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遐思

2015-03-07赵竹帛

党的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陕西省委习仲勋延安

□赵竹帛



延安遐思

□赵竹帛

2015年5月15日,我作为哈尔滨市直机关党组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的学员,前往延安学习。当飞机抵达延安机场,一种难言的激动不禁涌上心头。大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在耳畔鸣响:“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延安就在这里。延河之上,数座铁桥飞架;宝塔山下,高楼新厦林立。道路平展宽阔,山峁已见浓绿。我在心里说:延安,我又来了!

2005年10月,经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的栗战书同志建议,加上陕西省委几届主要领导的盛情邀请,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一行前往陕西参观考察。我作为维本书记的时任秘书,亦忝列其行。那些日子,维本书记非常开心——当了大半辈子共产党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来拜谒革命圣地延安的愿望。

栗战书同志亲自拟定考察路线,并协调接待工作。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国,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陕西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希,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都会见了维本书记一行。原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见到老朋友维本书记后特别高兴,不仅设家宴款待维本书记一行,还与黑龙江老乡——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杨永茂同志一起全程陪同维本书记赴延安参观。

巍巍宝塔山,涓涓延河水。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每一处革命旧址都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在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前,大家不禁感叹,党中央在陕北的十三年,使我们的党在艰苦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走向成熟。那时的延安,群雄聚集,灿如星河。

孙维本与张勃兴这两位老省委书记有着共同的感慨:陕北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所构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十多年过去了,孙维本与张勃兴两位老书记依然在关注着延安,关注着“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

站在凤凰山上,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峁,一幅幅历史画卷映入眼帘。

我想起380多年前的李自成。这位出生于陕北米脂县的驿卒被裁撤后,加入由数十万叛兵、饥民组成的造反大军。“饥寒势极,法无所施”,面对兵民相煽而动的声势,崇祯皇帝朱由检行事推诿又互相抵牾的应对之策,又为农民起义的火焰添了一大把干柴。先后成为“闯将”“闯王”的李自成高喊着“均田免粮”的口号,攻凤阳、焚皇陵,克洛阳、杀福王,占西安、建大顺,经韩城禹门南渡黄河,发讨明檄文,所向披靡。

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杂色黑马,在数百名骑兵的护卫下,威风凛凛开进京城,经承天门进驻皇宫。李自成给朱元璋开国的明朝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中国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明史》卷24《庄烈帝记》中记载,崇祯皇帝得知北京内城已落入大顺军之手,亲自到前殿鸣钟召集百官。令他悲叹的是,往常百官云集之地,如今却无一人到来。他与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脱下皇袍,在衣襟上写下“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随后,他赤足轻衣、乱发盖脸,与大太监王承恩相对上吊自杀。朱由检做梦也不会想到,存续276年之久的大明江山会葬送在这个陕北失业驿卒之手。

李自成入据京师后,骄傲情绪迅速滋长,群臣纷纷劝进,将官们亦急于享乐,招降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为己有的计划又告失败。吴三桂降清后,满清的多尔衮迅速入关,借助于亡明的力量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一些残明势力或向南方转移继续拥立明室,或向东北清政权靠拢,成为新主的马前卒。4月30日,李自成败走京城,最后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所杀(一说在石门夹山寺削发为僧)。

三个世纪后,郭沫若先生写下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读后,心潮难平,决心以李自成为鉴——共产党人决不当李自成。

中国的命运,就在延安枣园窑洞透出的光亮照耀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矗立着毛泽东同志的巨型铜像。每逢节日,延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会自发地在铜像前献上鲜花、花圈以及苹果、红枣,表达他们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对当年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岁月的怀念……

渐行渐远的岁月,把人物的荣辱成败积酿成或苦或甜的老酒,供人们品评论读。正是在这里,这位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的瘦高的湖南人,率领一伙颠沛流离的疲惫之师得以休养生息,继而星火燎原。

在陕北高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开始了更为艰苦的理论行军。在他当年延安窑洞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放着一盏破旧的煤油灯。就是在这盏灯下,他研读历史兴衰,谋划克敌制胜的方略,描绘解放全民族的蓝图。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他在延安以及陕北的窑洞里写下的。他预言:“它(新中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接受了他的精神洗礼;在他和战友们领导下站起来的新中国,重振山河,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当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国门口,他毅然决然地让儿子上了前线。在激情燃烧、凯歌高唱的岁月里,他把目光投向未来,致力开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确立了一个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他始终关注着世界的风云变幻,不惧任何强权,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和民族尊严。在迟暮之年,他顺时应势,一手推动中美接触交流建立外交关系,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国走向世界。

这就是曾在延安和陕北窑洞生活了13年,并从这里走向西柏坡、走进北京城的毛泽东。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我们又想到了习仲勋、习近平父子。

作为由农家后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南15华里处的习家庄。1900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粮食无收,饿殍遍野。在饥饿中挣扎的习氏一家,在困苦中终于盼来一丝福音——习仲勋的大伯习老虎在甘肃提督董福祥部当兵。随着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董福祥部奉命调防北京,后又充当随扈大臣率兵抵陕。已任“廷卫”(下级军官)的习老虎顺道回到家中,留下60两白银,此后即音讯皆无。

习家用这笔钱置办房屋田产,亦使习仲勋得以开蒙就学,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下,投身到为劳苦大众谋生存、求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这位13岁加入共青团、15岁转为共产党员,32岁即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46岁即任国务院副总理,65岁主政广东引领改革开放,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一生的革命实践中襟怀坦白、实事求是、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是黄土地的骄傲。

作为习仲勋的儿子,习近平同志年仅15岁即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这里,他与老区人民同甘共苦的六年知青生活,他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特殊经历,使他更加知道百姓的不易,更加懂得人民的心声,更加理解父亲的教诲。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去的就是梁家河村。春节前夕,他将曾经生活过六年的梁家河村作为考察调研的首站,人们能从中体味到感恩父老乡亲、向老区人民拜年的意味。

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为全国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感恩亲民的榜样。

延安,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底,“延安精神”也应永远绽放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5月19日,我离开延安返回哈尔滨,在飞机上俯瞰陕北大地,不禁心潮澎湃:衷心祝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我默问自己:延安,我何时再来?

(作者系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副主任)

[编辑:李小平电子信箱:lxp0000006@sina.com]

猜你喜欢

陕西省委习仲勋延安
锻造能打胜仗的精锐之师——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单位、陕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人物志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陕西举办“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走进延安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