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015-03-10谢永春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谈迁夹竹桃莫泊桑

谢永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学习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用心品味,从而使他们得到启迪。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环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我通过重点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的段落,引导学生抓住“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轶闻,并亲自到郊外考察历史的遗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谈迁奔波考察时的辛劳,激发学生对谈迁的敬佩之情。在教学到“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时,我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了解做人要像谈迁那样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

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词、一句话同样可以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课文中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有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学这句话时,我抓住“给”字让学生理解“拿”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给”就是给予,即“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拿”是拿取,即向别人索取。高尔基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懂得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二、在欣赏配套图片中渗透德育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其间还渗透了品德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入研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品德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的,因文、因人而异,恰当地选定品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很多课文中的插图十分精美,《负荆请罪》《船长》《最后的姿势》等都不失为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等,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态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魅力。如《三亚落日》,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三亚落日》的视频,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想象游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

欣赏配套图片时不仅需要观察想象,还需要思考。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再现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力守桥的画面,并伴以《大刀歌》的音乐,图片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走进当年战火纷飞的情境中,让学生闭眼想象,提问“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什么画面”。学生争先恐后,“我看到了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我看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县城。”“我看到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通过观察、思考、想象、交流,学生不仅了解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而且生发出了对我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爱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田萌发。

三、在指导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熏陶情感。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入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升华思想。《长江之歌》一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富有节奏,音乐的特色浓厚。因而在学习时,教师应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这首诗以第二人称的手法,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丰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针对诗歌特点,我在课堂上强调朗读,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朗读课文,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与作者对话,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内涵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观赏性植物,然而季羡林老先生却十分喜爱,并写下美文。是什么让作者提笔为夹竹桃写照留存?夹竹桃的什么特点令他感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夹竹桃对话,让夹竹桃的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生成。通过指导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充分领略文中夹竹桃的“美”,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理解“韧性可贵”的教育目的。

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个人猜想,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表现莫泊桑对酷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告诉我们: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课文紧扣课题,围绕“拜师”这个重点逐层叙述,通过写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给人启迪。“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得巧,能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课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莫泊桑”,再提问:莫泊桑是怎么成为“短篇小说之王”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主读文,相互合作,讨论交流,莫泊桑能写出具世界影响的作品的原因一目了然。学生不仅体味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也意识到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勤学苦练”,是“善于观察,持之以恒”。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常常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的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明确目标,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教师可以课后抛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谈迁一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观察生活,展开调查。学生搜集了许多鲜活的事例,古今中外,举不胜举,古有司马迁、孙膑;近有张海迪、桑兰;外国有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以及失聪之后仍能创作名曲的音乐家贝多芬等。结合搜集到的事例,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汇报会。整个活动,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不仅感受到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毅力,还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磨难。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只要心中有德育,学生一定会在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理想、言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境界也将变得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

猜你喜欢

谈迁夹竹桃莫泊桑
北怀集(其一)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夹竹桃下的人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