的山水融为一体,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在绿水和青山中,白墙青瓦的古民居给人们一种恬静、淡雅、朴素的美感,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人居画卷。这些古建筑座北朝南,依山临水,前朱雀后玄武,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村落选址、规划布局、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优点,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建筑布局的科学思想。因此,沧溪继200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之后,2010年又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殊荣。
2.1 及公进士第
该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西朝东,是一座清代砖木结构的建筑,面积达400m2,由前院、门罩、天井、正堂、后天井、厢房、阁楼组成。门罩砖雕,屋内构架木雕,柱础为石雕。所有的雕刻均以动物纹、人物纹和植物纹作为装饰题材,雕刻手法细腻精致,整体素雅端庄,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
2.2 耕字公书屋
该书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由门罩、天井、正堂、厢房阁楼组成。双坡屋顶半掩半露,并设有防火、防风和防盗的马头墙。厅堂前设有天井,供采光、通风之用。所谓的“四水归堂”,即指天井,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之意。屋内梁枋纵横,木雕以动物、植物图案为主,雕刻手法娴熟、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3 蜚公进士第
该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面积约160m2,由门罩、天井、正堂、厢房、阁楼组成。进士第头门的一对狮子绣球纹石雕,雕刻技法粗犷,形象逼真,有明显的明代石雕艺术遗风。屋内木架构采用木板、木屏风和木槅扇加以装饰,木雕以历史人物故事、动物图案为主,采用深浮雕技法,刀法酣畅而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是了解沧溪民居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
2.4 重公进士第
该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是朱氏先祖明朝登南畿甲子科进士、后任安徽池州知府朱韶年轻时读书的书屋。其墙基高砌,以防山洪。屋内木架构雕刻以走兽和飞禽为题材,构图精炼,手法细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5 茶商宅院
该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座北朝南,是一座三间五架式砖木结构的徽派民宅建筑,其东西长20m,南北长14m,面积约280m2。整个建筑面积由前院、门罩、封闭式天井、中堂、阁楼和厢房组成。建筑石雕图案以动物纹为主,其中,古石板上雕刻的马、猴图案,寓于“马上封侯”之意。屋内木雕福禄寿人物以及动物图案构图华丽,手法洒脱而豪放,反映了其精湛的建筑营造工艺以及茶商雄厚的经济实力。
2.6 瓷商宅院
该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座北朝南,是一座三间五架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m2,是清末朱佩泽在景德镇做瓷器生意发家后兴建的宅院。其建筑门罩砖雕精美,马头墙高耸,屋内月梁等木构件均采用雕刻装饰技艺,饰以动物纹及植物纹,手法洗炼,线条流畅,尽显艺术魅力。此民居木构架完整,总体上保存较好。
2.7 三贡坊
三贡坊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清代3位贡士集资而建,故名“三贡坊”。其为木架结构的街亭,亭梁上雕刻较为精美,图案为钟鼎书画等博古纹。亭为2层,上层用于议事、训子等活动,底层用于村民避雨、纳凉和休息。
3 历史沿革
沧溪村,始建于东汉末年,始祖朱秀称“迁公”,因建功卓著,故又称“浮梁开国男”,后退隐归此,距今已有1700余年。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宋朝中期,朱氏七兄弟分别以辈分自号而命村名。此地为“沧”字辈居住,而名“沧溪”。后来,陈、康两姓也陆续迁来。但是,关于沧溪村名的由来,民间又有另一种说法,这里因依山傍水,山环水聚,苍松林立,又有“一江春水向西流”的小溪绕村而过,故得名“沧溪”。
历史上,沧溪人文鼎盛。南宋,沧溪籍的大理学家朱宏与婺源籍的大理学家朱熹交往甚密,互商理学精髓,朱熹称朱宏为“高识笃行,鲜与伦比”。朱宏后人为其建立理学祠“克已堂”。此外,朱宏将一系列的徽派建筑构造模式引入,首次在沧溪建设青砖、灰瓦、白墙及屋顶为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的徽派建筑,村民建房也纷纷效仿,从此,村落的徽派建筑形式日益规范并固定了下来。明代正德年间,登南畿甲子科进士、后任安徽池州知府朱韶在村口建“四柱三间五楼”式的“蜚英坊”,以纪念其先人——宋皇恩师、著名的理学家朱宏。坊前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有明一朝,沧溪村的“三举五贡四十八秀”曾风靡一时。明末清初,沧溪因茶号的兴旺而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村内设有茶号、杂货铺、屠店、豆腐店等,涌现出一大批的富商。他们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装饰华丽的牌坊、祠堂、民居等徽派特征的世俗建筑,村内弄堂纵横交错,总计有26条,每条弄堂都有明沟或暗渠,而且沟沟相通,排水设施建设完善。
民国时期,沧溪村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四保。建国初期,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84年设立沧溪村委会。
沧溪古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沧桑,其秀美的山水与尚存的古建筑及其精美的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我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4月16日,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沧溪古村落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7月,沧溪古村落又升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4 价值评估
沧溪古村落地处赣、皖两省交界,是赣鄱文化与徽州文化重要的交流地。其聚落形态、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及文化艺术等反映了徽州文化与饶州文化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影响,对于研究徽、饶地区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状况、世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沧溪古村落建筑营造技艺精湛,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马头墙、三间五架及封闭式天井院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徽派建筑特征。其建筑内外装饰常见的有石雕、砖雕和木雕,图案题材以动物、植物和人物为主,雕梁画栋,构图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沧溪古村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村内弄堂纵横交错,总共有26条,每条弄堂都设有明沟或暗沟,沟沟相连,排水系统通畅,村民生活便利。古村落凸显了“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在村落选址、规划布局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5 结 语
沧溪古村落是集古色和绿色为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赣北一道人文与自然最完美结合的靓丽风景。沧溪古村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是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古村落,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景德镇编写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浮梁县史志档案局.浮梁县志[Z].清道光版,2007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