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015-03-09史学伟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服装类北京服装学院民俗文化

史学伟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70多种,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保存,而且还是当地民俗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延续和体现。它传递出对多样化民俗文化形态的一种尊重,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依托非遗技艺的创作,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生活价值的一体化。

费孝通先生所提到的“文化自觉”,可以作为全球化时代对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恰切注释: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到2014年,已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纺织服装类共有74项,涉及绣、织、染以及服饰四大种类。纺织非遗大多归于传统手艺技艺范畴,均是以“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传承。随着时光流逝,一代代民间艺人离去,这些非遗项目如果无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赢得生存空间,最终会陷入日益消亡的境地。对纺织非遗项目而言,寻找一条传承与创新之路势在必行,因此,培育纺织非遗人才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10月,北京服装学院承办了文化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研修项目,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9个民族的20位纺织服装类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学者、设计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些非遗传承人结合自身的特长与国际国内前沿理论和设计资讯,与大家共同探讨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并尝试通过设计实现传承与创新。在为期六周的课程中,非遗学员参观并学习了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成果,例如张宝华教授的《流动的传统——设计中的概念与信息表达》展览和讲座,中国十佳设计师楚艳的《民族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讲座,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传习馆等,这些富有针对性的课程对非遗学员的启发很大,这在他们之后的设计作品中得到体现。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然而具体到实际应用,理论探讨与技术实现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市场接受力尚待验证。结合历时六周的北京服装学院非遗培训案例,笔者针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1 现代审美对传统与民俗内容的再解读

社会审美具有流动性,不同的时代拥有属于当下的流行元素。历史不可能倒流,产品的设计也拒绝生搬硬套,每个时代都在构建属于自身的故事。现代社会需要满足现代人对产品形式的需求。

在传承与创新的应用中,具有传统与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题材和内容可以尝试以新形式表达。以服饰设计为例,一款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礼服,款式结构具备了简约的先锋气息,在色彩与纹样的设计上,以传统的题材进行构成重组,以单体的民俗文化基因传达情感。简单粗糙的照搬照画极易流俗,正因如此,设计的理念尤为重要,引用张宝华教授从长期设计实践中总结的一个观点供参考:“建立与原有物件的关系,可以构建一个故事,以具有现代审美的思考来实现当下的设计。”

2 将技艺植根于对传统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自信

技艺是一个表达的过程,美丽的纹样和斑斓的色彩可以从形式上吸引人。如果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建立起纹样、色彩与观者的心理对话,从情感上抓取观者,这才是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最具魅力的元素。

美国大使文化保护基金项目启动仪式展示(广西民族博物馆)。

李素芳在村里向老人学习刺绣技艺。

苗族图案中的蝴蝶妈妈、龙纹、鸟纹、鱼纹等传统内容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超越了时代的审美,已经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信息载体。无论刺绣、蜡染、挑花,任何一种技艺对它们的表达,都洋溢着来自这片土地的情感,都携带着传统与当地文化的基因,它们的美由此穿越历时,具有了恒久的情感意义。

这需要一种文化自信,更源于对传统透彻的认识。例如,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在一款应用案例中,既保留了这一特殊手工艺在操作中产生斑驳的面料纹理,同时又以传统为经纬,融入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几何图案,传统的影子令设计充满韵味。

3 使工艺与技术本身成为价值

纺织服装非遗项目中,传统的“织染绣”技艺本身就具备工艺美,各地的刺绣技艺将一针一线的过程作为创造的过程,创造出丰富的纹理,富有寓意的纹样和色彩。当刺绣成为一种艺术,意味着工艺本身已成为一种寄予着手工艺情怀的价值。

但是,工艺与技术的最终价值毕竟还是在于如何将设计的思路落实,设计传递的是精神,工艺将这种精神实现得更为丰满。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是创新点所在。缂丝的工艺由于具有特殊性,产品基本成为艺术的一部分,而京绣、苏绣、蜀绣等也由于生产成本的高昂、市场接受度不高、社会节奏快等原因,难以实现更广范地应用。在这一点上,应用广泛、操作便捷的现代数码印花技术成为极好的案例。反向思考,既然这一类非遗技艺本身已经代表一种价值,清晰的定位或许才是解决之道。界定好该种技艺的应用途径,做好技艺本身的提升,未必需要大批量的生产,保持纯粹手工艺的“小而美”运作,同样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

总之,在寻求纺织服装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广阔的胸怀尤为重要。以“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培养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以“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积累广泛的素材,这才是创新之源。

以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非遗技艺,开阔的思路会创造出属于今天的文化,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是明天的起点。

猜你喜欢

服装类北京服装学院民俗文化
加速进入金融市场,23家企业成功上市 沪深京三市纺织服装类企业2021年度IPO上市情况及分析
加速进入金融市场,23 家企业成功上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头大”的一天》系列一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我国2020年1—6月纤维品出口同比增长3.2%
《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2018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半数以上收益高于上年度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