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老年用户移动健康服务接受行为实证研究*
2015-03-09莫秀婷邓朝华
莫秀婷邓朝华
武汉市中老年用户移动健康服务接受行为实证研究*
莫秀婷1邓朝华2△
近年来,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稳固增加,使得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压力。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移动工具,在中老年人群的普及也越来越广。在医疗服务需求急速上升遇见相关技术日臻成熟的契机下,移动健康服务应运而生,给不同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提供更多高效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协助缓解预防及就医压力。目前移动健康服务的范围涵盖:增进健康体质、慢性疾病管理、老人看护、妇女和婴儿看护[1],该服务针对老年人因为生理性记忆力下降、老年病突发病较多、子女不在身边等问题引起的获取医疗服务的不便以及预防保健需求的增加。为了这一新型服务能在中国顺利开展,中老年用户必须要做好准备以采纳接受。
本研究侧重于移动健康服务对中老年用户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的探寻和分析,对今后移动健康服务的后续发展及方向提出思考性建议。由于国内移动健康服务市场尚未成熟,本研究所得结论也将有助于政府、社区及相关机构等在中老年人健康保健问题上提供决策依据。
理论框架与假设模型
本研究构建的假设模型共有十个测度量,分别选自于用以研究新技术采纳行为的经典模型和理论。其中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源自技术接受模型(TAM)。研究了新加坡老年女性对通过手机获取健康信息的行为,结果表明老年女性对该服务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她们的使用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2]。
在健康信息系统领域,计划行为理论(TPB)有许多应用。例如,Wu(2011)结合TPB和TAM模型来检验专业人员对移动健康服务的采纳行为[3];Heart(2011)采用TPB模型解释了老年用户使用健康相关的信息技术行为[4]。因为用户的态度可以用感知的有用性及易用性反映,故在本研究中不再另设结构。因此我们假设,老年用户对移动健康服务的采纳行为受到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N)和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的影响。
与人接触偏好(preference for human contact,PFHC)来自于延续理论(continuity theory)。移动健康服务与传统的医疗服务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医疗服务通常是由专业人员面对面提供的,而移动健康服务则是通过移动设备由机器提供。根据延续理论,本研究认为中老年人由于先前的生活经历,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面对面的医疗服务而非由机器提供(移动健康服务)。因此本文设立测度项——与人接触偏好(preference for human contact,PFHC),以从负面假设它对中老年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
Xue(2012)在他的研究中提出的衰老特质结构包括:感知用户资源(perceived user resources,PUR)、技术焦虑(technology anxiety,TA)、感知身体状况(perceived physical condition,PPC)[2]。除了借鉴这三个结构因子之外,本研究提出健康价值(health value,HV)这一影响因子。HV源于价值-态度-行为等级模型(value-attitude-behavior hierarchy model,VAB),该模型的原理是个人的价值观来自由价值取向决定的终极价值,它会影响个人一般和特定领域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人的意图和/或行为[5]。在各种不同的对象研究中(包括健康领域),VAB模型都能很好的预测消费者的行为[6]。Grunert和Juhl(1995)用VAB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7];Hansen(2008)采用VAB模型测试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日用品的行为[8]。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年轻人有较大差异,生活环境和日常工作和年轻人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和认知也会有变化,本研究尝试着把VAB模型应用到老年用户对健康移动服务采纳行为,即假设老年用户的健康价值会对采纳移动健康服务带来影响。
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设立的模型假设如下:
H1:与人接触偏好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
H2a/b/c:感知用户资源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为意向。
H3a/b/c:技术焦虑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为意向。
H4a/b/c:感知身体状况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为意向。
H5a/b/c:健康价值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行为意向。
H6a/b:主观规范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行为意向。
H7a/b:感知的易用性显著影响感知的有用性/行为意向。
H8:感知的行为控制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H9:感知的有用性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资料与方法
1.变量定义
考虑到变量的有用性,大部分变量的测度项基于已有的文献基础进行改编。各变量的定义与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1月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位于武汉市区的六个社区,基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针对模型涉及的各项指标,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的题项以李克特五级量表(Likert scale)来衡量,要求答题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情况来回答,依次选择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等5项,依次给予1~5分。因为慢性病的年轻化,本研究采取对中老年人采取较宽泛的定义:40岁以上。问卷共发放500分,有效问卷424份,占总样本的84.80%。
为了比较不同年龄层样本之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比中年人和老年人对每个变量的平均值。通过各变量均值的方差齐性检验发现,使用意图(P=0.003)、感知的易用性(P=0.000)、感知行为控制(P=0.001)方差不齐,故采用Brown-Forsythe和Welch检验。结果表明,只有使用意图(P=0.004)、感知的易用性(P=0.000)和感知行为控制(P= 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变量的均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介于此,我们将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来研究前面提出的假设模型。
