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酸碱性》一课教学片段赏析
2015-03-10陆启威
陆启威
生活中,一些物质是呈酸性或碱性的,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酸碱性的鉴别,是很有讲究的,也是很体现教师设计和引导功底的。本文试选取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来呈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酸碱性的清晰而深刻的探究过程。
师:请组长从左边的抽屉里取出那个托盘,这里有六杯不知名的液体,你有办法知道它们之中谁是酸性,谁是碱性,谁是中性?
生:可以尝一下。
师:(老师惊疑状)可以吗?
生:不行的。
师:为什么?
生:这些液体,我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物质,如果有毒就糟了。
师:是这样的。那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生:可以闻一下。
师:怎么闻?你来做给大家看看。(学生演示闻的方法,老师帮助纠正,并教给规范的实验室方法)
师:会闻了吗?好,请组长组织,每个同学都闻一闻,把你们确认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开始闻液体,并随即记录闻到的结果)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你闻出了什么?(各组闻出的结果大部分不一样)
师:能确定你闻出的结果是对的吗?(不能)哪几号杯里的液体你是有把握确定的,哪几号杯里的液体是没有把握的?
师:那对这些不能确定的结果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鉴别吗?(学生疑惑,随即畅所欲言)
师: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而且是非常准确的方法。
师:(出示紫甘蓝)我这儿有一杯紫色的液体,它是用紫甘蓝汁做成的:把紫甘蓝的叶子掰下来,撕成小碎片,然后放在一只小塑料袋里,加入温水,用手不断挤压紫甘蓝叶片,榨下紫甘蓝的汁,直至袋里的水变成紫色为止。
师:用这样的紫甘蓝水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生:把紫甘蓝水滴到这六杯液体里去,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试。课前,我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一瓶这样的紫甘蓝水,请组长上来取。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滴试方法和要求,指明观察的现象)
师:哪个组先说说看,都有什么现象?
生:1号和3号杯里的液体变成红色;2号和5号杯里的液体变成绿色;4号和6号杯里的液体没有使紫甘蓝水变色。
师: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六种液体分成几类?
生:三类,绿色的、红色的和不变色的。
师:非常好!我们用紫甘蓝水可以把这六种液体分成三类,但是能具体分辨出谁是酸性的,谁是碱性的,谁是中性的吗?
生:不能!
师:想想看,那该怎么办呢?
(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但仍无从知晓)
师:(指着起初板书的物质的三种性质:酸性、碱性、中性问学生)这三种性质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恍然大悟)
生:我们可以用紫甘蓝水去试一下水果。
师:为什么?
生:我们知道,哪些水果是酸性的,哪些水果是碱性的,哪些水果是中性的。用紫甘蓝水去测试这些水果,看看酸性和碱性的水果会把紫甘蓝水变成什么颜色,然后再把这些变化的颜色和这六种液体对比一下,就知道这六种液体谁是酸性的,谁是碱性的,谁是中性的了。
师:非常好!那怎么测试呢?直接往水果上滴紫甘蓝水,水果还能吃吗?(不能)太浪费了!把水果里的水往外挤,但生柿子和枣子是很难挤出水来的,怎么办呢?有没有可以变通的办法?(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师:大家看,如果我把水果皮削掉,把一张小纸条放在果肉上面,结果会怎样?
生:果汁会把这张纸条弄湿。
师:所以啊,如果……(学生顿悟)
生:先把这张纸放在果肉上,让果汁浸湿这张纸,然后再往这张纸上滴紫甘蓝水,就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变化了。
师:嗯,还可以怎么做?
生:先把紫甘蓝水浸透这张纸,再用这张纸去试验水果,也是可以的。
师:(老师肯定状)这里,我已经用紫甘蓝水做好了许多这样的纸,现在发给你们,请大家用这样的纸去测试一下各种水果吧。
师:哪位同学先来汇报一下测试结果?
生:用这张纸去测试橘子和柠檬,纸的颜色一下子变红了。
师:这说明什么?
生:紫甘蓝水遇酸会变成红色。
生:碱可以使这张纸变成绿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纸蘸上生柿子的汁水,纸上有点绿的痕迹。
生:黄瓜和枣子汁不能使这张纸变色。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生:中性的物质不会使紫甘蓝水变色。
……
师:好!我们再看看这六种液体,能确认它们之中,哪些是酸性,哪些是碱性,哪些是中性的吗?
生:1号和3号液体是酸性的;2号和5号液体是碱性的;4号和6号液体是中性的。
师:那这六种液体究竟是什么物质呢?课前我已做好了标记。(示意大家看屏幕)
( 1号白醋、2号小苏打水、3号雪碧、4号清水、5号肥皂水、6号糖水)
师:看明白了吗?接下来,谁来说说看,这些液体,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哪些是中性的?
生:白醋和雪碧是酸性的,小苏打和肥皂是碱性的,清水和糖水是中性的。
(老师示意大家默默地记下这些物质的酸碱性)
师:由此看来,紫甘蓝水可以对物质的酸碱性作出准确的检测。今后,我们就可以用紫甘蓝水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当用紫甘蓝水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时,我们就把紫甘蓝水叫作指示剂,同样,用紫甘蓝水做成的纸,也可以检测出物质的酸碱性,这种纸就叫试纸。
师:这里啊,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可以做指示剂的物质,除了紫甘蓝,还有很多,比如紫色的牵牛花、紫萝卜、黄色的花瓣等,只要是有色的叶片或花瓣,一般都可以做指示剂。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评析:上述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设置了一个合乎探究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思维路径,让学生在自然严密的探究中,去迎接并化解一个个新的问题和思维障碍,一步步走向问题的终点。比如:在鉴别六种液体酸碱性的过程中,品尝不行,闻又闻不出来,怎么办?问题到这儿就卡壳了,于是老师出示紫甘蓝,做紫甘蓝水。“紫甘蓝水作什么用?”学生自然就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做了。接下来,用紫甘蓝水可以把六种液体分为变绿、变红和不变色三类,这是不小的进步,但却还是不能鉴别出谁是酸的,谁是碱的,怎么办?要把解决这一问题和前面品尝水果联系起来,思维跨度明显很大,但也就是一层纸之隔,只要老师轻轻点拨一下,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可贵的是,老师做到了,没有明说,只是说:“黑板上的三种性质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思维一下子聚焦过来,前后问题也就很自然地对接上了。我们常要学生“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谜底和答案就在眼前,如果一节课上前后知识都不能对接并“活学活用”,何谈课后,乃至今后实践中的“学以致用”呢!这是很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