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隐喻研究
2015-03-11程文文
程文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语言文字·
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隐喻研究
程文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概念整合;心理空间;隐喻意义
一、概念整合理论产生的背景
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理查兹(Richards)最早阐述了隐喻的认知特征。理查兹指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和语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思维具有隐喻性,语言中的隐喻性是人类思维隐喻性对比的结果。[1]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认识论,强调人类自身身体体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在隐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第一次将隐喻的研究纳入了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围。概念隐喻指包括始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及其映射(mapping)、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在内的认知机制。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抽象的、不太熟悉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因此,概念隐喻论指出隐喻意义的发生具有单向性,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是不可逆转的。但是该理论只是从表层上揭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没有触及到映射背后的认知性。
弗科尼亚(Fauconnier)认为隐喻是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心理空间独立于语言和语法,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借助语义、角色、策略和关系建立的域。20世纪90年代,弗科尼亚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eding Theory),该理论中的“概念整合”主要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类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2]王文斌指出:“所谓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隐喻及一般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3]概念整合理论是概念隐喻论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揭示了人类认知概念形成的原理。
二、概念整合理论中隐喻意义的生成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the mental space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活动的心理认知机制(psychological cognitive mechanism)。人类将不同认知域的信息输入到心理空间,在心理空间的映射匹配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弗科尼亚等人在概念处理的过程中,论证了心理空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提出了四空间论: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1(Input Space I1)、输入空间I2(Input Space I2)、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弗科尼亚指出,概念整合中的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存在部分映射;(2)类属空间:该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通常是较抽象的角色、结构和图式并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心跨空间映射;(3)整合: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被部分地投射到复合空间;(4)层创结构:跨空间的映射均利用类属空间内输入空间共有的图式结构对输入空间的映射得以实现,两个输入空间部分投射至复合空间,并生成两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层创结构。[4]由此可见,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经过跨空间映射的选择、匹配,最后在合成空间内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生成新的概念范畴。概念整合网络四空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认识到概念隐喻论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试图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向人们阐述隐喻意义的生成过程,对隐喻的建构和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隐喻意义的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输入空间投射的组合(composition),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形成的完善(completion),对概念进行的扩充(elaboration)。隐喻意义是通过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和跨空间隐喻信息的匹配、整合,是在认知主体所具有的背景知识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弗科尼亚(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提出了空间整合网络投射的四种类型:简单型(Simplex)、镜像型(Mirror)、单域型(One-scope)、双域型(Double-scope)。
1.简单型网络隐喻意义的构建
简单型网络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类型。简单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用来提供抽象的网络框架,一个用来填充具体的元素。例如: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宋江、吴用听了,猛然省起,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水浒传》第六十四回)
例(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输入空间Ⅰ1提供“X是Y”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Ⅰ2提供“眼睛”、“心灵”、“窗户”这些价值元素。输入空间Ⅰ2中的元素填充到抽象框架“X是Y”中,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步骤。在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输入空间Ⅰ2中的“眼睛”、“窗户”等激发人们的认知机制,人们拥有了“眼睛”就可以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就会看到人类的喜怒哀乐。在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眼睛”、“窗户”与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相结合,在合成空间生成浮现意义:眼睛可以传递人类内心的思想感情,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的感情,都可以通过人的眼睛感知出来。例(2)中的“卢大员外”指卢俊义。输入空间Ⅰ1为角色框架,包含人物、角色等具体元素;输入空间Ⅰ2提供具体元素“卢俊义”、“玉麒麟”填充到角色框架中,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步骤。在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中,输入空间Ⅰ2中的“卢俊义”、“玉麒麟”等元素激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卢俊义仪貌丰伟,武艺高超,但是没有做官;玉,质地纯洁;麒麟是中国民间的神兽,代表着祥瑞。这种认知机制为笼统的角色关系赋值,完成概念整合的第二步,即完善步骤。在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卢俊义”“玉麒麟”等元素与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结合,在合成空间生成浮现意义:卢俊义为人中豪杰。
2.镜像型网络隐喻意义的构建
镜像型网络是概念整合类型中比较简单的一类。在镜像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提供相同的组织框架,只是构成的元素不同,但是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构成元素可以连接映射形成浮现结构,进而产生浮现意义。例如: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百年媳妇熬成婆,小雀儿满月会出窝。