3.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且该样本的KMO值为0.844,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0074.714(自由度为630),P值为0.000,表示样本的相关矩阵有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抽取和最大方差旋转,得到因子结构。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10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75.399%,因子结构清晰,各个项目在齐相关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值都大于0.5,交叉变量的因子负载值没有超过0.5。为了进一步检验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还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由于Lisrel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首先验证样本数据的分布。经检验,该样本数据每个测度量的偏度值均小于2、峰度值均小于5,有理由认为该数据来自正态分布。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结构效度发现,大多数潜变量的标准因子负载在0.001的显著水平下均大于0.60,各因子抽取的平均方差(AVE)均大于0.5,复合信度(CR)均大于0.7,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因子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均小于相应的因子AVE的平方根,进一步表明各变量的区别效度良好。
本文采用Cronbach′sα系数衡量各变量之间公因子的关联性,计算出测量所得的公方差与其他各个方差,来检验问卷题目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根据Nually(1978)的建议,当α值大于0.7时,表示信度很高;Wortzel(1979)、DeVellis(1991)则提出Cronbach′sα值要介于0.7~0.98[16]。经检验,本文各因子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表明因子具有较好的信度。
4.模型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估计测量方程(测度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方程(测度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它可以得到相对于传统的回归分析更为精确的结果。根据前面的研究模型,列出结构方程模型和测量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η1为感知的有用性;η2为感知的易用性;η3为使用意图;ξ1为用户使用资源;ξ2为技术焦虑;ξ3为健康价值;ξ4为感知身体状况;ξ5为与人接触偏好;ξ6为主观规范;ξ7为感知行为控制;γ、β为通径系数;ξ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
测量方程模型:
式中,χ、y分别为外生变量(ξ)、内生变量(η)的观测变量;Λχ、Λy分别为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矩阵;δχ、εy为其测量误差。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Lisrel8.70软件检验研究模型中的各条路径假设并给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其中,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为2.60,根据Joreskog和Sorbom(1993)的建议,这个值可以接受。RMSEA=0.061略大于MacCallum等(1996)的推荐值(<0.05~0.08)[16],AGFI=0.81,CFI=0.95,NFI=0.92,NNFI=0.95,IFI=0.95。因此,可以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20个假设中,共有9个假设得到了支持。直接影响中老年用户采纳移动健康服务的因子有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主观规范、感知用户资源、感知的易用性通过感知的有用性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感知用户资源、感知身体状况以及技术焦虑通过感知的易用性间接影响老年用户的采纳意向。表2为各路径系数的参数估计值及其标准误。
下面对各结构变量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
1.衰老特质结构
根据衰老特质结构提出的假设中,感知用户资源对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和行为意向均有显著影响(H2a/H2b/H2c),即如果中老年人有使用过类似应用的愉快经历或者有相应可利用的资源和适宜的条件时,他们会认为移动健康服务对自身用处更大、操作更容易,从而使用倾向更明显。
感知身体状况对感知的有用性及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H3a/H3c),但是显著影响了感知的易用性(H3b)。即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不直接影响移动健康服务的使用,但是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移动健康服务的感知易用性,从而间接影响了移动健康服务的采纳行为。
表2 路径系数估计参考值及其标准误
关于技术焦虑,Yang在一篇研究老年人技术焦虑对网络使用意向影响的文章中指出技术焦虑负向影响了用户使用新技术[17];在探究影响老年人采纳远程医疗服务因子的文章中Sanna认为技术焦虑降低了感知的可靠性[18]。在本研究中,技术焦虑对感知的有用性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H4a/H4c),但是结果支持技术焦虑阻碍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H4b)。即老年人对接受一项新技术新服务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会使他们感到该新技术新服务使用起来不够容易,从而间接影响了他们对该技术服务的采纳。
衰老特质结构中新构建的因子——健康价值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支持(H5a/H5b/H5c)。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遍的中老年人对预防保健及健康护理都很重视,该变量得分的标准差较小(0.799/0.758/0.714/0.647)。即不论中老年用户是否采纳移动健康服务,他们都对健康表示了相当的重视。
2.其他理论变量
根据TAM理论提出的相关假设,均得到了显著的支持,即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显著影响行为意向(H9/H7b),并且感知的有用性对其影响(通径系数为0.39)比感知的易用性对其的影响大(通径系数为0.20)。说明老年人在考虑采纳移动健康服务时更为看重的是该服务是否对自己有用。
同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对依赖他人帮助、对家人健康的担忧、获取朋友家人的健康信息以及了解家人身体健康(主观规范)对采纳移动健康服务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H6a),但是显著调节了感知的有用性(H6b)。该结果与另一篇调查新加坡老年女性对通过手机获取健康信息的研究结果一致[2]。进一步说明了主观感受影响了老年人对新服务的采纳使用。
