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的力量

2015-03-10袁飞孙枕戈

中兴通讯技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跨界领域客户

袁飞 孙枕戈

认为当前各行各业的跨界正在如火如荼地发生着,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步伐改变着我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ICT领域和其他领域间的大胆跨界外,ICT领域内部的跨界也异常引人注目。指出作为M-ICT战略的提出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兴通讯将在今后若干年内展现丰硕成果,为ICT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跨界;信息与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

1 跨界的诠释

很显然,“跨界”并非一个晦涩难懂的词语。简而言之,“跨界”就是跨越自己的本来领域而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包括跨界竞争和跨界合作等等。当然,最有可能的是合作里面包含竞争,竞争里面蕴涵合作,纯粹的竞争和合作在当今世界是不可现实的。反过来说,害怕“跨界”就是害怕尝试、害怕失败、害怕前功尽弃。更进一步说,被动的、迟疑的、迟到的跨界注定会错失很多机遇。

“跨界合作”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拿来主义”,就是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去吸取其他领域的精华来发展壮大自己。而“跨界竞争”呢,则有“侵袭”的意味,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原来的领域的市场空间缩小了,需要大力进行拓展,也有可能是因为原有领域的技术落伍了,不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了,需要主动冲出去开辟新的途径。

在英语里面,“Crossover”的原意就是“跨界合作”。如果我们试图用时髦的话来诠释,那就是:在更多的时候,跨界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对于一个产品品牌而言,跨界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相互磨合,从而给品牌带来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抑或能创造一种新的品牌出来。

2 跨界的例证

尽管跨界有许许多多吸引眼球的例证,但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以及预留太多篇幅去讨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以外的、或者说与ICT毫不相干的跨界。比如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飞行汽车”,属于飞行技术和汽车技术的跨界产品,人们还热切期盼这类神器在地面交通严重堵塞时能及时升空并发挥奇效。还有炙手可热的3D打印,也是打印技术与制造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紧密结合后的典型跨界。针对本文,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我们所熟悉的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由它们而产生的跨界效应。同时,我们也不忽视新一代ICT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还有它们支撑、催生的新型业务以及由此引发的跨界思索。

2.1 ICT领域和其他领域间的跨界

2.1.1 各行各业争相与物联网进行

联姻和跨界

以汽车行业为例,原来的汽车是以发动机作为核心,其他外围部件加上车轮作为配套的,而驾驶员则是操控汽车正常行驶的关键所在。而“物联网”的兴起以及衍生出的“车联网”概念,则为传统汽车产业的求新变革带来了机遇。总体说来,“车联网”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以及车与远端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互,这种跨领域的统一通信和娱乐功能无疑将使得汽车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可以预测,这种“多领域跨界应用”极有可能是下一个利润增长点,于是乎众多汽车厂商风起云涌般地抢占市场先机,加剧和促进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变革。可以观察到,一些传统汽车厂商主动向ICT领域的巨头们寻求合作,将互联网语音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伺机引入到汽车行业,力图使车联网的交互更加便捷、功能日臻完善、应用愈发多彩。同时,未来的智能汽车也没有理由不成为大数据应用的重要载体之一,必将成为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除此之外,消费者可以反客为主,比如积极参与到互联网终端的创新探讨和创意设计中去。个中理由并不复杂,在车联网的浪潮中,车体的功能、性能、可操控性和车主(车内用户)的体验、感受同等重要,人们的出行兴致和游玩乐趣不会因为临时性的塞车和长时间的拥堵而变得枯燥乏味。为此,搭载先进的自动操作系统,打破原有的人与车的关系,实现人、车、智能终端三者之间的交互就变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可以随时被下载、升级和变更,从而使得车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然,行车安全是第一位的,驾驶员和车主绝对不能因为某些新奇应用的诱惑而分散了注意力。

