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分析

2015-03-09李延文

丝绸之路 2015年20期
关键词:法人增加值文化产业

李延文

(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56)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两句话评价:势头很好,差距很大。近十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超过G D P增速,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从总量和占G D P的比重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于比较落后的位次。这与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与1亿河南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文化产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全省文化产业继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大大高于G D P的增速,而且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

201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0亿,较上年增长17.5%,比10.1%的G D P增速高出7.4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占全省G D P的2.26%。①

据南阳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13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815亿元,较上年增长21.6%,比9.0%的G D P增速高出12.6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速高出3.45个百分点,占全省G D P的2.53%。

(二)文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2012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45万家,共吸纳从业人员75.2万人。②

(三)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初步显示出文化产业的高效益特性

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90万元,比全部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总值高4.20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3.60万元。③

表1 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及人均增加值

(四)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全省文化产业体系跨越第二、第三产业,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20个行业。截止2012年底,其中实现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五大类是从事文化用纸、办公用品、乐器、玩具、视听设备等文化用品的生产类,从事珠宝、雕塑、抽纱刺绣、地毯、挂毯、花画、艺术陶瓷等的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类,从事印刷、版权、会展、文化贸易和公司礼仪服务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从事景区旅游、摄影扩印、网吧、游乐园、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和从事广告、数字动漫游戏、房屋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这5大类的总增加值达到522.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7%。(见表2)

表2 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前五类情况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河南省文化产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河南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总体发展状况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初级阶段,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卫绍生先生认为,“河南省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弱、散’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仍然是困扰河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题。”④我们基本赞同这个评价,但认为三个字的顺序应该调整为“小、散、弱”更为恰当。由于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仍处于自发状态,规模小,布局分散,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核心竞争力弱。

表3 2008年部分省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及增加值

(一)“小”

一是法人单位数少。2013年,河南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数为3.5万个,占全国91.8万个的3.8%。只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的1/3强。二是法人单位的资产量小。有说服力的是,《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联合评选“文化企业30强”已进行了7次,河南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只有河南省的中原出版传媒投资集团成为第七届“文化企业30强”的15家提名企业之一。为了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了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2008年的数据。该年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为1.62万个,浙江为4.43万个,北京为3.77万个。河南法人单位的总资产数仅为618.7亿元,只占浙江、北京等地法人单位总资产的22.7%、17.3%。平均法人单位资产数大约只相当于广东、北京的1/3,上海、江苏、浙江的1/2左右。⑤典型的例子是南阳市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其中南阳玉雕业的从业人数及产品数量乃至产值大致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2014年南阳该产业单位数占全省的21%,从业人员占全省的9.5%,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8.1%。三是法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收入数量小。当年北京为2634.6亿元,占全国的9.8%;广东6469亿元,占全国的24.1%;江苏、上海、浙江分别为2523亿元、2429.1亿元、2294.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9.4%、9.1%、8.6%,而河南是759.3亿元,占2.8%。四是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小。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平均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为1.39%,大大低于全国水平的2.2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五是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少。2013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1911.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2294元的83%,居第19位;农村居民该项支出为408.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485.6元的84%,居第18位。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现金消费额与发达地区比,不到北京的1/3,相当于江苏、浙江的2/5左右。⑥

(二)“散”

文化产业及相关法人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效应。南阳市玉雕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镇平县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镇平县石佛寺镇是全国最大的玉雕产品加工销售集散地,玉雕加工遍布全县11个乡镇(办),100多个行政村,专业村50个,玉雕专业户2万户,各类经营门店摊位2万多个,玉雕产业年生产产值100亿元以上,年销售额150亿元以上,年均创增加值超过30亿元。而据南阳市统计局统计,2014年,南阳的雕塑工艺品制造业单位数占全省的56.7%,从业人员占全省的30.4%,主营业务收入只占全省的35.6%。这就反映出镇平县的玉雕业基本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分散经营为主,现金交易为主,从单位数到从业人员数以及创造的增加值的大部分没有进入统计范畴。据卫绍生主编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2012年全省的工艺美术品生产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是14.47万人,而当年仅镇平县玉雕行业的国内外从业人员实际上就达到20万人左右。个体分散经营的统计难度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在工艺美术品生产行业属于普遍现象,如禹州的钧瓷、兰考乐器及其他工艺品制作,大都存在个体分散的状况,既不利于管理、统计,又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大大影响了产业竞争力。

