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
——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5-03-11崔思朋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斯文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

崔思朋 董 昊

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
——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崔思朋 董 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内蒙古等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为期数年的考察活动。期间深入内蒙古腹地,见闻了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等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本文借以斯文赫定的记述,以一个洋人的视角去看待内蒙古地区的民间艺术。此外,2015年为斯文赫定诞辰 150周年,抒此文章向伟人致敬。

斯文赫定 二人台 蒙古族 民歌 价值

“民间的歌谣是人们群众自编自创的抒情性短小作品,可以歌唱、吟诵。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载体之一。自古至今,老百姓们不仅用民谣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而且在创作和传承中也有独到见解①”。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间歌谣,也是我们研究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斯文赫定在日记中记述了在内蒙古考察途中见到的二人台演出和蒙古族民歌的演唱。借以斯文赫定视角,去领略他眼中的内蒙古地区歌谣演唱类民间艺术。

一、斯文赫定与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是其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产生同其民族、及独特位置密切相关。蒙古族发轫于蒙古高原,在此生活了上千年,民歌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之上孕育而成。此外,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性对于民歌的产生也至关重要。我国“少数民族多位于边疆、或荒山幽谷、或雪域高原,生活闭塞,交通不便,此种条件下,若没有一些娱乐活动调剂生活,那些苦闷单调的日子很难度过。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男男女女又大多有歌唱的文艺天分②”。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同外界往来少,也具有能歌善舞的特性。因此,蒙古族民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斯文赫定对民歌最早的记述是 1927年 6月,野外宿营时第一次听到了蒙古族民歌。写道“晚上,蒙古族的驼工们在大帐篷里传出了歌声,歌声悠扬的飘向了天穹③”。斯文赫定虽不懂蒙语,但是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却深深的吸引了他。几年的考察,夜间休息时的歌唱是常见的。庆祝节日、进行篝火活动时,唱歌也必不可少。斯文赫定在 1927年秋天的一次篝火晚会写道“大家聚在火堆旁,狄德满时而弹唱几曲曼陀林。贝格曼一到这里,我们还时常和着他的吉他唱歌。蒙古族随从们组成了一支小乐队,包括一管笛子、一件弦乐器和一位歌手。他们经常为大家演出相当动人的曲子,曲子充满了亚洲情调④”。

此外,庆祝节日时,如双十节(此时中方代表队成员庆祝中华民国成立 16周年),瑞典的夏至节,及其他节日。此时,民歌的演出也是不可或缺的。蒙古族随从们组建了乐队,可见蒙古族的民歌所受欢迎的程度。夜间休息时、举办篝火活动时、庆祝节日时、周末休息时都会举办活动,民歌的演唱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蒙古族民歌的巨大魅力。

二、斯文赫定与二人台

二人台相传起源于清光绪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初只有一丑一旦两个角色,二人演出时却分担多种角色,所以称为“二人台”。后来装扮的任务固定下来,正式成为民间小戏⑤。二人台演出时除用到汉语外,也有蒙语演唱或蒙汉语均用。二人台产生之后,日臻完善,2006年 5月 20日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27年 6月,斯文赫定甚至当时的中方代表也是第一次见闻二人台演出。休息时,遇到了一伙 14人的队伍,但斯文赫定接受了这伙巡游演员的演出请求。写道“现在两个男子上台,天生一张女人脸的男人扮演旦角,头戴女人假发,身佩中国女人饰品。另外一个戴着一副长长黑胡子的男人将自己眼睛周围抹擦得惨白。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很熟悉,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哮。同时,乐师们也起劲的演奏⑥”。虽是在野外极其简陋的舞台和几十名观众的情况下,依旧演出了二人台的魅力。斯文赫定评价“他们的演出十分出色,中国观众从中得到了很大乐趣。音乐也很棒,虽然那具有亚洲音乐艺术的单调节奏,但我却百听不厌。从东到西的整个亚洲,我倾听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乐,梦想着更加美好的时光,他能抚平内心的狂躁,它使思绪走向安宁⑦”。

通过斯文赫定的评价足可见二人台巨大魅力,演出后,斯文赫定也给予了二人台演员们丰厚的报酬。纵丽娟也指出“考察途中,意外的看到了游行戏班,并拍摄下电影。这也许是二人台最早的电影资料,随后在《长征记》中详细的记述了演出时的情景。并称之为纯粹的民众娱乐。⑧”。不难看出斯文赫定在对内蒙古民间艺术的传扬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正是斯文赫定,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二人台。

