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财政支出研究
2015-03-11邹吟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1100
□邹吟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1100)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财政支出研究
□邹吟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1100)
摘要: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对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文章利用中国财政部预算司、中国财政部、中国年鉴网和中国体育总局经济司等网站所载数据,对1978-2013年中国体育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数据的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者占后者的比例在改革开放前期和中期都趋于平稳且逐年递减,关系呈反比例,后期则逐渐下降到0.23%-0.29%之间,除去2008年由于承办北京奥运会等因素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外,并无明显起伏。这与我国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出扶持发展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到渐渐走向由各省市级体育政府部门减少由国家出资而转向依靠企业和赞助商及自我运营“自我造血”的商业运作模式。
关键词:体育财政支出改革开放体育事业发展
1、问题产生、数据研究及推算方法
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事业的规模、速度和水平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的。从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国的体育发展状况是与国民经济同步的成正比的发展着,中国对体育的财政支出也逐年攀升。学者陈梦周在文章中指出“纵观我国体育发展的情况,什么时候国民经济发展快,体育投资多,体育发展就快;什么时候国民经济发展慢,体育投资少,体育发展就慢。”他分别研究了一五期间、1961-1962、1963-1965、文革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历史阶段的体育,说明国民经济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强化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扩大需求,开辟新的服务行业,扩大劳动就业,为扩大国际经济往来和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等提供条件。
但是国家对体育的支出却与国家财政总支出呈反比。
由于资料在1991年之前并没有单独记载体育事业经费财政支出的情况,1978-1990年体育财政支出的资金是合并在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里面。由于1991-2013年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在21.89-145.9亿元之间,经计算得出:这12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6.9013%。故以16.9013%作为1978-199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1978-1990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如何得出:用反推法,把前一年数据乘以年增长率(16.901%)再用前一年减去上一结果,得出数据。详见表1:
表1 1987-2013年财政支出及比重
注:1978-1990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如何得出:用前一年数据乘以年增长率(16.901%)再用前一年减去上一结果,继而得出数据。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http://yss.mof.gov.cn,国家统计局统计网站:http: //www.stats.gov.cn/tjsj/ndsj/,中国年鉴网http://www.yearbook.cn/,楼继伟:《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北京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25-27页、124-128页、134-136页。
接着我们算出1992-2013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的平均比例为3.30%;1991-2013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的平均比例为2.96%;1978-1990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的平均比例为2.35%。其中,要特别说明的是在1991年以后(包括1991年)国家财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经费支出被分割开,分为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和医疗卫生三个大项。
2、变化的原因
由表1所示,单单从国家体育财政支出的数据本身来看,除去1999年、2009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有减少以外,所有年份的体育财政支出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如果结合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结果却大相庭径。
2.1、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原因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事业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迅猛发展,在举国体制影响中,取得不菲成绩,也受到党和政府的表扬,人民群众的支撑以至于产生了所谓时代的“名族英雄”。同时体育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发展的趋势,正是体育为了渐渐适应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以及发展,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是我们这几十年一直努力发展向前。
从理论上讲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方面的文化教育范畴的体育,一定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也是必然规律。从性质上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改变中国体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从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任务上看,体育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来看产业化、市场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为体育不仅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精神产品,同时也创造着体育产品或者叫做商品,使体育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属性。作为商品生产,体育就不可能只是单纯地要求投入,而更多地是需要产出,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体育这一新兴行业必将走市场化的道路。
2.2、举国体制的产生及利弊端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用于体育的经费十分有限经济基础还落后。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了人们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场地的落后、体育资金投入的落后、身体素质的落后和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落后。群众体育如此,竞技体育也不例外,甚至有些优势项目的各种基本条件也是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为了我国体育发展加快,开展“举国体制”是很必然的,例如当时,在美国有近百个篮球俱乐部,还有几十所大学篮球俱乐部,长年从事篮球训练的运动员有几千人,每个俱乐部都有可供进行长年系统训练的篮球场(馆),每年至少有各类全国性比赛近50次。而我国只有不到20个篮球队,总人数100多人,业余体校和篮球学校的人数加起来也不过300多人,只有不足20个可供训练的篮球馆,每年全国性的篮球比赛只有4至5次。
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对于举国体而言,它所能够产生的相应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类体制确保我们能够比较充分的利用相应国家的全部实力,集中国家里面最有效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方面的快速发展。二是这类体制给了处于体育基础比较薄弱、人口比较多的这些发展中国家相应的竞技体育的快速的发展找出了一条比较快捷,同样比较有实效性的途径。三是达到了我国在相应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外交等这些方面不断发展所需要的那些比较好的外部条件,从而实现了现代社会的竞技体育所存在的相应的政治功能,为增强我国相应的国际影响做出突出的贡献。四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相应的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奥制的发展就有了不可阻挡的优势,在表二表四和表六中都可以看出政府投入明显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举国体制”而言,它原本生存的社会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以前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变得越来越难去适应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竞技体育本身孕育方面的改革需求,并在在不断运行里面存在的那些问题以及缺陷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具体的表现如下:
