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2015-03-07赵晓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川崎管腔内径

赵晓英,骆 峰,韦 学

(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广西 南宁 530031)

近年来,川崎病已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病因之一。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2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2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诊断标准[1]。 其中,男 116例,女56例(男女比例 2.1∶1);年龄 3个月~15岁(3个月~5岁147例,占85.5%),平均3岁2个月;病程1~24个月。

1.2 仪器及方法 172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7.5 MHz。均在安静状态下检查,常规运用M型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查心脏,于左室长轴、心底短轴、心尖四腔等切面检查心脏结构、瓣膜回声及血流状况,重点观察大动脉短轴切面左侧3~4点处及右侧9~10点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观察其走行和内膜回声,反复多次测量左右冠状动脉根部内径(AO),均在距冠状动脉入口0.5~1.0 cm处测量,出现冠状动脉瘤状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时取其最大值。

1.3 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及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分级 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2]:①正常,冠状动脉内径(CA)3岁以下 <2.5 mm,3~5岁<3.0 mm,5岁以上 <4 mm,或 CA/AO<0.16;②扩张,CA 3岁以下 >3.0 mm,3~5岁 >3.5 mm,5岁以上>4.0mm或CA/AO>0.16且<0.3。冠状动脉瘤:CA是邻近管腔内径1.5倍以上,CA/AO>0.3。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分级[3]:0 级,正常,CA<2.5~3.0 mm。Ⅰ级,轻度扩张,≤1 岁,CA 2.5~4.0 mm;>1 岁,CA 3.0~4.0 mm。Ⅱ级,中等程度扩张,CA 4.0~8.0 mm。Ⅲ级,重度扩张,CA>8.0 mm,广泛累及1支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单侧冠状动脉扩张C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冠状动脉扩张CA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检出情况 本组172例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受损73例,阳性率42%,其中轻度冠状动脉扩张48例(占66%),CA<0.4 mm;中度冠状动脉扩张20例(占27%),CA 4~8 mm;重度冠状动脉扩张5例(占7%),CA>8 mm。左侧冠状动脉扩张38例(占52%),右侧冠状动脉扩张8例(占11%),双侧冠状动脉扩张27例(占37%),单侧冠状动脉扩张时左侧冠状动脉发生率高于右侧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受损程度较右侧冠状动脉严重(t=4.0,P<0.05)。双侧冠状动脉受损时左侧冠状动脉扩张程度较右侧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左侧冠状动脉较右侧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P<0.05)。冠状动脉瘤13例,阳性率18%(13/73)。

2.2 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表现 冠状动脉扩张超声显示CA不同程度增宽,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冠状动脉瘤13例,超声显示局部冠状动脉扩张,管腔呈“梭样”、“球样”改变,CA是邻近管腔2倍以上,管壁与相邻管腔壁相连(图1,2),CDFI瘤体内血流呈涡流,流速缓慢,合并冠状动脉瘘时二维声像图冠状动脉管壁不连续,CDFI可探及自冠状动脉至左心房内的高速血流信号(图3)。

图1 左侧冠状动脉瘤,左冠状动脉主干扩张呈“球形”改变,内径是邻近管腔内径2.2倍 图2 右侧冠状动脉瘤并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右侧冠状动脉主干球形扩张,左侧冠状动脉主干中度扩张 图3 左侧冠状动脉中度扩张并冠状动脉瘘入左心房,左侧冠状动脉后壁与左房见高速血流信号

3 讨论

川崎病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自限性疾病,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组5岁以下147例,占85.5%。病变初期主要以小血管炎及其周围炎症为主;随着病情发展,以中等动脉炎症为主,冠状动脉受损最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血栓;病变后期血管发生肉芽肿样变、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引起心肌灌注不足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除冠状动脉病变外,亦可累及腋动脉、髂动脉及胸主动脉。病因尚不明确,感染可能是川崎病的首要病因之一[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唇潮红、结膜充血、皮疹、指(趾)端脱皮、淋巴结肿大等。文献[5]报道,发热是川崎病就诊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口唇潮红皲裂。川崎病出现典型冠状动脉改变通常在发病后2周之内,特别是在7~9 d[6]。

文献[7]报道,川崎病冠状动脉受损发生率为13.9%~57.7%。本研究中,发生率为42%,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瘤破裂等,主要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表现为管壁均匀或不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内壁毛糙、迂曲。据相关文献报道[8],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13%~33%,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局部冠状动脉呈囊状扩张;本组冠状动脉瘤中CA最大12.2 mm。国内有文献[9]报道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栓发生率为5.7%,冠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占1%~2%;本组13例动脉瘤中均未发生血栓形成,1例发生冠状动脉瘘。

目前川崎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MRI等无创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成像等有创检查。有创检查技术是诊断川崎病血管损伤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侵入性,不适合作为常规检查。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川崎病心功能及心肌缺血程度具有明显优势;MRI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力,对血栓、斑块具有高度识别能力,且不受体位和扫描的限制,对冠状动脉扩张的评价和二维超声具有一致性[10],但操作时间长,费用高;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观察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与二维超声无明显差异,对前降支、回旋支显示优于二维超声[11],有望成为川崎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技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快速、无创且可重复,较冠状动脉造影更易让患者接受,是目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判断预后和疗效评估手段[12-13]。

[1] Ayusawa M,Sonobe T,Uemura S,et al.Revision of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 (the 5th revised edition) [J].Pediatr Int,2005,47:232-234.

[2]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6.

[3]门杰,曾宁,张宇,等.超声心动图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变化[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13(12):825-827.

[4]夏珣,鹿玲.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3):302-304.

[5]郭琴华,葛红旵.川崎病90例临床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5):279-280.

[6]温静.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3(2):194-195.

[7]刘特长,于明华,虢艳.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广东医学,2002,40(7):673.

[8] Jcs Joint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gemeng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Circ J,2010,74:1989-2020.

[9]韩丽松.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J].医学影像,2008,5(4):74-75.

[10]郁怡,孙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3):371-374,378.

[11] Miyashita M,Karasawa K,Taniguchi K,et al.Usefulness of realtime,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morphology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7,20:930-933.

[12]周昕,左维嵩.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4):373-374.

[13]唐晓,丁国标,杨海云.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预后判断和随访中的价值[J]. 实用儿科学杂志,2012,27(18):1396,1449.

猜你喜欢

川崎管腔内径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