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2015-03-07石磊
石磊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石磊
目的分析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分析研究本院2013~2014年期间12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别为: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方面因素。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 必须严格把控标本采集质量以及血常规操作, 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血常规;临床;检验
在血液检验中, 血常规方法是最基本的。其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数量, 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以及数量变化情况, 判断患者的具体疾病。作为当前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疾病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血常规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本次研究分析评价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 总结相关影响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 男60例, 女60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50±5.3)岁。
1.2 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 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 全血质控物, 一次性20 μl采血吸管, 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 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 min后, 取肘部2 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 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 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 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 mm, 将20 μl全血与0.5 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 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 均匀混合, 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 min后才可进行检测, 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 h内完成检测。
1.5 检测标准 检测时, 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 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标准, 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 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s)
表1 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s)
注:PLT=血小板;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V=红细胞平均体积;HCT=红细胞比容;HGB=血红蛋白;RBC=红细胞;WBC=白细胞
类别 PLT(×109/L)MCHC(g/L) MCH(pg) MCV(fl) HCT HGB(g/L)RBC(×1012/L)WBC(×109/L)末梢血 211±87.9 306±28.1 27.5±7.3 91.5±6.3 0.40±0.06 104.1±16.6 3.74±0.86 6.5±4.1静脉血 231±60.1 313±20.3 27.2±3.0 88.5±5.0 0.45±0.05 111.5±10.8 3.88±0.45 5.7±1.5
3 讨论
血常规为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 最常用的是末梢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方法, 研究表明采用静脉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明显高于末梢血检测结果价值, 因此临床进行检测时, 可考虑采用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 但在实际检测中, 人们更易接受末梢检测方法[2]。相关研究表明, 手指血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不良, WBC有明显升高, 而PLT则有明显下降, 分析WBC上升可能是因小动脉应激反应有关, 且末梢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性不良, 其局部温度较低。且末梢采血多存在针刺深度不够情况, 可能会导致PLT因受到挤压刺激而出现不可避免的损耗, 因此结果准确性下降[3]。
在临床进行具体的血常规检测时, 常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 导致结果的准确性不高。首先,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的正常运作是其可靠保证。做好仪器的保养是相当重要的, 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 并做好严格的防尘措施[4]。温度过高过低会造成仪管径发生变化, 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不能正常运作, 灰尘颗粒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干扰, 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因此要注意定期保养以及冲洗仪器, 并采用专用的仪器清洗液, 不能采用次氯酸钠等进行冲洗, 防止腐蚀机器内部。其次, 人为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中, 若静脉取血过量, 吸量不准确, 会导致标本受压出现标本溶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准确性,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对于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相当重要。因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①严格规范血液采集, 在具体的血液采集时, 应保证采集血液的均匀度, 选择合理的方法, 并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时,要防止出现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液成分分析不纯正, 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②规范血液分析仪的操作规范,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测试仪器, 了解具体的仪器工作原理,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养维修等。同时有必要再次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以及分析。
综上所述, 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 保证采集标本质量, 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检测, 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为之后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1]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
[2]毕新民, 孙淑玲, 姜彩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9):576.
[3]陈榕, 王谦可, 梁意引, 等.职业接触铅人群血铅及锌原卟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11):1625-1626.
[4]丁慧慧, 单桂秋, 李艳辉, 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4,27(3):284-2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60
2014-10-29]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