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寺庙在现代城市中的重新定义
2015-03-07王潇靖
王潇靖 刘 虹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 710049)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成为历史的标签,而其本身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弱化。在古代,寺庙与城市生活有着密切而丰富的关系。因此,探讨寺庙与现代城市的关系定位,亦是在探索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不仅对于寺庙及宗教本身有重要意义,对现代城市摆脱千城一面的现状,也有积极的意义。
1 寺庙的概述
1.1 传统寺庙的类型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的祭拜场所,不仅包括不同类型的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等,同时也包括祭拜祖先的宗祠;为历史先贤塑像修筑的庙宇;以及祭拜天神、土地神,祈求粮食丰收、社会安康的坛庙等。可以说,寺庙是中国文化中广义上的“泛神崇拜”的精神场所。
1.2 传统寺庙与古代城市的关系
古代寺庙除了本身的宗教性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性质。具体体现在其教化功能、社会公共活动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几个方面。
1)教化功能。古代寺庙所代表的宗教文化、道德礼制是约束世人行为的有效准绳,寺庙也因此成为具有教化意义的重要精神场所。此外,随着科举的发展,文庙、文昌庙等场所在教育学习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许多文昌庙则与地方的书院合二为一,如山西忻州的秀容书院,广东惠州市惠阳区的崇雅书院等。2)公共活动功能。寺庙作为古代少数允许各社会阶层自由出入的场所,成为了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容纳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社会活动如交流、休闲、聚会等。寺庙园林作为古代建筑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饶奇果”“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1]”,成为许多市民赏景的重要去处。3)社会文化功能。古代寺庙的庙会是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汇集了大量曲艺演出、民间杂技等,并反过来促进了戏曲百技的发展[2]。其次,寺庙多设有藏经阁,成为古代社会重要的藏书之所及古代字画收藏的重要场所。对于古代文人阶层,寺庙是他们即兴创作的灵感源泉和修身养性的常去之所,而寺庙中渊博的僧人则成为他们探讨学问的对象。4)社会服务功能。寺庙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如社会救济、为书生提供寄宿等。同时,许多佛寺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经验及药材资源,许多僧人精通医学,僧医成为社会居民尤其是妇女就诊的对象[3]。
1.3 小结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寺庙是重要的社会文化集中地,也是为数不多的社会公共活动及公共服务场所。由此可见,古代寺庙实际融合了多数当时先进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产生与发展,则是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
2 现代城市中寺庙的生存问题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传统寺庙在城市中的发展也遇到诸多现实问题。
2.1 功能逐渐弱化
现代城市生活日新月异,寺庙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其宗教功能上,都在被逐渐弱化。在大多数现代城市居民心中,寺庙全部成为宗教的代名词,与日常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除却祭拜和旅游,很少有人在空闲时间踏足寺庙。
2.2 文保级别较低的寺庙生存困难
不同于著名的寺庙,一些达不到文保级别要求或文保级别较低的寺庙由于经营困难以至在城市生活中逐渐退出生活舞台,人烟稀少,遭到破坏或面临拆除。
2.3 过度商业化隔离了寺庙与城市的关系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宗教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发旅游,一些寺庙开光仪式也逐渐商业化,寺庙作为传统文化的场所,如今面临着与现代商业经济的矛盾[4],但过度的商业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人们对寺庙所代表的宗教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隔离寺庙与城市的关系。
2.4 在建筑上缺乏变革与发展
现代亦有新建的寺庙,但其形制多以仿古为主。仿古的造型虽然增加了寺庙建筑的“历史感”,但缺失了古代传统建筑的精致工艺,同时也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审美疲劳,甚至僵化寺庙的发展与革新。
2.5 小结
现代城市中寺庙大多作为旅游景点存在,与城市的关系变得单一而薄弱。而寺庙疏离现代城市生活,新建寺庙缺乏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寺庙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断层。
因此,探讨现代寺庙与城市的关系定位,亦是从一个侧面探索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传承。
3 现代生活中寺庙与城市关系定位的思考
寺庙不仅是宗教文化的精神场所,亦是中国传统思想、建筑以及艺术文化的集合体。可以说,寺庙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座桥梁。因此,探索如何使传统寺庙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于发展城市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虽然不再具备古代作为社会文化及公共活动中心的社会基础,但其依然具有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些社会文化价值便是重新定位其在城市生活中作用的出发点。