(三)“弱”

由于河南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规模小而且分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效益差,竞争力弱。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 D P中的比重高低,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表3中所列的2008年几个省市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已超过5%,河南只有1.39%,差距相当大。到了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市有5个:北京12.6%,上海9.31%,云南5.9%,广东5.6%,湖南5.1%,河南2.26%。北京继续领跑,上海快速追赶,云南、湖南奋起直追,河南已经低于全国水平,与前几位拉开了距离。到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351亿元,占G D P的比重达到3.63,河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15亿元,占G D P的比重仅为2.53%,与全国水平的差距继续拉大。

表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 D P比重

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 D P中的比重与先进省市和全国水平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明显落后。那么,落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综合分析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社会共识以外,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是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和根本原因,这也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瓶颈所在。

三、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一)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造成的观念性障碍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教育和实践,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经济就是G D P,G D P决定一切”成为一种流行观念被大多数领导干部接受并且崇尚着。相对于经济、G D P而言,文化包括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则被边缘化了,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文化产业虚而不实,无足轻重;发展文化产业不如抓经济来得实在和实惠;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抓经济顺手,对文化产业不懂行,抓起来不顺手,对其成效的预期感到渺茫等等。领导干部头脑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这些片面认识,导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不够理想。

(二)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保障性障碍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则是国家高度重视密集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的一年,一共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16部相关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也是刚刚起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各项权益的保护,都处在探索之中,很不完善。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引进使用待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细化不够、可操作性欠缺、落实不力等问题。例如文化创意的法律保护问题就非常典型和突出。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在目前的法律规范中,这种无形的创意,大量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比如影视节目策划、广告创意、工艺美术设计、舞蹈方案设计、小说剧本等故事情节的构思、魔术创意、网络游戏玩法等,这些创意对于创意者本人和经营者来说往往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是核心财产。但在目前的现行法律条文中,创意主要在交易中受合同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即无法约束合同以外的侵权行为。如女子十二乐坊创意纠纷案、《面罩》节目创意侵权案、“美在花城”创意侵权案、故宫博物院院徽设计创意纠纷案等案件,法院均以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为由判侵权不成立。另外如我国普遍存在的“山寨现象”,也是创意法律保护不足所导致的恶性现实。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就会严重损害创意者的合法权益,挫伤创意者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的制约造成的人才空缺性障碍

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密集型体力劳动不同,它是以高智商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这就决定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关键。目前河南省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事文化产业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或仅能满足粗放式经营的低端人才,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高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十分稀少,能够整合产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能够从事文化创意设计的高端人才更是相当短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上的短板,是造成河南省文化产业开发力量薄弱、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造成文化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管理机制僵化。具体表现为:文化人才队伍不尽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队结构,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小;人才资源紧缺且流失严重;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没有形成体系;人事管理体制落后,政府对文化人才的人事管理仍然实行编制控制,编制内的人员待遇控制过死,对编制外的在职人员财政不提供相关经费,导致人才的待遇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文化人才职称评聘存在体制壁垒;调进或招录的关卡过多,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四)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的创新性障碍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以色列人作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他们的一大智慧就是善于利用有限资源完成无限创新。2012年河南文化产业十大类增加值的占比情况表明,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排在前四名的是文化用品的生产类180.9亿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类116.6亿元,文化用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91.0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73.6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7.0%、17.4%、13.6%、11.0%,这四类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0%。实现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只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排在第五位,占总增加值的9.1%。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门类的增加值占到总增加值的32.3%,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占比接近1/3。真正具有创意创新特征的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的占比大都在10%以下。⑦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最能体现创意创新能力和水平,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靠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音乐、新闻出版等创意产业,2013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含图书期刊出版业)创造总产值11265.9亿美元,占美国G D P的6.71%;版权产业的总增加值达到19220亿美元,占美国G D P的11.44%。相比之下,河南省文化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 D P的2.53%,而其中的1/3还不属于创意产业,这种内部结构状况,清楚表明了我们在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背后的因素是各级政府对创新的重视不够,因而缺乏培养、激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创新意识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五)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的资金供应性障碍