感知的行为控制、与人接触偏好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H8/H1)。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国移动健康服务尚未市场化,与其类似的应用在市面上所见较少,中老年人对移动健康服务这一概念也不能具体化、实物化,所以并不能有效判断外界的条件是否成熟、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来使用这一服务;同时中老年人对身边日新月异的技术服务并不排斥,相信科学并乐于接收新技术,并不因为传统习惯(接受面对面服务)而拒绝远程服务。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众多理论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意在探究影响中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接受行为的因子。建议加大移动健康服务的宣传,增强用户感知有用性;在设计和提供移动健康服务时,需兼顾各个不同教育程度、学习能力的用户群体,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操作难易和使用体验,如将操作界面设计的更为简单友好、帮助程序设计的更为人性化等,提高用户的感知易用性,从而增加用户的选择使用。
另有11个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但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可能的结论: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对健康保健都有较高的重视;中老年用户并不因以往接受服务的经验(面对面接受服务)而排斥新型服务的方式(移动健康服务);中老年用户对新型技术有一定焦虑,该技术焦虑会负向影响他们对移动健康服务感知的易用性,但技术焦虑并不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图,故在实施移动健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多加以说明和帮助,排除中老年用户对新服务的紧张感,以便服务的顺利采纳和传播。
1.许利群.从运营商的视角来看移动健康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11,25(4):49-52.
2.Xue LS,Yen CC.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ging women perception on access to health informatics via a mobile phone-based interv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2,(8):637-648.
3.Wu IL,Li JY,Fu CY.The adoption of mobile healthcare by hospital′s professionals: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1:587-596.
4.Heart T,Kalderon E.Older adults:Are they ready to adopt health-related ICT?Int.J.Med.Inform,2011,IJB-2735:23.
5.Vinson DE,Scott JE,Lamont LM.The role of personal values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44-50.
6.Alina T,Svein OO,Domingo CD.The effect of health benefit information on consumers health value,attitudes and intentions.Appetite,2009,52:568-579.
7.Grunert S,Juhl H.Values,environmental attitudes,and buying of organic food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5,16:39-62.
8.Hansen T.Consumer values,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online grocery shop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8,32:128-137.
9.Davis FD,Bagozzi RP,Warshaw PR.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 App Soc Psychol,1992,22:1111-1132.
10.Hoffman LW.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women′s achievement motives.J Soc Issues,1972,28:129-155.
11.Venkatesh V,Morris MG,Davis G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MISQ,2003,27(3):425-478.
12.Phang WC,Sutanto J,Kankanhalli A,et al.Senior citizens′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Government services.IEEE Trans.Eng.Manage,2006,53(4):555-569.
13.Dabholkar PA.Consumer evaluations of new technology-based selfservices options:An investigation of alternative models of service quality.Int J Res Marketing,1996,13(1):29-51.
14.Mathieson K,Peacock E,Chin WW.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Database Adv Inform Syst,2001,32(3):86-112.
15.Venkatesh V.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integrating control,intrinsic motivation,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 Syst Res,2000,11:342-365.
16.邓朝华.移动服务用户接受行为及满意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7.Yang HJ,Lay YL,Tsao WY,et al.Impact of language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on accessing internetsites.Cyberpsychol Behav,2007,10(2):226-233.
18.Sanna S,Mika I.Telecare services for aging people:Assessment of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inten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2013,29:1307-1317.
(责任编辑:刘 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106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C630031)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250012)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通信作者:邓韩华,E-mail:zh-de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