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胃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与特异性研究

2015-03-08封静,汪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胃镜病理



电子胃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与特异性研究

封静, 汪波

(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 消化内科, 江苏 泰兴, 225400)

关键词:胃镜; 上皮化生; 病理

肠上皮化生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化生型疾病,主要发生在胃黏膜,尤其是幽门腺区的胃黏膜上,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原有的成熟腺型细胞被成熟的肠型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与小肠和大肠组织类似的细胞,肠化上皮细胞包括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1]。化生后的肠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以中性黏蛋白为主。根据黏液组化染色可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上皮化生和结肠型上皮化生。小肠型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病变,肠上皮分化程度较高,病变程度较轻,多见于慢性胃炎。结肠型肠上皮化生的分化程度较低,病变程度较重,在胃癌等恶性病变中检出率较高[2]。临床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主要依靠电子胃镜,确诊主要依靠胃镜下病理组织活检。本研究旨在探讨病理诊断与电子胃镜诊断肠上皮化生准确率对照,并对其诊断的特异性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消化科为单位,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因上消化道不适就诊并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共3 756例,排除胃部手术史、肝性疾病、肾性疾病等因素影响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共计354例,其中男168例,女186例;患者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5.3±2.0)岁。

1.2 诊断方法

1.2.1初步病理诊断:患者因上消化道不适就诊,长期有腹痛、反酸、嗳气、胃灼热等症状,或自身患有基础性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等且病史较长,近期胃部不适症状加重或改变,疑似有胃癌发展倾向,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1.2.2电子胃镜检查:本院电子内镜为奥林巴斯 CV260 型胃镜,对患者的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部分以及十二指肠黏膜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有无肠上皮化生并描述内镜下表现。根据内镜下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征分型。肠上皮化生分型标准[3]:①淡黄色结节型:2~3 mm的淡黄色结节,单发或多发,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底部,表面细颗粒状或绒毛状。②瓷白色结节型:瓷白色半透明状结节,表面光滑,个体较小,多孤立单发,镜下反光较强。③鱼鳞型:胃小区条状扩大,呈羽毛状或鱼鳞状排列,条片状分布或弥漫性分布。④弥漫型: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突出黏膜表面,呈灰白色,弥漫多发于胃黏膜,单发少见。

1.2.3病理组织活检:经电子胃镜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取1处以上不同病变部位,用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进行病理分型。根据肠上皮化生的分化程度将病变组织划分为轻、中、重3个程度,若不同部位切片严重程度不同,以最严重者为标准划分。根据肠上皮化生的形态及黏液分泌的种类,将期分为3个型,完全型(I型)、不完全小肠型(II型)和不完全结肠型(III型)。完全型(I型)中的小肠型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刷状缘构成,分泌氮乙酰化涎酸黏液,I型中的结肠型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分泌氧乙酰化涎酸黏液和硫酸黏液;不完全小肠型(II型)由杯状细胞和柱状黏液细胞组成,主要分泌氮乙酰化涎酸黏液;不完全结肠型(III型)也由杯状细胞和柱状黏液细胞组成,分泌氮乙酰化涎酸黏液、氧乙酰化涎酸黏液和硫酸黏液[4]。

2结果

2.1 初步病理诊断、电子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对照

本院2014—2015年经病理初步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共354例,其中经电子胃镜观察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共240例,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肠上皮化生者共216例,电子胃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0%。电子胃镜下观察,将患者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淡黄色结节型25例,瓷白色结节型51例,鱼鳞型46例,弥漫型118例,共计240例。病理组织活检将肠上皮化生按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轻度化生132例,中度化生58例,重度化生26例,共计216例。见表1。电子胃镜未予诊断而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肠上皮化生的共82例,按化生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轻度64例,中度12例,重度6例,电子胃镜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0.5%。

表1 电子胃镜下形态及病理活检肠上皮化生

2.2 电子胃镜准确率与肠上皮化生轻重程度的关系

由于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不同,在电子胃镜下的形态各异,辨识度不一,电子胃镜对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准确率不尽相同,统计分析得出,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轻度肠上皮化生者共196例,电子胃镜诊断出132例,准确率为67.3%;中度肠上皮化生者共70例,电子胃镜诊断出58例,准确率为82.9%;重度肠上皮化生者共32例,电子胃镜诊断出26例,准确率为81.3%;通过比较得出,电子胃镜诊断中度、重度肠上皮化生的准确率高于轻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和重度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

