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5-03-08刘建华
刘建华
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刘建华
目的探讨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及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F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电刺激及针灸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电刺激;针灸;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病率大约为50%。吞咽障碍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以及脱水等, 从而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本院在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电刺激及针灸治疗,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2001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同时给予头颅CT/MRI检查证实;病程≤6个月, 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为3~5级;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能配合康复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部患者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55.3±10.6)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及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2.1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基础训练主要包括:咽部冷刺激、空吞咽、声门闭锁训练、舌肌训练以及门德尔松法训练。训练时间为20 min/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摄食训练包括:如果患者能够坐起, 则取坐位, 颈部微微向前屈, 如果患者不能坐起则应取30°半卧位, 治疗人员站在患者健侧,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 首先尝试吞咽3~4 ml的流食, 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 之后慢慢对事物的性状进行改变[2]。在摄食时可以采用交互吞咽、口吞咽、点头样吞咽以及侧方吞咽等辅助吞咽方式。
1.2.2 电刺激治疗 选择美国VitalStim公司生产的吞咽障碍理疗仪, 对于口腔期吞咽困难的患者, 应在患者两侧面颊放置大电极板;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 则应该在患者双侧下颌下三角处和颈后第七颈椎处放置电极, 刺激电极为点状电极[3]。在进行电刺激的同时要让患者同时进行吞咽动作, 刺激的时间为2~3 s, 间隔5~6 s, 刺激的时间为30 min/次, 电流的强度应以患者耐受程度并可见吞咽动作最佳。电刺激治疗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1.2.3 针灸治疗 选择患者廉泉穴、金津穴、风池穴、人迎穴、扶突穴、天突穴、玉液穴以及水沟穴等,1次/d,15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进行VFSS, 同时对疗效进行评定。治愈:VFSS评分为10分;显效:VF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提高6~8分;有效:VF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提高3~5分;无效:VF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提高1~2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分别为(3.3±0.5)分和(3.2±0.4)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分别为(8.9±1.4)分和(6.1±0.8)分。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F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因为脑性脑卒中后吞咽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核下性损伤产生真性球麻痹或者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假性球麻痹导致的,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而且危害性也很大, 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产生直接影响, 让患者的死亡率增加[4]。
对颈咽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可以对脑部通向咽部的经络进行直接刺激, 具有很好的利咽通窍和通经活络的作用, 另外针灸可以对脑局部的血流量进行改变, 让大脑皮质兴奋,进而让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5]。从神经系统的通路分析针灸具有调节或者兴奋咽部神经功能的效果, 让吞咽反射弧的重建和修复加速。电刺激利用电流输出让肌群出现局部收缩,让吞咽肌群的运动增加, 从相关的神经反应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吞咽肌群的运动和麻痹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让吞咽肌肉的耐力、协调性和力量加强, 废用性肌萎缩得到有效缓解, 让咽喉部血流得到有效改善, 最终让吞咽反射弧实现重建和恢复[6]。而康复训练则可以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异常的反射得到加强, 让神经网络充足, 扩大皮质感觉区,让和吞咽相关的肌肉运动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 从而提高患者吞咽功能[7]。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及针灸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在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电刺激及针灸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常玲, 贺彭兰, 周振中, 等.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14(8):737-740.
[2]齐明.针灸治疗128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张莉, 封海霞, 鞠昌萍, 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3(2):182-184.
[4]罗君, 魏汉菊, 张宇虹, 等.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2013(3):184-185.
[5]苏润萍, 商德俊, 陈媛, 等.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234-236.
[6]李小健.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3例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高西平.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189-1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88
2015-01-19]
513000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