第一就是政府包办体育。我国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来配置相应的体育资源,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相应的体育事业,政府是对应的办体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对应的管体育的主体。这样一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同相应的市场经济下所对应的体育高度社会化以及产业化要求是相反的。
第二就是机构所能够运行的高度取决于相应的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这样一种“举国体制”下,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具体实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行政部门不断下达的政策和文件以及指示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它的运行进行维持,这就比较明显的和我国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相应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不同的。
第三就是资金所能够来源的高度取决于相应的计划手段以及政府财政投入。中央同每一级政府经过相应的财政预算以及相应的财政拨款对于对应的体育发展提供出全部体育部门方面的行政经费以及相应的人员工资福利、国家同相应的省市两级专业运动队所需要的训练比赛经费以及相应的运动员薪金福利、相应的体育训练比赛场馆所需要的建设经费等一系列方面。这就造成了这些体育事业在相应的资金上对于国家以及政府的比较严重的依赖,使得了现代社会办理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致使全部的体育系统在相应的发展上缺乏一种自我造血功能,相应的发展要求以及严重的资金不足的这两方面的矛盾逐渐突出。
第四就是相应的体育人才很难得到比较合理的流动。这些教练员以及运动员都根据相应的行政区进行统一管理,仅仅可以通过上下调动,在横向上流动就比较困难了。这样的话不仅仅容易造成相应的人才资源浪费,对于每一个地放的训练优势就不可以比较合理的运用,不仅如此,还将会导致全运会等方面的比赛出现许多的就相应的运动员归属以及身份问题进行争议,这一方面影响到了这些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积极性,同时违反了当今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原则。
第五就是通过相应行政区来规划为单位参加的全运会同对应的“奥运战略”错位。对于全运会而言,它的竞赛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相应的“地方”搞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它是相应的“举国体制”里面不能够缺少的一个支柱,不过因为相应的利益主体的不一样,也将会出现每一个地方相应的“全运战略”同国家对应的“奥运战略”之间的一种错位现象。
第六就是相应的运动员退役以及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因为运动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这是国家相应的保底的体制在现实生活里面所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国家的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是通过许多的运动员牺牲了自己可以接受的那部分普通国民教育的权利而换来的。
“举国体制”是处在相应的计划经济时代里面产生出来的,它的相应运行机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政府的这些行政职能,在相应的资金保障上具体表现在政府拨款从而达到维护它的功能的目的。随着我国相应的经济体制通过一定的计划经济向这对应的市场经济转轨,“举国体制”主要表现出的我国政府对于相应的竞技体育资源的这种高度垄断的性质和它所产生结果正慢慢变成相应的竞技体育向着国际化和职业化以及商业化方向不断发展的桎梏。为了确保我国相应的竞技体育的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在以后的奥运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北京奥运会上的那种强劲有力的势头,由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体育事业发展的这一个阶段特征,慢慢的调整我国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方面的这种方式,渐进地放开我国现有的社会力量以及现有的市场力量在相应的体育事业发展里面的地位以及作用,运用一定的计划以及市场这两种手段,通过一定的宏观以及微观这两个层面来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从而形成一种结构比较合理、管理比较有序、效率比较优先的这一种管理体系,对当下现行的这种“举国体制”注入一种新的内涵已逐渐变成大势所趋,相应的创新求发展已经变成了一种必然。
2.3、我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特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我国体育的发展与世界体育的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推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又在坚持个性的前提下溶入共性,形成了有内涵、有优势的中国体育发展道路。
一方面需要不断加速发展大众体育,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发挥这种举国体制的优势,进而发展相应的竞技体育,提高我们国家的整体的竞技运动水平。较高水平的这种竞技体育对于大众群体体育主要起示范以及带动作用,对整个体育市场有着相应的刺激以及引导作用,这是两者共同发展的相应需要,并且整个竞技体育在当下现有的这种规模以及水平上不断的快速发展是有可能的。创建了一种社会主义体育市场体系,在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个条件之下,不管是大众体育,又或者是相应的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都不可以离开相应的社会经济的大市场。体育市场因为受到了一定的计划体制的影响,进入到相应的市场的步伐就变得比较慢,只是在最近的几年面才有了一定的突破。通过足球来作为代表相应的球类市场影响就比较的大,国际上的赛事一般都是商业型的,联赛一般都是合作型以及购买型,它的俱乐部一般都是企业代理型。通过相应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来作为代表的整个体育市场,一般属于赞助型,通过相应的场地出租来作为代表的整个体育场馆市场,一般属于承包以及租赁型,通过相应的大众健身来作为代表的整个体育市场一般属于个体型,通过相应的治疗疾病来作为代表的整个体育医疗市场一般属于分散型。对于整个体育市场的开发在当前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在开发活跃体育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不利于体育后备力量培养的状况。在进一步大力开发体育的潜在市场和无形资产的同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如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序的、健康的体育市场是现代体育发展主要课题。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3、国家体育财政支出资金的人均和万人均
如图所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断深入开发,从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出扶持发展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到渐渐走向由各省市级体育政府部门减少由国家出资而转向依靠企业和赞助商及自我运营“自我造血”的商业运作模式。以至于人均、万人均资金呈逐年递减趋势。
表7 国家体育财政支出资金的人均和万人均
表8 中国改革开放的人口数统计(1978-2013)
注: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有所调整1990-2000年数据根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9年和2011-2012年数据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数据为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2006-2009年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1982年以前的城镇人口是指辖区内全部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县人口,但不包括镇人口,乡村人口是指除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2000-2005年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的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2006、2007年的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2008-2012年的城乡人口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计算。
参考文献:
[1]陈梦周.试谈体育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7.10.
[2]周行谦.改革体育体制发展体育经济[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