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丽的故事走进心理课堂

2015-03-10奚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心理课堂

一、故事教学的选择依据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能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故事走进心理课堂,正是点燃学生智慧火焰的可行性选择之一。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纵观现实可知,现在很多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很多学生常常不愿意向他人倾诉。而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并喜欢在此过程中试图寻找到引起自己困惑的原因,排解自身困惑的方法,或者通过与故事中主人公进行对话、对比等以求获得心理平衡或产生心理共鸣。以上均是我们在心理课堂中选择故事教学、助增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积极、有益的故事大多饱含着生动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倘若教师能根据要求、注重策略,借用故事活化心理课堂教学,那实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策略之一:解除防御助沟通

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有诸多不同。如果说成人的心理更多具有理性成分,那孩子的心理则更多展现感性色彩。教师和家长不少都有同感:跟孩子讲道理时常很难以被接受,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具体来说,明明是好的、对的道理,孩子就是不爱听,或者听了也只当耳边风。而若把道理融于相应的故事之中,相机实施故事疗法,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一系列具体实践让我们感悟到: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个或者几个相应情境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把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就能诱导学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各种难以启口的疑难杂症,就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却问不出原因时,就可借说故事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引发学生自然而然讲出打架的原因,继而分析利弊,从而使之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与方法。用这种方式行使心理教学,学生本能、固有的防御心理就可很大程度地得以解除。解除了防御心理,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事情的因果,从而接受到应有的“是非”教育与适切引导。

策略之二:化繁为简助领会

故事本身能从一些新的角度阐明我们所要表达的观念,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向学生解释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只从概念到概念、就理性讲理性,对学生而言,就近似“对牛弹琴”或“隔靴抓痒”。此时,我们不妨借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助推专题教学,便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这故事以一片叶子的视角描述了生命的新生、成长、壮大和衰老、凋零的过程。对生命的基本理解在树叶们的眼中及彼此间简单的对话中被分析得相当透彻和真实。在树叶短暂的一生——四季里,可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过程,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系统、明了阐释。借用这故事对学生讲生命的意义,相信每个学生都不会觉得深奥、枯涩及疑惑,都容易在浅近易懂的故事实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策略之三:角色扮演助纠偏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会对故事内容保持天然兴趣,并产生深刻印象,特别是经过对故事的角色扮演,他们的认知及感受必会更加清晰、强烈。循之而至的是学生们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心态及言行等,都将受此润泽而达到纠偏修性的效果。针对问题本身,强调希望学生改正的部分,精选具有正向结局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不仅可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更能由此感动、感化学生,从而收获成效。举例来说,当发现有学生喜欢欺负人的行为时,就可让他扮演《小叮当》故事中的大雄,让他亲身体验“被欺负”的滋味。一旦激发起这学生的同理心,自然就可纠正其爱欺负人的行为。

策略之四:潜移默化助感悟

很多小故事都蕴含着正确为人处世、建立理想抱负等方面的内容。故事中的一事一理、一事多理,都形象生动地告诉了学生应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甚至还会具体到怎样看待同学间的交往,怎样面对委屈,怎样面对学习成绩下降,怎样看待家庭变故,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取得阶段性成绩之后的路该怎么去走等。这些故事均根植于具体情境,可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同时上升到哲理层次,能给予学生深刻启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故事,进行适切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空洞说教。如为鼓励学生自律、自强,笔者在心理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美国少年,经常失去朋友,形单影只。原因是他太争强好胜,始终无法跟别人友好相处。临近新年的一天,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年度计划,还列出了一张具体清单,从非常明显的大缺点,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他全都依次写在上面,并痛下决心要一一改正。每当他改掉其中一点,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划去,直到全部删完为止。最终,他入主白宫,成了美国第32任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听完这个故事,已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有了深切感悟。又如:为纠正有些学生课上喜欢开小差、喜欢随便讲与课堂无关的闲话等毛病,笔者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公鸡每天到时啼叫,一啼天下人都知道是天已见亮。”可见,多说无用的话并没太大好处。话,要说得适时、对路、得体,才有更多、更好的效用。要让学生感知内容、感悟真知,心理课堂上借用故事教学的确可发挥它特有的教育功能。

三、故事教学的实践思考

第一,所选的故事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准备的故事一定要有所选择,让它既能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服务,又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促进作用。而这,必须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为此,有些生活化的故事,可让学生听后自己去感悟;有些则需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解读,并给予必要点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悟出故事的意蕴。

另外,相同的故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 教师要充分注重其针对性。只有这样,心理课堂上的故事教学才能显示其科学又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故事教学的呈现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故事教学在心理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所选故事,可由教师讲述,也可由学生叙说;可让学生走进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也可让学生根据意犹未尽的情节,进行大胆合理续讲……其中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积极的影响优势:教师的精彩讲述和合理组织,可高效地帮助学生明理、感悟;学生的叙说,可促进其表达能力等养成;角色扮演,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趣味性,有助于深刻体会故事中的要义;续讲故事,则可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悟。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实际需要,随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课堂上的故事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更强,教育效率更高,更可作为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促使学生对某些话题的思考和某些问题的关注更深刻、更久远。故事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必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起到有效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心理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美在课堂花开
角色扮演游戏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心理感受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