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告慰舍己救人的孟瑞鹏
2015-03-11
我们该如何告慰舍己救人的孟瑞鹏
话 题 背 景
2月26日,24岁的大三学生孟瑞鹏溺亡。随后媒体报道了其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而溺亡的消息。然而,落水儿童及其家长称,当天是孟瑞鹏蹬坏湖边栏杆后,导致三个人一同落水的。当地有媒体援引警方披露的信息称,孟瑞鹏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此前的媒体报道“与事实相差甚远”。截然不同的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3月2日凌晨,警方公布调查结果称,经还原事实真相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落水儿童母亲也承认,因害怕赔钱或承担法律责任,教小孩说了谎话。至此,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真相水落石出。一直关注此事的人们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有愤怒、有责骂、有质疑、有反思……
网友声音:
林晨March:谎言的背后,也有着社会公益保障体制的空白。一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要承受多大的伤痛?今后的生活何以为继?社会给人精神上向上爬的梯子,物质层面上也要铺好兜底的网。这对于鼓励更多人敢于行善,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Martin宫: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舆论的压力,被救者的家长会那么快出来“道歉”“承认错误”吗?我不确定,也不敢想!我始终相信,无论社会变得多冷漠、多黑暗,总有一些英雄、一丝正能量的存在,它们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英雄走好。
W卷尾福:希望不要去责怪那两个孩子,成年人的世界很复杂,对于大人应该指责,但也不要过分。我非常敬佩英雄的父母,只要道歉。英雄走好,你是好样的。也希望这对于两个获救者是一种鞭策,而不是成为道德包袱。
大果果:被救儿童母亲的行为确实令人感到心寒,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就可以否认事实?如果没有目击者作证澄清事实,难道就准备让孟瑞鹏含冤而去?这既会给两名儿童的心理留下阴影,又会让孟瑞鹏的亲属和朋友寒心。
卡卡鲁:“不慎落水”,还是“救人溺亡”?因害怕担责任教孩子说谎的母亲,最终因内心的良知说出了真相。不过,希望“良知的逆袭”不要再次上演。
媒体声音:
《京华时报》王云帆观点:面对有争议的社会事件,警方依职权介入调查一定要注意中立原则。尤其是在信息公开中,有时,社会关切与警方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重合。警方应坚持自己的调查信息和调查结论,对涉事各方的表态或说法,不应过多在官方通报中进行介绍或评论。在调查结果未出来之前,也不能援引某方当事人的说法给记者和网民“喂料”。
《北京晚报》张丽观点:当然,在事实面前,这位道德水平低下,为人自私自利的母亲承认了错误并且公开道歉了。“围观群众”的怒火和愤懑似乎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息,是否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自有方家评说。但对当初被迫说谎的两个小孩必须加以引导。否则,在她们未来的岁月里,某天忽然明白了母亲的所作所为之后,该如何面对良心?成人的世界里,总有一种论调觉得孩子不懂事,可以随便应付。但其实很多恶的种子都是在童年播撒的。
评论人连海平:救人者,不为名、不为利,甚至不计个人安危,义举贵在一个“义”字;仅因为害怕赔钱或承担法律责任,就教孩子说谎,否认受救事实,利益算计泯灭人性之善,反差之大,令人唏嘘。对一位妇人进行道德批判并不难,可纯粹的道德批判能在多大程度上助益道德重构?针对种种令人尴尬的现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反思与正面治理。
编辑部声音:
反思和宽容是对英雄最好的缅怀
■文/许美芳
大三学生孟瑞鹏救人溺亡事件经报道后一波三折,到底救人与否,大家各执一词。先是被救儿童及家属现身否认,随后有民警向媒体表示“没有证据证明孟瑞鹏救人了”“此前媒体报道与事实相差甚远”,孟瑞鹏亲友则坚持声称“不求回报,只要公道”……争议愈演愈烈,真相似乎也变得扑朔迷离。3月2日凌晨,警方发布信息,确定孟瑞鹏有救人行为。落水儿童母亲亦承认,教小孩说了谎话。至此,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可是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并未因此减弱。