三、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是独具地方、民族和语言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宝贵财富。同时,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不可忽视。

1.民间性

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来自生产和生活。“民间艺术是一种乡土艺术,表现的形态集中于社会的基层面。参与者以乡民为主体,没有乡民参与也就没有了民间艺术⑨”。可见,民间艺术与民众的紧密关系。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广大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诸如庆典、祭祀、田间劳作等场合为其提供了土壤。民间艺术反映这些生活场面,代表着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识⑩。“上古时,蒙古族以狩猎为主,多狩猎题材歌曲;封建社会时,进入放牧时代,出现牧歌;鸦片战争后,移民实边,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帝国主义入侵,又出现了反封反帝爱国的革命题材民歌,不同节日也有相应题材的民歌⑪。”可见民歌所记述生活的宽泛性。

二人台产生较晚,但也反映了许多历史事实,如走西口等。长年的生产劳动,积留下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趣闻和语言,这也是民间艺术的题材来源。在节日和婚丧嫁娶中,又提供了场合和表 现机 会⑫。二人 台和 蒙古 族民歌 产生 于民 间,是民 众 在 生 活和生产劳作中创造出来,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在一程度上可再现历史画面。考察期间,斯文赫定等人领略到了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的风采,深切领会了来自内蒙古地区的民间艺术。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人民生活中存在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自然形态的、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实、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⑬。”民间艺术和生活关系密切。通过艺术为我们在现“艺术化的历史画面”。

2.历史性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思想文化意识领域中观念不同。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可以为我们再现历史画面。纵观历史,在和平和动乱年代,在不同王朝统治时期各不相同。如元代兴起的元杂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们思想的变动在元杂剧中就有一定体现。“蒙古族把他们全部感情寄托在音乐中,从蒙古族民歌中几乎找到一切关于蒙古族的答案,每一首民歌记载了一段历史⑭”。二人台也是如此,“由于山歌民歌不能更完整、全面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就逐渐增加了叙事和说唱的形式,故事情节也复 杂化 ,使 打坐腔 由一 人演 唱发展为二 人对 唱⑮”。蒙古族民歌、二人台作为内蒙古地区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动态,或喜或悲、或革命或顺从、或进步或倒退。

“民间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对生活具有推动作用,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⑯”。二人台又可以分为反映历史事件、婚丧嫁娶等类型。无论是二人台还是蒙古族民歌的唱词中均体现了人们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民间艺术,世代相传,将积极的思想传向后世,为研究某一时期人们思想都有巨大作用。

3.现实性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古老文明基础上”。民间艺术也是一种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在旧文化基础上不断更新换代。追随文化发展的线索,追溯历史足迹,跟随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洞悉历史变迁和文明演变。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民间艺术在“人”中位置也极其重要,是人不可或缺的,在教育中是必备的。作为新文明的基础,民间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民间艺术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历史的总结和再现。因此,新时期历史文化学习和教育都不可忽视。民间艺术更多的是为生活现实所服务,民间艺术在经济上也有较大作用,作为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民间艺术,在旅游等产业中均会带来经济效益。二人台也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作为民间艺术,在旅游和演艺工作中位置日趋重要,其现实性意义显而易见。

结语

斯文赫定为我们第一次介绍了二人台,又记述了蒙古族民歌及他所给予的评价。作为民间艺术的二人台和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作用,这两种民间艺术囊括了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年的人类文明。不是简短的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清的。沿着斯文赫定的视角,研究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借以此抒发对此两种民间艺术的钟情。正如杨柳毅先生所说“限学识和水平的不足”,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望大家能够给予纠正。

注释:

①⑤林继富.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②万建中,李少兵等,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志[M].人民出版社,2008.

③④【瑞典】斯文赫定,徐十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⑥⑦⑯【瑞典】斯文赫定,王鸣野 译.从紫禁 城到 楼兰—斯文 赫定 最后一次沙漠探险[M].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⑧纵丽娟.展现草原文化魅丽—谈二人台小戏的民族性和民间性[J].内蒙古艺术,2003(2).

⑨⑩⑫何征.论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

⑪仇莉.蒙古族民歌简论[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5).

⑬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7.

⑭金银顺,平丽华.论蒙古族民歌的题材与演唱[J].大众文艺,2011(17).

⑮李红梅.二人台与蒙汉民歌音乐形态分析的 比较 研究 [J].内蒙 古大 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注:本文系内蒙古大学创新基金资助创新基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61。

猜你喜欢

斯文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斯文细胞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斯文哥阿豪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内蒙古地区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