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独特的价值追求及其影响

2015-03-10洪修平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宗教信仰中华传统文化

摘 要 文中指出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在数百年的演变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完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说来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思想特点、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

关键词 佛教 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特点 文化精神 宗教信仰

分类号 G256 B94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他特别提到了佛教:“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习近平主席在这里提到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那么,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其形成与佛教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影响又是怎样?下面,我想从中国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影响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却兴盛在中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外来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最终完全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根本情怀和基本精神,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和文化精神。中国佛教的特点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农禅并重”就是中国佛教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社会中形成的不同于托钵化缘的印度佛教的鲜明特点。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因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由于其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从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二是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与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或“涂之人可以为禹”,都将主体自身的为善去恶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三是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中国道家所倡的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在中国佛教中成为主流。四是崇尚简易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五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佛教传入中土,十分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因而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调和性特点。六是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有大小乘、空有宗等区别,传入中土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又形成了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但中国佛教通过各种“判教”对佛教内部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调和与融合。七是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净、律各派的发展。八是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王权政治力量强大和宗法伦理影响深远密切相关。

佛教一向以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于世,以至于有“哲学的宗教”之称。博大精深的佛学传至中土后,经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学思想和中国佛学的独特精神。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学成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学的精神则是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精神体现。

中国佛学的精神表现为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实践精神等多个方面,其中圆融精神、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中国佛教的儒佛道三教融合思想、“立破无碍”“会通本末”等判教思想,以及中国佛教“三谛圆融”等理论学说等方面。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则在中国佛教伦理的善恶观、戒律观、修行观和孝亲观中均有具体体现,特别是中国佛教对孝亲观的强调,成为中国佛学伦理精神融合、吸收儒家伦理精神的突出表现。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是最值得关注和加以强调的。印度佛教本是强调出世解脱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其立论的基点是对人生所作的“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但佛教的终极理想,仍然是为了追求永超苦海的极乐,其业报轮回观念中也透露出了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积极意义。只是这种积极意义在印度佛教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和人生的氛围中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体现在禅宗和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

佛教虽有“哲学的宗教”之称,但它毕竟是宗教,信仰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对人能够觉悟成佛的信仰构成了佛教的本质特征。但佛教与一般宗教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脱是“慧解脱”,佛教的全部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行,从而获得智慧实现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的。中国佛教在信仰方面有三个特色也值得注意。

一是三世轮回的善恶报应论。佛教正是通过三世业报轮回说而把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以追求永超苦海的解脱。这种教义与中土原有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恶报应论认为父母作善恶、子孙会受报,以及赏善罚恶乃“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即有外在的力量或主宰不同,佛教强调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的业报,以及业报的“自作自受”,并没有外来的赏善罚恶者,这种教义经过中国佛教思想家融会中印思想而形成的天堂地狱那一套轮回报应说,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信仰。这种信仰蕴涵着中国佛教的独特精神,即强化道德行为的责任感、每个人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表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文化内蕴的积极文化精神并进行适合现代需要的创造性转化。

二是佛菩萨崇拜。由于中国传统宗教有着神灵崇拜的悠久历史,当人们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并接受佛教时,就会把佛教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认为佛陀能分身散体,飞行变化,通过祭祀能向佛陀祈求福祥,具体表现为延续至今的民间的菩萨信仰和烧香拜佛活动。在中国,四大菩萨(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及其显灵说法的四大名山(五台、普陀、峨嵋、九华)几乎家喻户晓,其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发展到后来,观音菩萨不仅救苦救难,而且还会显灵送子、有求必应,因而在民间更受到了普遍的信仰,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都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三是人的解脱即心的解脱。中国佛教与儒、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它们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如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虽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三教在历史的演变中往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但中国佛教在印度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即心的解脱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心、佛性和解脱做了特别的发挥,从而创立了禅宗这一“心的宗教”。大家知道,禅宗也称“心宗”,传禅也称“传心”,解脱的境界就是心的开悟,并由“唯其心净,则佛国清净”发展出了人间佛教和建立人间净土,从而为佛教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而透过对中国佛教平等慈悲、仁爱众生、心性解脱、圆融无碍等文化特色的了解,我们也可以窥见到包容守中、和而不同、人文关怀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当今之世,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人们追求外在的财富,有时忘却了自身内在的价值和“人”的生活。环境污染、道德失范、暴力盛行、精神空虚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以科学的态度发掘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帮助人们克制贪欲、净化心灵、提升精神、摆脱各种精神困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洪修平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江苏南京,210093。

(收稿日期:2014-10-13 编校:方 玮)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宗教信仰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仰的力量”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