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白三烯-B4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2015-03-09高爱宝,贺继忠
血浆白三烯-B4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高爱宝, 贺继忠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关键词:白三烯B4; 冠心病; 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相关性分析
白三烯(LTs)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是由花生四烯酸酯氧代谢过程产生的具有共轭三烯结构的二十碳不饱和酸。LTs一般由炎性细胞分泌,其受体广泛分布于炎性细胞和其他组织。作为重要的炎性介质,LTs可介导炎症反应对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损害,因此LTs也成为与气道过敏性疾病、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研究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研究之中[1]。白三烯B4(LT-B4)是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种LTs, 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LT-B4可能在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针对LT-B4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程度大于50%,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类型,将其中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的62例患者列为SAP组,将其中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138例患者列为ACS组。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88年制定的冠状动脉病变分类标准,将其中诊断为A 型冠状动脉病变的81例患者列为A型病变组,将其中诊断为B型冠状动脉病变的100例患者列为B型病变组,将其中诊断为C型冠状动脉病变的19例患者列为C型病变组。应用64层螺旋CT对所有病例组患者的狭窄程度最重冠状动脉血管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成像,并根据斑块的CT值,将其中具有软斑块(CT值<60 HU)的78例患者列为软斑块组,将其中具有混合斑块(60 HU≤CT值≤129 HU)的68例患者列为混合斑块组,将其中具有硬斑块(CT值≥130 HU)的54例患者列为硬斑块组。选取同期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肝纤维化、严重感染性疾病、急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病变、创伤及手术等情况。各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所有纳入患者均行选择性或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美国冠脉手术研究(CASS)诊断标准和Gensini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方法为:狭窄程度≤25%记为1 分,25%<狭窄程度为≤50%记为2分,50%<狭窄程度为≤75%记为4分,75%<狭窄程度为≤90%记为8分,90%<狭窄程度为≤99%记为16分,闭塞时记为32分,以患者的冠状动脉各分支的狭窄程度积分之和为最终读数;于入院次日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样本,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对血浆标本中的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糖(GLU)水平、血尿酸(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所有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进行计算和比较;在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经鞘管抽取动脉血标本,经抗凝后于4 ℃温度下以2 5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置于-80 ℃冰箱中冷冻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血浆标本中的LT-B4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
2结果
2.1 SAP组、ACS组与对照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SAP组、ACS组与对照组患者的T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ACS组患者TC水平、LDL-C水平、GLU水平、LT-B4水平均高于SAP组, SAP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ACS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SAP组, SAP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 ACS患者或SAP组患者的BMI、B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ACS组患者与SAP组患者的BMI、BU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SAP组、ACS组与对照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SAP组比较, #P<0.05; 与ACS组比较,△P<0.05。
2.2 SAP组与ACS组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比较
SAP组患者与ACS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S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SAP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见表2。
表2 SAP组与ACS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比较[n(%)]
与ACS组比较,*P<0.05。
2.3 不同冠脉病变类型、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的比较
不同冠脉病变类型和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C型病变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B型病变组患者, B型病变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A型病变组患者,软斑块组患者或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硬斑块组患者,以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软斑块组患者与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LT-B4水平及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以病例组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 评分为因变量,以血浆LT-B4水平及筛选出的BMI、TC水平、LDL-C水平、HDL-C水平、GLU水平、BUA水平等有差异的传统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与其血浆LT-B4水平(标化回归系数=0.337)、LDL-C水平(标化回归系数=0.316)、GLU水平(标化回归系数=0.331)呈正相关关系而与HDL-C水平(标化回归系数=-0.153)呈负相关关系(P<0.05),见表4。
表3 不同冠脉病变类型、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
与A型病变组比较,*P<0.05; 与B型病变组比较,
#P<0.05; 与C型病变组比较,△P<0.05;
与软斑块组比较,▲P<0.05; 与混合斑块组比较,
☆P<0.05; 与硬斑块组比较,★P<0.05。
表4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LT-B4水平
3讨论