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仍然是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文化企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使得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较窄。投资风险高是文化企业资金供应障碍的主要原因。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热点转换频繁。由于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企业需要通过大量广告和推介,才能使人们接受并喜爱新的文化产品。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特征,如果文化企业不能持续营销并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就将被市场淘汰。因此文化产品的开发时间长且开发成本高,产品的成熟期短且衰退快。这些特征使文化企业比一般传统企业更容易遭受失败。河南省的大部分文化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小微企业,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风险大效益低,企业、个人投资热情不高。除此之外,文化产权归属问题难以界定,转让困难,商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少,难以办理抵押贷款。而金融机构贷款的要求是风险可控,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大门实质上仍未完全开放,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欠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六)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体制性障碍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各自承担的职责和自身的属性分别实行不同的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由于文化体制的改革转换尚未完全到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离、分工还缺乏认识,没有弄清楚二者的界限,对文化产业化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观念十分淡薄;第二方面,又将二者割裂开来,似乎文化事业不能够采用产业手段和方式,而文化产业则应完全推向市场,不需要政府和文化事业的支持,把文化产业仅仅归于第三产业,没有科学地树立文化产业是精神生产的现代形态的时代观念;第三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忽视其经济效益,导致部分人认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使得文化产业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缺乏科学管理、内部结构僵化、市场意识淡薄,失去发展活力;第四方面,政府掌握着大部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完全分离,既要管文化事业,又不愿放手发展文化产业,管办未能明确分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七)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僵化性障碍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文化资源大省,号称“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中原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诸子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陶瓷文化、冶铸文化等等。对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资源,我们在开发利用转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美国的历史文化与我们比有天壤之别,但是今天的美国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的制高点,好莱坞把我们的文化素材拍成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赚取高额票房,而类似的文化素材在我国、在河南省如汗牛充栋,但是我们开发利用得极为有限,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雄厚支撑,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包袱。《大宅门》、《闯关东》、《乔家大院》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的热播,是依托丰厚的北京、东北、山西文化,河南省也拍出了反映钧瓷文化的《大河儿女》,收视率却不如人意。休闲旅游演艺方面,《大宋东京梦华》可圈可点,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也步入河南省十大重点文化企业行列,但是与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浙江杭州宋城演艺是中国演艺第一股,成功打造的“宋城”和“千古情”品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14年,宋城演艺总计演出1.1余场,观众达3000余万人次。其中《宋城千古情》就演出1300余场,推出十余年来已累计演出1.7余场,接待观众5000余万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剧场演出。目前宋城演艺拥有杭州、三亚、丽江、九寨等10大旅游区、30大主题公园和50大演艺秀,以及中国演艺谷等数十个文化项目,宋城演艺已成为中国演艺市场年演出场次第一、观众人数第一、利润第一的演艺公司,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再如南阳的汉画,无论是馆藏数量还是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堪称全国第一,但是南阳汉画馆经常是门可罗雀。原因就在于观众看不懂。怎么运用现代手段和新的科学技术来解读和转换,使观众看得懂而且流连忘返,在这个传承创新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再比如,南阳有着以“五圣”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全国少有,但宣传利用方面呈现出因名人多而无从选择的尴尬局面,除了宛西制药打出“仲景”品牌外,其他的名人基本没得到有效宣传利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体制的僵化,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僵化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僵化,面对丰厚的文化资源,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转化;二是体制上的僵化,不敢放开手脚让文化企业去试去闯,不知道怎样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注释]

①②③⑦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第44页、第45页、第46页。

④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7页。

⑤⑥国家统计局、中宣部:《2014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第48页。

猜你喜欢

法人增加值文化产业
法人征订(新)
法人形象广告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打造世界领先内生动力——中国石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与思考
非营利法人破产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