2.1.2 各行各业争相与互联网进行

联姻和跨界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大行其道的今天,“互联网思维”也被正式提出来,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四大特征是开放合作、客户互动、跨界颠覆和弯道超车,核心是以开放合作的精神,着手搭建平台模式,宗旨是实现去中心化和建立商业生态圈。基于互联网思维,传统的商业模式将被重塑,流程、组织和架构将被重新规划。互联网设计人员将最大程度与客户直接进行互动,产品更新换代不再基于传统的“一代接一代”,而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快速迭代”。一种新颖的、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营销和盈利模式将引领“跨界颠覆”,从而弯道超车的机遇竞相迸发出来。

另外,不管是用于电商、教育和医疗,还是用于餐饮和娱乐,目前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在人际沟通和消费领域。现在业界同仁不断地发问:如果把互联网用于工业和制造领域会怎么样呢?“工业互联网”就是指将全球工业系统,比如风力发电机、内燃机车、飞机发动机、医疗保健设备,还有石油天然气设备等,基于传感技术、高级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改造成为“智能机器”,并通过互联网实现机机相连和人机连接,从而释放整个制造行业的巨大潜能,目标是进一步激发生产力,并重构全球工业体系,使其变得更经济、更清洁、更节能以及更安全。

据统计,鉴于工业互联网本身基于“巨无霸”而发展,即使它只能让效率提升1%,其经济效益也是惊人的,这和人际互联网以及消费型互联网有着显著的区别。

2.1.3 各行各业争相与云计算进行

联姻和跨界

实事求是地说,几年前为很多人所不解、称之为“云里雾里”的云计算已经在各行各业生根落地。“应用为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云计算迅猛发展的根因。无论是从运营性质来区分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还是逐渐往下渗透的企业云、园区云、接入云乃至个人云、终端云,可以看出,云计算不只是一种技术形态,而是升华为一种商业理念。只要有“资源共享”和“集约经营”需求的地方,云计算都能找到用武之地。所以,各行各业争相引入云计算就不足为奇了。拿当前炙手可热的智能家居产业来举例,你可以将用户家里的IT设备全部变为纯硬件的“哑盒子”,而将大部分功能提升到局端或者运营侧。你也可以在用户家里创建一套“家庭云”,使之变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应用场景:家庭云服务器、家庭云存储、家庭云网络、家庭云编排器、家庭云管理一个都不能少。谁主沉浮?哪一种模式能笑到最后?只有等市场竞争的结果来评判了。

进一步,我们来谈谈云存储。众所周知,对众多用户而言,家里最珍贵的文件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照片和视频文件了,尤其是长辈们的稀有照片和孩子们婴儿时代的留影。可以说,备份这些文件的重要性不亚于买保险。为了保护这些私有数据不受灾害的影响,曾几何时,光盘刻录以及移动硬盘俨然成为每个现代家庭必备的工具和手段。然而,云计算改变了这一格局。通过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存储方案(比如云盘或网盘),只需要一个账户和密码,以及远低于移动硬盘的价格,就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断言,随着云存储的成熟应用和发展,移动硬盘和光盘刻录等手段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庭用户害怕将私密数据存储到云服务提供商那里不安全,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可行的替代办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家庭云”:你依然在自己的手机、PC和iPAD上进行操作,将你认为重要的文件从前台转入后台的“家庭云盘”上去,你也可以将不太重要的文件存到更后台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海量云盘中去。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天灾人祸和野蛮外力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火灾或者地震,当家里的所有东西毁于一旦时,再先进的“家庭云”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不可能拥有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鲁棒性很高的“容灾备份”功能,“家庭云”和“公有云”的天生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2.1.4 各行各业争相与大数据进行

联姻和跨界

不可否认,各行各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一些历史数据,在现在和未来都不断产生着新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体量大的,也有体量小的;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有估值不菲的,也有价值卑微的;有的已经“动如脱兔”,有的依然“静若处子”。不管如何,变废为宝或者挖掘数据金矿早已成为各行各业都异常关注的话题。

