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人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
2015-03-10
个人简介
杨征,美国东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会员,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注册资本282.65亿元人民币。作为《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公司以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专业领先的竞争优势及世界知名的品牌赢得了社会最广泛客户的信赖,始终占据国内保险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保险业的“中流砥柱”。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19,729.41亿元,位居国内寿险行业榜首;2013年公司市场份额约为30.4%,继续占据寿险市场主导地位;2013年底公司总市值达753.13亿美元,位居全球上市寿险企业首位。
《中国总会计师》:请您结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你们企业的实践,谈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目标。
杨征:管理会计相对于核算会计,其作用更侧重于帮助管理者决策,体现了各企业不同的个性化特点,是具有管理艺术色彩的会计分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是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享誉中外,始终占据中国寿险市场的主导地位。公司是我国大陆首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也正因为脱胎于老国企与接受国际顶级监管的双重特点,中国人寿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更加迫切也存在更多困难。在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战略的指引下,我公司努力构建符合中国人寿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专业的方法提供管理信息,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决策支持。管理会计体系涵盖较多内容,就中国人寿来说,目前主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会计体系方面的管理会计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贯彻公司战略,实现经营目标;通过构建成本会计体系,准确获取管理所需的成本数据,支持管理决策。对中国人寿来说,如何在惯有管理思维下创新、在惯有管理机制下变革,寻找符合公司实际和业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之路是一项挑战,我们正在逐步摸索和实践。
《中国总会计师》:你们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杨征:自2003年公司上市以来,公司总部和各分公司一直在进行管理会计方面或多或少的探索和实践,各单位多自行采取手工或半手工方式满足各自管理需求,没有形成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规则、统一的系统支持,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随着新一代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PERP)上线,财务信息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会计建设具备了较完善的系统支持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紧密围绕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特点,着重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规则上入手,探索构建中国人寿管理会计体系。在理念上,结合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引入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从惯有的“财务就是记账”观念转为“财务创造价值”思路,在高质量的对外核算报告基础上,完善财务职责,实现价值提升,提高对公司发展的贡献。在规则上,根据经营实际完善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构建责任中心体系,统一成本会计体系规则,将财务会计与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我公司的工作实践来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管理需求,有的放矢;二是结合公司实际,不可盲目复制;三是分清主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四是统一认识,加强协作,沟通先行。
《中国总会计师》:您是否足够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做法有哪些?
杨征:中国人寿一贯重视员工的培养锻炼和职业生涯发展。财务人员是公司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高度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力争建设一支“懂经济、通业务、精财务、善管理”的专业队伍。管理会计人才作为财务人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技能和对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都有较高要求。公司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是赋予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条件。公司完善人员培训和轮岗、晋升制度,对于具备条件的人员给予充足发展空间。二是注重专业技术培训。对内将财务条线培训和交流常态化,扩展员工国际视野,及时更新知识、技能和理念;对外鼓励员工参加外部资格认证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公司取得CPA、ACCA、CMA等资格员工比例逐年提升。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关心财务人员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总会计师》: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哪些影响?您认为总会计师应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杨征:财务工作处于公司内、外部大环境范围内,作为财务总监,必须洞悉环境变化,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管理会计体系相对于核算会计具有更大的变化复杂性。管理会计是企业个性化的事情,与会计准则不同,很难说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各家数据放在一起不一定有参考价值和统一的好坏评价标准,衡量管理会计体系是否有效关键看是否满足管理决策需要。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各因素变动幅度逐渐加大的今天,管理会计发展丰富了财务负责人的角色和职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更好的专业性管理工具。同时,管理会计发展也增加了财务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财务负责人应调整角色定位,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将财务工作纳入企业管理链条,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相关职责和工作安排,与企业经营同呼吸、共命运,时刻应对外部复杂的市场变化和内部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总之,管理会计的发展,在赋予财务负责人对公司经营更多影响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财务负责人应调整心态,应对挑战,比以往更多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促进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总会计师》: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从企业和总会计师的角度,您有哪些建议?
杨征:我个人认为,从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关主体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一是管理会计行业性组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硬套,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企业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行业性组织应发挥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所必要的工作,成立自律性行业组织,建立职业资质认证体系和社会后续教育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训,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引导管理会计健康发展。
二是监管机构恰当定位并提供政策支持。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明确管理会计体系边界和监管要求,引导管理会计体系健康发展。2014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征求意见稿》,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就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监管要考虑管理会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避免对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体系进行过多的技术约束性要求,以致于企业在构建自身分析模型、搭建管理政策时出现多目标多口径现象,增加企业成本。同时,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由于管理会计数据的个性化特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可比性不强,把握好披露要求与避免市场误读考验监管智慧。
三是企业作为主体,增加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推广成功与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和重视情况。建议组织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管理会计培训,促进行业间广泛交流,搭建最佳实践案例分享的平台,让企业管理者直观地感受到管理会计为企业带来的益处,更加理解和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