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剖析
2015-03-10朱其芬
朱其芬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修订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施行,这对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提出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差异 剖析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本文解读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意义,重点剖析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并对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顺应大局修订出台,将财政改革的众多关键着力点落实在实务层面。
(二)更好地配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要求
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更好地贯彻和细化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
(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原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如基建“游离”大账、财政资金核算不清晰等。新制度弥补了原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能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一)总体要求的不同
1.遵循依据更加明确
原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需要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总则第一条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将《会计法》作为遵循依据,更强调了新制度的制定是有法可依,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适用范围不同
原制度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新制度原则上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仅对下列两类事业单位作了排除: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由此可见,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通过将各事业单位纳入统一的框架中,新制度在规范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同时使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
3.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
原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新制度明确规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从而能够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当期收入和支出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1.强化了资产的管理核算
第一,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明确对于“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第二,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规定对于“盘盈的存货,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实际成本或市场价格确定入账价值”。第三,引入了“名义金额”的概念,要求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第四,基建资产并入“大账”,新制度通过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资产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2.强化了负债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风险:为加强负债管理,根据负债的流动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按照借款期限的长短,原“借入款项”科目分由“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来核算;按照支付期限,原“其他应付款”科目分由“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来核算。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财政拨款已不再是事业单位唯一的经费来源,新制度关于负债处理的这几项改进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等债权人评价其财务状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分析负债风险,从而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相关的财务风险。
3.规范了净资产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管理核算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两点:第一,着力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第二,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日常使用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三)会计科目设置的改变
第一,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国库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会计科目,取消了“结余分配”科目,调整了“事业结余”科目核算范围。新制度对以上各个科目做了明确定义,严格区分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资金,并对其账务处理进行了科学设置。
第二,取消“对外投资”科目,增加“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增加“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通过按照时间期限进行划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endprint
第三,增加“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规范职工薪酬的核算。新制度规定,将原制度中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均归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第四,增加“长期应付款”科目,调整“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范围。将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转入“长期应付款”核算。重新划分后,这三个会计科目能更清晰地体现事业单位的现时义务。
第五,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规范非流动资产的核算。
第六,增加“其他支出”科目,取消“拨入专款”、“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科目。
(四)会计报表的差异
1.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由于财政资金在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便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及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及时、准确了解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收入、支出以及结转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该表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列示,同时又对基本支出细分至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使各主管单位和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借鉴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列示能更清晰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新制度取消了原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新制度对资产负债表的上述调整有效提高了会计报表体系整体的科学性。
3.完善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与格式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便于事业单位管理者了解本单位盈利情况,从而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
三、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探讨
(一)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制度和财政部出台的《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着重了解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和具体变化内容,强化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了解,对于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讨,从而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
(二)全面核查事业单位各项资产
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核查,确定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对非流动资产,进一步核实使用年限和折旧摊销情况。同时,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采取落实责任制、定期监督核查等措施对各项资产相关业务及账务处理进行约束和规范。
(三)重视会计系统升级工作
事业单位应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化、报表体系的变更等变动情况及时维护和更新会计核算系统,尤其是对变动较大的模块,例如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应在组织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更新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新软件之前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
(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