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养型苜蓿的田间管理要点
2015-03-09于合兴
于合兴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处于北纬38°09′—38°39′,东经 117°05′—117°49′之间,东临渤海,北倚京津,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平均650毫米。虽然地下水丰富,但水质苦咸不能利用,是典型的雨养型农业区,也是苜蓿产业发展集中区域。笔者自1999年从事苜蓿产业发展工作以来,针对本地土壤、气候特点,摸索了点滴田间管理方面的细节措施,在苜蓿提质增产上效果明显,苜蓿产区广大草农受益匪浅。
一、追肥
一般在第一茬苜蓿收割后、第二茬苜蓿再生芽生长前进行。追肥以磷肥为主,每亩施磷酸二铵15千克左右,或苜蓿专用配方肥10千克左右。最好条施覆土,如果撒施(主要针对撒播苜蓿地)应在耙地前进行。结合天气预报,雨前追施效果更佳。
在第一茬苜蓿收割后短期内无有效降雨,地表层追肥困难时,可在第二茬苜蓿生长中后期(成株后至现蕾前)喷施复合型叶面肥,喷施浓度一般为1/6000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排蓄水
1、排水。我地降雨多集中于7—8月份,且雨量大、频次高,易造成地表大面积积水。苜蓿耐旱怕涝,苜蓿地一旦出现24小时—35小时的积水,会造成苜蓿根系无法呼吸、大面积死亡,尽可能在24小时内将积水排出。夏季高温高湿,新播苜蓿地苗期积水易烫伤幼苗,必须及时排除。
2、蓄水。在易涝地带修建蓄水窖或集水池,收集地表积水,即便因存量小无法用于灌溉,也用于叶面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用水。
三、除草
1、物理除草。一般在第一茬苜蓿收割完毕进行,主要针对生长周期3年以上的苜蓿地进行耙地除草,既可疏松耕作层板结又可清除杂草。
2、化学灭草。主要针对夏播苜蓿地幼苗期,此时苜蓿生长缓慢,苗株小尚不能覆盖地面,易滋生杂草,灭草以禾本科为主,5%精禾草克乳油60—70毫升/亩,兑水30升进行茎叶喷雾。
四、除虫
对苜蓿生产能形成较大危害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苜蓿夜蛾、棉铃虫、粘虫、造桥虫等,可选择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依使用说明书喷施,即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注意苜蓿收割前两周禁止喷药。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虫害发生预警机制非常必要,将虫害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减轻损失、保证品质。夏秋季新播苜蓿幼苗期为虫害防治的重点时期,此时幼苗株体弱小,且高温高湿环境虫害发展迅猛,必须及时防治,以保障苗全苗壮。
五、中耕
对生长周期3—4年的苜蓿地在第一茬收割完毕后,结合施肥、除草进行耙地,既能疏松土壤又能切断部分老侧根,促进侧根的更新、再生,延长苜蓿的盛产能力。对生长周期4年以上的条播苜蓿地可使用切根机,沿垄间松土切侧根,此法比耙地深度大、切断侧根的量也多,能够较好地刺激侧根的再生。但是撒播苜蓿地中耕只能选择耙地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