舆论首先将愤怒的矛头对准了被救儿童家属,或责骂其自私冷漠,或批判其道德败坏,或谴责其“教儿撒谎、恩将仇报”,甚至有网友直言“孟云鹏救起孩子的生命,家长又亲手淹死了孩子的灵魂”……当然,遭到质疑的还有当地警方。有网友指出,本应主持公道、给公众信心和希望的警方,却以不谨慎的言行使事件更加扑朔迷离,给施救者家属带来了二次伤害。还有媒体质问“救人溺亡”事件调查中立去哪了?更有媒体指出要谴责撒谎母亲,更要追责失职警方。
其实,无论是对被救家属的责骂,还是对警方言行的质疑,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孟瑞鹏舍己救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对方的感激,甚至一度还被污蔑因贪玩使三人同时落水,这不仅让英雄心寒,更让公众齿冷。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愤怒、责骂、质疑的口诛笔伐,以冷静的态度来剖析和反思事件,劝善规过,让悲剧不再重演,让见义勇为者无后顾之忧,这不仅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更是对英雄离去最好的缅怀。
我们与其一味地谴责被救家属的自私冷漠、愚蠢无知,不如像孟瑞鹏家人一样以一颗宽容的心接受他们的道歉和忏悔,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在孩子身上绽放。若我们都能够以此为鉴,反思谎言折射出的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教育危机、社会公益保障体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因素,并且积极参与正面治理和改善,那将是对全社会都补上了一堂深刻的道德课。
我们与其质疑警方言行的不谨慎,不如反思警方为何第一次调查取证如此轻率,为何对两次截然不同的调查结论既没有分析原因、追究责任,也没有向孟瑞鹏家人道歉,这不仅是警方在面对有争议的社会事件,依职权介入调查是否恪守了中立原则,而是他们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和官僚作派的表现,更是执法部门制度和责任的缺失。
我们与其讨论要不要救人、值不值得救、敢不敢救等问题,不如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拷问自己的良心。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坚守心中的爱与善,用内心的善良去呼应、支持见义勇为者,那么他们就不会孤独地前行。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当难以苛求人人道德完美,个体所能做的是规范自己,无论身处施救者或被救者的角色,都要常怀感恩之心,行善良之事。
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更多力量
■文/倪卓逸
河南大学生孟瑞鹏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事件,从出现在媒体平台继而引起讨论到真相大白,一波三折的过程令人感慨,更值得深思。
当见义勇为成了一个容易引起“围观”的话题,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舍己救人到底值不值的问题上。就拿这件事来说,被救儿童的母亲因为害怕赔偿、担责而否认孟瑞鹏的救人行为,甚至捏造事实、教小孩说谎,着实令人寒心。被救者的母亲在事件发生后,首先选择逃避推脱,是自私利己的心态占了上风。她更不该教懵懵懂懂的孩子说谎,在她们最需要接受教育引导的年纪做了最坏的示范。被救者家属的表现伤的不仅仅是孟瑞鹏亲友的心,也让信奉正义的人们产生了动摇。
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广泛,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对人性多面性的了解和思考使得人们评价问题有了更多的维度。然而不吝以最坏的可能揣测人性却又太过偏激,因为我们看到的一些反面事件里总有一个义无反顾的角色在坚持善良高尚的原则。
有时,许多负面品质对观者常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力,负面新闻引起评论圈的涟漪在一定时间内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善良与宽厚也许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也表明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更多的力量。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没必要去一味指责被救者家属,当他们选择以不光明的手段“保护”自己时,必然也承受着愧疚的折磨与良心的拷问。这个见义勇为“案中有案”的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绝不是在指责过后得出放弃善良的结论,而是在看到有人愿意为善良和奉献付出的时候,我们也积聚着内心善与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