迄今为止,大数据的概念已经喧嚣了若干年,在全球(包括中国)的各行各业正逐步落地。但由于经营和运作的特性差异较大,各行各业对大数据的理解角度和程度明显不一样,在具体的“跨界应用”上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虽然某些行业/企业已通过大数据获取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或者极大提升了效率,但不可否认依然处于探索之中的行业/企业也大量存在。尽管多数组织能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决策流程和业务成效方面的潜能,甚至高层决策者们对大数据的术语和基本概念耳熟能详,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在这里,我们试图将应用大数据的行业分为如下几类。

(1)A类行业

本身的外部客户比较多,而且多多少少带点垄断性质,可以直接收集客户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后向公众客户进行反馈,或者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偏好为之提供更上乘、更周到的服务。比如,互联网和电信运营、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都属于该范畴。这些行业不一定要利用“大数据”径直向客户收取额外的费用,原因也很简单:客户满意度高了,效益自然就上升了。

(2)B类行业

对于规划/设计/制造/营销/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则应采取一种注重实效的方式开展大数据工作。因为客户资源面临着竞争,粉丝数量也会被瓜分,所以要花大力气收集、分析、评判以及精确定位客户的个人喜好及使用习惯,要尽量争取把客户从竞争对手处吸引过来。当然,不清楚客户的真实心态而盲目对客户进行推送也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一是客户会觉得不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而是觉得多此一举或者增添了额外的麻烦;二是客户发现自身隐私被暴露时也会表现出愠怒。总之,大数据分析结果的推送方式应该更加“潜移默化”或者“润物细无声”,不要让客户感觉赤裸裸地被暴露在阳光下。

(3)C类行业

这类行业相对封闭,自身员工数量比较多,但是外部客户比较少或者外部客户比较单一、比较固定(比如纯生产型、加工型的企业),引入“大数据”主要是用于自身流程的改造,基本上“对内不对外”。然而,如果能预测到某一天情况将会改变,这些行业/企业在大数据策略上也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策略。

2.2 ICT领域内的跨界

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ICT领域内部,跨界早已悄然发生,有点“润物细无声”的味道。由于传统通信技术(CT)的显著特征是“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封闭架构”,容易被厂家锁定,开放性极度不够,性价比不高,运营商的建设成本(CAPEX)和维护成本(OPEX)长期居高不下……而基于IT简洁架构、以软件创新和经营的互联网业务则发展得如火如荼,因此CT向信息技术(IT)学习借鉴进而实现跨界就成为大势所趋了[1]。这就是业内不提纯粹的CT,也不提纯粹IT的根本原因。而新一代ICT绝非IT和CT的简单拼凑和捆绑,是一种真正的跨界,比如中兴通讯提出的M-ICT战略就融入了“移动互联(Mobile Internet)”、“万物互联(Man-to-Man/Man-to-Machine/Machine-to-Machine)”等关键元素。

ICT领域内的跨界还表现在“端-管-云”产业布局的变化,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已经成为历史,生态链上的每个环节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尽可能地扩展地盘并踊跃跨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原来从事“端”的正在进军“管”和“云”的范围,原来从事“云”的也试图渗入“端”和“管”的领地,而原来从事“管”的依靠对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更是摩拳擦掌,分别朝两头挺进“端”和“云”的版图。

2.2.1 “云”和“端”的跨界

提起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赞美它们是公有云领域的杰出代表,因为它们所建立的数据中心规模非常庞大,经营的云业务是面向公众的,在“多租户”理念上具备强大的话语权。而且,它们正致力于降低租金,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享受到更多的实惠。但这些云服务提供商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用户和终端数量的积累,它们的云就如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鬼城”,所以它们非常重视终端生态链的发展,比如谷歌就通过对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严密掌控了手机产业链的发展。而微软长期以来就是终端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巨头,近几年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和云操作系统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马逊虽然拥有王牌的电商公有云AWS,但其终端Kindle则是为用户提供购买、下载和阅读电子书、报纸、杂志、博客及其他电子媒体的利器。另外一个明证就是苹果,不断推陈出新的iPhone和iPAD终端以及配套的iOS操作系统和“后台应用商店”形成了一套封闭的端到端生态链,但你不得不承认它仍然被称做“苹果云”。在云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应用“上架”和“被下架”,无数的粉丝和忠实客户捧着心爱的苹果终端津津有味、乐此不彼地享受着他们中意的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云”和“端”遥相呼应、跨界经营的坚实理由。