2.3 肠上皮化生分型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经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的患者共298例(其中电子胃镜诊断216例,未诊断82例)。将这些病例根据肠上皮化生的形态及黏液分泌的种类不同,分为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型(Ⅰ型),不完全小肠型(Ⅱ型)和不完全结肠型(Ⅲ型)三种类型。其中完全型(Ⅰ型)106例,不完全小肠型(Ⅱ型)91例,不完全结肠型(Ⅲ型)101例。根据慢性胃炎种类划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146例,其中Ⅰ型85例,Ⅱ型48例,Ⅲ型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52例,其中Ⅰ型21例,Ⅱ型43例,Ⅲ型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中为I型肠上皮化生的明显多于Ⅱ、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为Ⅲ型肠上皮化生的明显多于Ⅰ、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最常见的化生性疾病,病因为成熟胃黏膜细胞被小肠、结肠样细胞代替,从而不能行使胃黏膜细胞的正常分泌功能和屏障作用,引起一系列上腹部不适的临床表现[5]。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病理为慢性病变过程,患者一般有长期慢性胃部疾病史,均以上腹部不适就诊,临床症状主要有反酸、嗳气、消化不良、腹痛、胃部烧灼感等。有研究[6]显示患肠上皮化生的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大,男性因抽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患病概率较女性略高。患病年龄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一般年龄在40岁以上,以40~60岁居多,但有统计数据[7]显示近年来患病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人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规律、暴饮暴食、慢性胃炎患病年龄年轻化有关。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较薄,因长期受炎症等的侵害,易发生充血出血等现象,胃黏膜在反复充血、出血、愈合的过程中,黏膜细胞容易发生病变,出现化生现象。当化生程度严重时,还可能形成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最终发展为胃癌[8]。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慢性胃炎发展到胃癌过程的关键环节,早期及时的发现并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对治疗慢性胃部疾病,防止病情恶化和降低胃癌发生率至关重要。

目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主要依靠电子胃镜诊断和病理学组织活检,电子胃镜诊断能够直接观察患者胃部的情况,对各处胃黏膜进行全面的排查,容易发现明显的黏膜病变,也可直接通过胃镜切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是目前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常规检验手段,电子胃镜的缺点是诊断的准确率有待提高,不能发现胃黏膜的微小病变,且通过对病变组织的肉眼观察难以对化生的严重程度和病理分型进行分类和评估[9]。病理学组织检查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主要确诊依据,也是分类分型和评判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病理组织活检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确切地找到化生细胞的类型,准确评判病情严重程度,但可能因操作者取材的位置不在病变部位而造成误诊[10];另外,由于组织活检是侵入性检查,对患者身体有一定伤害。电子胃镜和病理组织活检的诊断结果大体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一般结合两种手段综合诊断疾病。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依靠病理描述初步诊断为肠上皮化生的患者,经电子胃镜可排除一些误诊患者,再经病理学组织活检可排除胃镜误诊断的患者,最终确诊疾病。总体来说,病理组织活检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均高于电子胃镜,而电子胃镜准确率高于一般的初步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用于确定性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准确率更高。电子胃镜下观察肠上皮化生形态,以弥漫型居多,其次为瓷白结节型。本研究收集的240例电子胃镜诊断为肠上皮化生的患者中,以轻度化生居多。大部分肠上皮化生可通过电子胃镜诊断,但仍有少部分电子胃镜未予诊断的病例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肠上皮化生,说明病理组织活检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于电子胃镜诊断。电子胃镜准确率与肠上皮化生的轻重程度有关,胃镜诊断轻度化生的准确率低于中度和重度化生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度与重度化生的诊断之间差异不大,说明中、重度化生较容易被电子胃镜诊断出来,轻度化生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差。另外,肠上皮化生的分型也与慢性胃炎的类型有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为I型化生的数量明显多于Ⅱ、Ⅲ型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为完全化生型(Ⅰ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Ⅲ型化生的数量明显多于Ⅰ、Ⅱ型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为不完全结肠化生型(Ⅲ型)。

本研究结果发现,病理学组织活检的准确性的特异性要高于电子胃镜,但无论是哪一种诊断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分析原因可能与检验医师的操作有关,电子内镜只能观察到为内部黏膜内表面的形态变化,可能因操作者观察不全面、不到位,导致有较小的病灶漏诊;病理学组织活检的准确率与活检组织选取息息相关,一般取病变组织严重区域、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交界处进行活检。若操作者没能取到典型的病变部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主要的病变部位,对疾病的分型和严重程度评估乃至治疗方案都有很大影响。为避免出现误诊现象,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应提倡使用电子胃镜时尽量全方位细致观察,实行病理学组织活检时应取一处以上的病变部位送检,取典型化生部位或正常与病变组织交界处送检。

综上所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以弥漫型为主,病理学组织活检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于电子胃镜,电子胃镜诊断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较诊断轻度肠上皮化生准确性高,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完全化生型(Ⅰ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为不完全结肠化生型(Ⅲ型)。

参考文献

[1]冯庆红, 阙颖. 电子胃镜诊治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2014, 10(1): 91.

[2]黄贵兴. 电子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9): 1422.

[3]常仁杰, 郭强. 10年间胃镜诊断慢性胃炎差异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 30(11): 639.

[4]许新芳, 陈国昌, 吴凌东, 等.纵轴超声胃镜与超声微探头在胃黏膜下病变诊断中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2): 114.

[5]姜中华, 孙喜春, 郝明达, 等.低张充气造影CT扫描与胃镜对胃癌筛查的对照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22): 190.

[6]饶龙华, 李松岗, 李茂岚, 等.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3): 561.

[7]牛海静, 陈鑫, 王邦茂, 等.胃黏膜肠化生中CDX2及SOX2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J].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5): 426.

[8]阮洪军, 邵钦树, 赵仲生, 等.胃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4): 279.

[9]张迪, 柯丽, 时永全, 等.重视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与监测[J].中华消化杂志, 2015, 35(3): 155.

[10]李疆, 王国斌, 孙仁虎, 等.白介素-1β诱导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异位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7): 524.

通信作者:汪波

收稿日期:2015-06-21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144-03

DOI:10.7619/jcmp.201524058

猜你喜欢

胃镜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51例猝死尸检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
病理医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
急诊胃镜诊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46例临床分析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