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助推中国乡村建设
2015-03-08
文、图|本刊记者 张 洪
社区支持农业:助推中国乡村建设
文、图|本刊记者张洪
前不久,生态文明首度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围绕“十三五”规划“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本届大会积极探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
早在1909年,美国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博士来到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做田野调查,随后出版了《四千年的农夫》一书,高度肯定东亚多样化农业经济更具生态可持续性。此书介绍的东亚经验,成了世界生态农业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100年后,在“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的同时,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生态农业实践先锋、学者与国内众多的开拓者来到北京,在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暨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CSA)大会上一起探讨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乡村建设和参与式保障、CSA生产经营等议题,寻求城乡关系重建、市民与耕者的平等之道。
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
2015年11月19日,北京顺义细雨霏霏,在用辣椒和大蒜等农作物装饰的演讲台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以一个北京老市民的名义,宣布大会开幕。
食品安全、“三农”可持续发展、返乡青年的从农之路、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与经济发展等成为与会者重点讨论的热点话题。
此次大会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主办。作为全球最大的CSA联盟,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05万个消费者以及3万多个生产主体。该联盟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CSA大会,之前已先后在法国、日本、葡萄牙、美国等国家举办了五届,2015年第六届落地中国。
前不久,生态文明首度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围绕“十三五”规划“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本届大会积极探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乡村建设。
CSA英文全称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雅译”为社会生态农业,是在生产端提倡生态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流通环节缩短人与食物、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构建互信、友好的良性城乡关系,提倡“食在当季、食在当地”。其形式主要包括会员制宅配的农场、农夫市集、消费者合作社、观光农业等。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表示,在中国,妇孺皆知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三部曲。而100年前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富兰克林也发现了东亚传统的农耕智慧,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
“当代这种传统再一次发扬光大,形成了我们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形成了我们对新农人的号召。”
韩景阳说,通过CSA的模式,减少中间商环节、消费者信任生产者,愿意支付更合理的费用。让农人们能安心生产健康的食品。并且能过上更高水平的生活,让劳动者能有所得,还要有所养,这是一种更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中国2015年刚刚实现粮食生产11年增长,韩景阳呼吁,更多的新农人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让更多的人留下来务农,第一要务就是要保证他们能以此为生。为此,中国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积极保障农民利益。”她说。
对于CSA的发展,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主席安德鲁·卡洛里认为,“农业要生产食品同样要培育人民,我们要连接社区、连接环境、连接生态。”他表示,“‘社区支持农业’是我们改善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的明智选择。它将农业、气候、环境、健康等方面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闭环。”
北京的“社区支持农业”
谈及中国的“三农”问题,温铁军认为,“在中国我们首先讲的是农民问题,然后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才是农业的安全问题。”
“CSA模式,不管对于环境、还是对于市民与农民都有许多益处。”韩景阳表示,“它在北京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既可以让生产者在城市周边生产、生活,分流市中心人口,也可以为市民提供粮食,保障城市食品安全。周末,市民还可以去京郊旅游度假。”
2007年起,生态文明开始进入中国的国家战略。北京市一直在探索更生态、更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已取得成效。
据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兼主任郭光磊介绍,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人均GDP超过16000美金的首都城市,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近年来,北京CSA农场、有机农夫市集纷纷兴盛起来,有一定规模的市民农园约有250个,耕种面积达860公顷。而近几年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如农家院、采摘园区、池塘垂钓等年产值超过40亿元,拥有10万从业者,1.2万亩农户和100个旅游专业村。全市有1300多个休闲农业园区,成为年接待超过4000万人次的农业支柱产业。截止目前为止,已有数百万市民参加到农园节的丰富活动中。
郭光磊表示,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十三五”时期一个重要方向。
“单纯靠增加投入、增加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走不通了。要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都市型农业新兴业态,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大城市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留和扩大绿色的农业空间,将农业与都市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建设有农民的城市、有市民的农村。”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近年来,中国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粮食年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平稳发展提供了支撑,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社会生态农业的做法和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将对中国的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暨第七届中国社会农业(CSA)大会现场
新“小农经济”跻身创业热点
与会代表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改革过程中,农业转型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就是“创新”。
“创新”与“创业”不仅带领有志青年走向社会,更引领一批先锋者从城市回归乡村。一大批农业创客扎根乡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他们与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生态方式生产,给市民提供健康的食品,自己也从中获得生活保障。本次大会从多个角度讨论如何将这种农业创业模式落地,内容从农场建设,到生态种植与养殖,再到个人的创业故事。一大批农村创业成功者在这一平台上总结其成功模式,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思路与经验,也为有着田园梦想的人展现了一条成为新农人的可行性道路。
安龙村农户王成讲到,他配送到一户人家等待的时候睡着了,消费者一直等他睡醒后才取菜,而这些消费者有些也报名参与了大会服务。会议期间,有个做速记的女孩突然扭头对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大会发起人石嫣说:“你们做的事情真有意义,我已经给你们服务3年了。”
会议落幕时,石嫣特别为自己的“草台班子”团队自豪,“会议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团结完成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观望和抱怨。”她透露,中国各地的CSA农场自发成立中国CSA联盟,未来将注册以会员为主体的公益机构,服务于各地区CSA网络。
呼应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互联网+”的倡议,本次大会上,京东、一亩田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就乡村互联网产业布局、农业大数据等最新的信息化进行了剖析与讨论,新兴的社区支持农业APP如“好农场”等也顺势上线。互联网的引入,打破了农村与城镇的物理距离,使得“小规模”农业开始向“精品”农业、“定制化”农业转化,农业的附加值得以提升,生产者与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接触。
链接:
CSA
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创新与创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将作用于中国的乡村建设。通过将人与资源吸引回农村,更加有力地保障乡村的活力。中国于2003年发起“生态农业·环保农村”试验,2009年起每年召开社会化生态农业(CSA)大会,2015年已是第七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作为全球最大的CSA联盟,是保护生态小农和消费者利益的国际组织,根据他们每年发布相关资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05万个消费者以及3万多个生产主体。中国大陆地区社区支持农业发展自2008年以来,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目前约有500家CSA项目,参与CSA的消费者家庭约有几十万户,这一发展速度还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