2.2.2 “云”和“管”的跨界

在逐渐消逝的纯CT时代,管道的“透明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业务层只要以合适的接口带宽和管道连接并提出粗略的需求,剩下的事情就交由管道自己去折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也提“智能管道”的概念,具备所谓的“业务感知”功能,但实现起来总是不够酣畅淋漓,多数时候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而在新一代ICT环境中,尤其是云计算应用如日中天的时候,由于“物理上的分布、逻辑上的集中”还有“虚机的迁移和管理”成为主流,管道(网络)需要做出深刻改变,需要建立全局视图,网络自身需要虚拟化来保证。云计算业务的“一键下单”和“迅速响应”要求网络不能拖后退,因此软硬件解耦、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开放流表、开放的南向和北向接口、网络应用程序等概念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是依靠“顶层设计”解决了“业务”和“网络”长期以来两张皮的问题,走出了“网络自动化严重滞后于云业务自动化”的窘境和困境,同时将网络的硬件IT化,形成资源池,让“云网络”的概念正式得到认可和确立,最终实现“云管合一、相生相克”的至高理念。

已经热炒若干年,现正在大力商用化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就是“云管跨界”的典型例证,尽管这两种技术各有侧重点,但它们的进一步跨界还会诞生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来,狭义的SDN特指基于OpenFlow的网络,广义的SDN则是指具备这种理念的所有网络。而NFV侧重于网络功能的虚拟化,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就是要采用IT虚拟化方式来改造现有的通信网络,让网络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下都能被随心所欲地调度。迄今为止,已经没有人故意把SDN和NFV对立起来了,多数人认为SDN和NFV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其一,只有实现了网络功能的极度虚拟化,才能保证SDN的水到渠成或者说让SDN轻装上阵,并让SDN真正有别于传统的转发控制分离模式;其二,SDN也是NFV的基础设施(NFVI)中针对网络域的一项使能技术,其全局、集中的控制方式能有效支持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有利于实现多租户虚拟网络的动态性与自动化需求;另外,在新型云数据中心和部分企业网/园区网里面,诸如“服务、存储和网络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已经得到贯彻和落实,云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高度紧密互动已经深入人心。

2.2.3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跨界

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呢?如果它们不跨界,独立发展,那么ICT的发展就失去了灵魂,或者说偏离了主线。众所周知,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而万物互联会诞生形形色色、规模不一的数据,并且是来自五花八门的垂直行业,如果不依靠云计算的虚拟化和后台集中能力,这些数据就像一些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最终形不成合力,也形不成平台,所以需要海量的云存储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这是第一步,也就是说物联网和云计算必须实现跨界。第二步,整合分为两个档次:松散的整合和有机的整合。要实现有机的整合,必须求助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既然庞大的数据是鱼龙混杂的,整体价值难以评估,需要一些先进的工具来进行筛选、挖掘,让数据的集成者和数据的源头输送者都能享受到“价值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也只有这样,前面提到的“变废为宝”、“数据金矿”才能成为现实。

值得指出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是一个早已存在的话题,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其一,大数据要从初始阶段的跟软件即服务(SaaS)结合逐步过渡到和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紧密结合。比如,能否从电信运营商的管道里面直接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牵扯到通信业的法律法规等问题。其二,只有把各式各样的“垂直行业”通过云计算有机整合起来,让各类数据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大数据才会更有价值,也只有这样,OneM2M/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才能真正落地。毋庸置疑,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数据孤岛”的形成。

3 结束语

当前,各行各业的跨界正在如火如荼地发生着,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步伐改变着我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ICT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大胆跨界外,ICT领域内部的跨界也异常引人注目。作为M-ICT战略的提出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兴通讯已经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必将在今后若干年内展现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为ICT产业做出更令人信服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枕戈. M-ICT产业发展动态及值得关注的要点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4,20(1):2-4

猜你喜欢

跨界领域客户
跨界
跨界
领域·对峙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跨界之道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