3.1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功能
传统寺庙无论其建造年代是否久远,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因为寺庙的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寺庙建筑的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寺庙中依旧存在的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礼制、环境韵味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少的。所以挖掘现代城市中寺庙的文化价值,服务于城市居民,对于寺庙与城市的长远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对于较大的寺庙,可结合其周边环境充分发展其文化功能,使之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特色场所,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体验与学习的机会。
例如以寺庙为中心,在其周边建设附属的以传统文化或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文化交流中心,以及集散人流的街道或广场,同时亦作为寺庙庙会的活动场所,从而发挥寺庙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并使其融入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笔者以对西安大兴善寺的规划设想为例(见图1),对寺庙在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定位进行了探讨。
图1 大兴善寺现状及规划设想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小寨,是中国密宗佛教祖庭。寺庙周边均是居民区及商业区,北部是西安音乐学院,南侧是一些酒店及小型饭店。寺庙在喧闹的城市环境中独处幽静,寺内建筑庄严别致,北部院落古柏参天,极富意境,与繁华的小寨商业街形成强烈的对比。南侧道路行人较少,但存在一些以香火为主的商业活动。
从大兴善寺的佛教文化出发,使其保持原有的意境,同时又更好地融入周边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规划探索的目的。
大兴善寺西侧、西南侧以居民小区为主,因此将寺庙西南侧规划为开放的小型景观公园,既作为周边居民活动休闲的场所,也可与僧人生活区的景观相联系,亦是喧嚣的市民生活与寺内清净氛围的缓冲,使市民既可以感受寺庙的意境,又不致因频繁的活动打扰寺内的环境。
寺庙东侧则规划为文化交流学习区域。北侧紧邻西安音乐学院,设置佛教音乐研究区,一面为僧人提供诵经场所,同时也设立一些建筑空间供僧人、外来学者(包括音乐学院的师生)学习交流、研究佛教音乐。中部则作为寺庙的文化交流场所,主要包括供寺庙僧人学习、讲授佛教文化的空间,为外来学者及游客提供的观摩场所,以及一些供寺庙内部活动及庙会活动使用的展览空间。
东南侧原为兴善医院,而古代寺庙亦具有医疗功能,因此保留医院。其北侧设立寺庙的接待服务区,既为游人、外来学者等提供接待服务,同时也可设立一些房间,为兴善医院提供需要的帮助,发扬佛教普济众生的教化。
综上所述,原大兴善寺区域形成了以寺庙为主体,以宗教文化学习交流场所及开放景观区域为附属的一个整体,同时也扩展了寺庙的文化功能,使大兴善寺成为以佛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活动场所。既使寺庙与周边建筑产生文化功能上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寺庙被高楼隔离的现状。
对于一些小型寺庙,则可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对待,添加小而实用的功能场所。如在靠近居民区的寺庙附属区域内建设小型藏书室、阅览交流场所,以供居民于生活闲暇之际在寺庙的环境中放松阅读,或与寺庙的僧道交流。
3.2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的景观价值
传统的寺庙大多有着优雅的景观,且在其选址、风格及布局上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观与审美情趣[5]。寺庙在古代城市中,本身亦是作为中国式的公园而存在,因此探讨寺庙与现代公园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
对于传统寺庙,可在其周边借鉴寺庙园林的设计手法规划开放的公园,与寺庙呼应连通,成为整体。而新建寺庙则可在设计中融合传统意境与现代公园特点,使寺庙作为具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韵味的中国式公园。
3.3 寺庙本身的宗教意义
在探讨寺庙与现代城市文化生活接轨的可能性时,对寺庙本身的宗教性亦需要尊重。中国传统宗教不仅有较广的包容性,而且中国传统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如道教、禅宗等,都包含着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因此,尊重寺庙的宗教性,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寺庙的宗教功能亦可成为面向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之一,如为市民提供吃斋饭等体验,使市民可以亲身感受宗教文化、修身养性,也有益于市民自身素养的提高。
4 结语
寺庙在现代城市中,有许多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其从社会文化层次上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不仅对寺庙和宗教本身,也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以及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了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文 海.僧庐听雨——文化视野中的佛教[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金 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李冬梅,张建哲,陈允世.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6):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