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的惩罚是误赏
2015-03-10张小平
□张小平
最重的惩罚是误赏
□张小平
上世纪初,湖北有家卤鸭店,所制作的卤鸭格外香酥可口,畅销省内外。店主准备追加投资大干一场,这时却发生了一场大事故,几百名顾客在食用卤鸭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后来才发现有人在卤锅里暗中投放了泻药。虽然事件很快得到平息,可店铺声誉却受到影响,店主恼怒不已,开始私下追查幕后的黑手。
终于,店主打探到泻药由主厨投放。主厨最早研究出卤鸭的秘方,在店里主持煮卤工艺多年,渐渐地他抱怨起店主给自己发少了工资,于是动起邪念。掌握真相后,店主决定不作声张,他淡定地找到主厨说:“师傅您年岁已高且劳苦功高,我实在不忍心再看到您整天出汗掌勺,不如日后就专门帮我管理店中的账务,我给您开双倍工资。”
这无异于天上掉下大馅饼,主厨乐坏了。可他没文化,管账一塌糊涂,不得已,店主只能替他安排了助手。那之后,主厨每天
都盯着助手做账,自个儿无事一身闲,却领着丰厚的酬劳,无比自在舒服。
过了10年,主厨患病卧床不起,他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店主苦苦地笑了,愧欠地说:“真正该宽恕的人是我呀!我原本早就知道你根本不适合管账,之所以还要赏你这份美差,其实是想软禁你的手艺,扼杀你的歹心,阻止你另立炉灶或再行损害我生意的坏事呀!”听完,主厨悲愤交加,郁郁而死。
主厨得到店主奖赏的安逸美差,原本以为自己捡得了金元宝,哪料到却掉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中,被安逸埋没了非凡的才艺,被舒坦绑架了如华的光阴,直到人生挥霍殆尽,方知自己消受了人世间最毒的狠招。
英国人西蒙·拉特尔在音乐方面极具天赋,他从16岁起担任多家乐队指挥,在国际乐坛享有很高声誉。1989年,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的柏林爱乐乐团因仰慕其才华,打算聘请他担任首席指挥。那一天,乐团负责人毕恭毕敬地呈上聘书:“您在指挥领域的才能和成就举世公认,担任我们首席指挥家实至名归。”
拉特尔想了想,用力摇了摇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仍然才疏学浅,如果我过早坐上高位,不仅将影响到你们乐团的声誉,还将阻碍自身进步。”
拉特尔的拒绝令公众难以理解,媒体公开批评他性格懦弱,不敢接受挑战。拉特尔对此置若罔闻,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过高的褒奖只会让人骄纵迷惑,我宁愿守着适合的岗位苦度今生,也不会因贪慕虚荣而攀附在高枝上,为图一时风光而迷失了
自我。 ”
那之后,他潜心钻研古典音乐,指挥和表演功底日臻深厚。到2002年,柏林爱乐乐团再次发来邀请,这次拉特尔欣然地接受:“我已做好充分准备,有信心带领乐团再创佳绩。”果然,他以出色的指挥赢得了全球的瞩目喝彩,并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一指挥家”的宝座。
一个人在取得成绩后,得到公正适度的奖励,这可以调动激发积极性,原本是好事。可是,名不副实、过重过高的奖励,往往导致被奖励者自欺自满,陶醉在荣誉中沾沾自喜,沉浸在放大的荣耀中忘乎所以,犹如身陷温柔的泥沼中,到泥浆淹及头顶,方才悔恨莫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错误的奖励往往比错误的惩罚更可怕,它会助长人的傲慢,让人看不清自己。”错误的奖励,容易让人在安逸中迷失,在自大中骄纵,在自满中虚度。
最重的惩罚,其实是误赏,好比主厨在安逸的奖赏中沉沦,好比拉特尔担心过度的奖励会浇熄自己前进的渴望。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应用奖励作为激励时,应以审慎的眼光,准确评判被奖者是否有资格、有能力得到奖励,既不能奖过了头,不能奖错了法,也不能奖偏了位,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在下属中间带来负作用。而作为被管理者,当意外地获得那些不该得或多得了的奖赏时,不要急于欢喜,而应提高警惕,也许惩罚就藏在其后。奖赏得当,对管理者是个重要原则。一旦奖赏失当,不但会损害领导的权威,反而会乱了部下的心态,害了部下的前程。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