LTs是一类强有力的白细胞趋化剂和激动剂,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黏液分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并能促进气道结构细胞的增殖从而引起气道重塑,因此,LTs与哮喘等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被最先发现[2-4]。在临床治疗中,有的医生也主张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来达到影响和克服这些病理生理变化、控制哮喘的目的[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LTs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也被揭示,LTs的前炎症因子作用使其与老年肺疾患、神经退行性疾病、骨性关节炎、老年肝肾疾病、心血管老化、皮肤衰老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LTs已成为与人类衰老相关的重要因子之一[6]。此外,LTs还广泛参与了生物体的其他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和休克等急性严重疾病中LTs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而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1和CysLT2受体还参与了脑缺血和脑外伤后的整体水平神经损伤,CysLT1受体可使脑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血管性脑水肿并介导星形胶质细胞增殖,CysLT2受体可增加脑缺血后AQP4的表达、促进细胞性脑水肿并介导星形胶质细胞损伤,这说明LTs在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神经损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LT-B4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依靠其与特异性膜受体结合来实现,而相关研究[8]已证实,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LT-B4受体2的表达水平与LT-B4介导的血管损伤具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9]结果显示,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会出现显著的升高,而且具有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浆LT-B4高于具有稳定性斑块的患者,血浆LT-B4水平升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10]证实,冠心病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也会出现显著的升高,血浆LT-B4水平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特别是ACS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而在ACS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还要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1]。LT-B4针对冠状动脉的损害是多方面的,除了介导炎症反应外,LT-B4还对巨噬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在ACS等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12]。
本研究结果显示,ACS组患者TC水平、LDL-C水平、GLU水平、LT-B4水平均高于SAP组,SAP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ACS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SAP组,SAP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 ACS患者或SAP组患者的BMI、B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冠心病患者可出现血浆LT-B4水平的显著升高,血浆LT-B4水平与超重、血脂代谢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均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而且ACS患者上述指标的异常程度更高; ACS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SAP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软斑块组患者或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硬斑块组患者,说明ACS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一般高于SAP患者,血浆LT-B4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提高ACS的发病风险; C型病变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B型病变组患者,B型病变组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高于A型病变组患者,患者的冠状动脉Gensini 评分与其血浆LT-B4水平、LDL-C水平、GLU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血浆LT-B4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较高的血浆LT-B4水平与血脂代谢异常、高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均是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严能兵, 罗鸿. 白三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6): 721.
[2]Giusti Del Giardino L, Cavallaro T, Anzola G P, et al. Neuropathy in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a comparison study of 24 cases with or without prior leukotriene antagonist exposure[J]. 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46(6): 201.
[3]Barchuk W, Lambert J, Fuhr R, et al. Effects of JNJ-40929837, a leukotriene A4 hydrolase inhibitor, in a bronchial allergen challenge model of asthma[J]. Pulm Pharmacol Ther, 2014, 29(1): 15.
[4]Breganó J W, Barbosa D S, El Kadri M Z, et al. Comparison of selective and non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s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exacerbation: role of leukotriene B4and superoxide dismutase[J]. Arq Gastroenterol, 2014, 51(3): 226.
[5]Dhanya B L, Swathy R P, Indira M. Selenium down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ctivation of leukotriene pathway in experimental rats with diabetic cardiac hypertrophy[J]. Biol Trace Elem Res, 2014, 161(1): 107.
[6]刘倩云, 鲁绪玲, 洪芬芳, 等. 白三烯与衰老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4): 6325.
[7]Czarzasta J, Andronowska A, Jana B.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 change leukotriene B4and leukotriene C4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in an inflamed porcine endometrium[J]. Domest Anim Endocrinol, 2014, 46(49): 49.
[8]Kim H, Choi J A, Kim J H. Ras promo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via a leukotriene B4receptor-2-linked cascade i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J]. J Biol Chem, 2014, 289(32): 22151.
[9]张冰, 卢振产, 胡正刚, 等. 白三烯B4和MMP-9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探讨[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 13(3): 190.
[10]杨丽霞, 李劲松, 齐峰, 等. 血浆白三烯-B4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 20(2): 97.
[11]王琳, 江建军, 许莎莎, 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表达[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10(1): 12.
[12]Andoh T, Takayama Y, Kuraishi Y. Involvement of leukotriene B4in dermatophyte-related itch in mice[J]. Pharmacol Rep, 2014, 66(4): 699.
收稿日期:2015-01-20
中图分类号:R 5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5-160-03
DOI:10.7619/jcmp.2015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