例(3)中两个输入空间提供“X由A支持或支撑”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Ⅰ1有三个元素:支撑物桩、支撑过程、被支撑物篱笆;输入空间Ⅰ2也有三个元素:支持者、支持行为、被支持者好汉。两个空间的价值元素填充到抽象结构“X由A支持或支撑”中,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步骤。在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中,输入空间中的“篱笆”“桩”“好汉”等元素激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将输入空间Ⅰ1中的元素“篱笆”“桩”与输入空间Ⅰ2中的元素“好汉”“帮助者”等元素一一对应起来,让人们将很多木桩和群众力量联系在一起,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被激活。在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篱笆”“好汉”等元素与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结合,在合成空间生成浮现意义: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帮助,要时刻保持团队精神。例(4)中的“百年媳妇熬成婆,小雀儿满月会出窝”共同享用一个组织框架即成长框架,这个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1有三个元素:生物体——媳妇、成长过程、成长结果——婆;输入空间Ⅰ2也有三个元素:生物体——小雀,成长过程,成长结果——出窝。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生物体——媳妇”“成长过程”“成长结果——婆”与“生物体——小雀”“成长过程”“成长结果——出窝”等元素一一对应,实现跨空间映射,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步骤。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中,人的成长、麻雀的变化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和已有文化背景,即中国媳妇娶进门之后,不仅操持家务、劳苦奔波,还要忍受婆婆的挑剔和指责,婆婆去世后,原来的媳妇便扬眉吐气,熬出了头;麻雀成年之后便可挣脱窠臼,自己寻觅食物。在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人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将人的成长和麻雀的变化结合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得出浮现意义:事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苦日子总有熬出头的时候。
3.单域型网络隐喻意义的构建
单域型概念整合与双域型概念整合相对,是典型的始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这种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性框架,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性框架作为始源域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继续决定合成空间的认知操作。例如:
(5)iPhone6重拳出击三星Note4。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例(5)中的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的组织框架,包括“拳击”和“商业”两个组织框架。输入空间Ⅰ1提供“拳击”框架,包括拳击者、拳击过程、拳击结果等具体元素,是目标域,是人们理解的重点;输入空间Ⅰ2提供“商业”框架,包括品牌竞争方iPhone6和三星Note4、竞争过程、竞争结果等具体元素,这是始源域。类属空间“竞争者、竞争过程、竞争结果”的组织框架为跨空间映射提供基础,输入空间Ⅰ2中的价值元素“iPhone6”和“三星Note4”填充到“拳击”这一组织框架中,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过程。在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中,输入空间中的价值元素“拳击者”“品牌竞争者”激发人们的认知机制,人们借助“拳击”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商业竞争如拳击,比对方获得更多的分数并且将对方打倒从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在概念整合的扩展步骤,“iPhone6重拳出击三星Note4”的隐喻意义得到进一步呈现,即iPhone6对三星Note4实施了不利的竞争行为,iPhone6在这一商业竞争过程处于优势地位。例(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的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的组织框架,包括“乐声”域和“叫声”域。输入空间Ⅰ1提供“乐声”框架,包括演奏者、乐器、音高、音色等元素,是始源域;输入空间Ⅰ2提供“叫声”框架,包括鸣叫的动物、叫声高低、叫声特点等元素,这是目标域。“乐声”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的价值元素填充到“乐声”这一框架中,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过程。在概念整合的完善步骤中,输入空间中的价值元素“演奏者”“音色”“音高”与“鸣叫的动物”“叫声高低”“叫声特点”一一对应起来,人们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动物发出声音像乐音一样很悦耳。在概念整合的扩展步骤,“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的隐喻意义呈现出来,即百草园充满盎然生机,充满“乐趣”。
4.双域型网络隐喻意义的构建
双域型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拥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和价值元素,并且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均可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两个输入空间框架结构整合的结果。例如:
(7)你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8)这位主刀大夫简直就是屠夫。
例(7)中输入空间Ⅰ1提供了一个“砸脚”的组织框架,包括“搬石者、搬石结果、有意识”等具体元素;输入空间Ⅰ2提供了关于“犯错误承担后果”的组织框架,包括“人、犯错误、承担后果、有意识性”等元素。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不同,输入空间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具有明显的概念冲突。类属空间“施事、过程、结果”的组织框架为跨空间映射提供了基础,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从而完成了组合这个环节。在概念整合的完善过程中,元素“砸脚”和“承担后果”触发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可以得出犯错误一般是无意识的,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搬石头是人有意识的行为,也会承担砸脚后果。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犯错误”和“砸脚”的相关背景结合,得到“浮现意义”:“你在自作自受。”例(8)中主刀大夫和屠夫两个概念可以分别激发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Ⅰ1提供了“医院”的组织框架,包括“医生、病人、手术刀”等元素;输入空间Ⅰ2提供了“屠宰场”的组织框架,包括“屠夫、牲畜、屠刀”等具体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都有自己的组织框架和价值元素。类属空间“施事者、工具、受事者”的组织框架为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提供了基础,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在概念整合的完善过程中,元素“屠夫、牲畜、屠刀”与“医生、病人、手术刀”发生映射关系,激发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可以得出屠夫拿屠刀的目的是屠宰牲畜,将其置于死地;主刀大夫手中的手术刀是用来拯救生命的,显然屠夫和主刀医生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在概念整合的扩充步骤,结合治病救人和屠宰牲畜的语境,最终传达出这位主刀大夫的医术不精湛这一隐喻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概念整合理论指出概念整合的四个基本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揭示了隐喻意义在合成空间的形成过程。隐喻意义的获得,通常需要经历输入空间投射物的“组合”、两个输入空间映射的结构和认知机制的“配置”、整合空间中新概念的“完善”等步骤,这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内容,说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汉语中隐喻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我们在利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汉语的隐喻意义时,应根据具体语境,结合人类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从心智体验上揭示隐喻意义的生成机理。
[1] Richards.Thephilosophyof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94.
[2] Fauconnier, Gilles and Mark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 In Adele Goldberg(eds.),ConceptualStr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 Standford: CSLI publication, 1996:113.
[3]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5.
[4]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5.
[责任编辑 李秀燕]
Metaphor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HENG Wen-wen
(ResearchInstitutionofChineseLanguageDocument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language meaning generation, which is in overcoming shortfall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which run up in the generic space, two input space and space for synthesis. People wen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such as combination, diffusion and expansion when they understand and integrate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In additi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background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meaning .
conceptual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spac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2015-06-12
程文文(1986—),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H313
A
1672-8505(2015)06-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