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际融合理念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探讨
2015-03-06张小侠
张小侠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基于代际融合理念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探讨
——淮安市府前街道调查研究
张小侠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一个重要内容。以淮安市府前街道适老性调查分析为基础,基于代际融合理念,以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物质环境规划、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淮安市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人口老年化趋势下城市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代际融合;居家养老;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截至2014年底,淮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93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72%,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回避,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应出现了“9073”、“9064”的养老服务体系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4%)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由此可见,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要模式,社区是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区域;但据调查,目前城市社区存在老年友好度不高、社区适宜养老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着力点。
1 相关研究
1.1 老年友好型城市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最早于 200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十八届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IAGG世界开放会议上提出。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是一种能够减少和改善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问题的城市,其兼具包容性与可达性的城市环境。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老年友好城市主题内容,包括户外空间与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公众参与与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
老年友好城市提出之后,Colangeli 对老年友好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Plouffe提出了老年友好城市特征,Raddatz对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参与进行了相关研究。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八个主题内容框架进行了实践;老年友好城市的研究内容,也为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框架性的内容体系参考。
1.2 老年友好社区
社区可以共享城市层面的交通、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内的服务设施也必须为整个城市社会而共享。随着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提出及其实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AARP[1]认为老年宜居社区包含了可支付的合适住房、支持性的社区设施和服务、以及足够的交通方式选择等内容,这些内容共同促进了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参与市政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Alley等[2]将老年友好社区定义为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并受到尊重,以及通过支持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Scharlach[3]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以持续性、补偿性、挑战性、连接性和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友好”概念。
目前,国内对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李小云[4]认为:对老年实现友好态度的社区,体现的是一种人与居住环境亲近友善的居住形态。老年友好社区是从老年人群体居住、健康、社会参与等特殊需求的角度出发,为老年人安度晚年而创造的具有弥补性的,安全、舒适、优美、和谐的居住支持环境,以及提供了生活、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支持性设施和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既是主体,也是社区居住生活环境的客体,其核心内涵就是使老年人与社区的居住生活环境和谐相处、友好共存。
1.3 代际融合
对于代际融合的可考的文献研究较为缺乏,香港政府针对香港地区人口高度老龄化,实施“老有所为计划”推广敬老爱老,老有所为,积极促进跨代共融,促进老年人与其他人群交流融合,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性与归属感,改善与不同人群的关系,建立跨代互助达到社会共融。融合有调和,和洽之义,代际融合在本文理解为不同年龄阶层的,不同代际人群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相处。
2 研究对象、内容
2.1 研究对象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2014年底淮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72%,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本文以淮安市府前街道的七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社区物质环境建设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7个社区老年人居住意愿、居住环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淮安市府前街道地处淮安市中心城区,东至淮海北路,南临淮海西路,西接学院路,北至健康西路,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下辖北京北路、西园、京南、京北、淮西、工农、繁荣7个社区,辖区人口6万余人。
2.2 调研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淮安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淮安市在应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方面仍需要较大提升,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公共休闲空间建设、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适老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进行的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
表1 主要调查内容及结果
3 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探讨
针对所调查的7个社区在物质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其在老年宜居方面存在的问题,淮安市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对于未来新建社区应加强物质环境规划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配置以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措施。对于已建居住区则应加强适老性改造,使之成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老年友好社区。
3.1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针对府前街道的7个社区的调查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1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男性42人,所占比例46.2,女性49人,所占比例为53.8%;在年龄构成方面,60~65岁占13.2%,66~70岁54.9%,71~75岁20.9%,76岁以上11%,被调查人群年龄层次比较丰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图1)。
图1 调查人群年龄构成图
3.1.1 居住意愿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研
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在生活能够独立自理阶段,91.2%的人选择了社区或居家养老,仅有8.8%的人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年龄较大、需要他人提供照顾的最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87.9%的人选择居家养老或在社区照顾下居家养老,仅有12.1%选择专业的养老结构;对于入住养老机构最大障碍,传统观念影响占39.5%,资金不足占49.1%,见图2、3。
图2 生活自理状况下养老方式选择
图3 生活不能自理状况下养老方式选择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1.7%的人认为现在居住的社区里养老服务设施缺乏,50.6%的人认为目前空区不能提供养老服务;同时,在49.4%的能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居住小区中,日间照料、生活护理、老年康复、精神需要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在养老设施区位选择方面,26.7%的认为养老地点离公共服务设施太远,60.5%的人认为现有居住环境较差且缺少老年人文化娱乐设施,43.6%的人认为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还有人认为住宅设计没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传统观念及资金影响,在生活能够自理阶段仅有8.8%的人选择专业养老机构;需要他人提供照料的只有12.1%选择到专业的养老结构养老。因此,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符合国情也是养老主要方式,但
71.7%的现在居住的社区里面没有养老服务设施,50.6%的现在居住的小区不能提供养老服务,故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迫在眉睫。
3.1.2 社区物质环境现场调查
(1)交通及无障碍设施
部分社区道路状况较差,人车混行,停车位紧张,较多车辆停放在道路边缘,影响老年人安全出行,缺乏专门供老年人通行使用的安全和无障碍通道。社区中居住建筑及其他类型建筑均缺少无障碍通道及无障碍设施。
(2)社区公共绿地与活动场地
社区公共绿地与活动场地是老年人活动和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经过实地调查各社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与活动场地,但多数社区及其周围绿化面积较少,休闲设施较少,且整体分布不均匀。
(3)文化娱乐以及体育设施
各社区能提供一定的文化娱乐设施,但多数由其他用房改造而成,并各社区体育设施较少,且没有考虑到老年人使用特征。
(4)居住条件
部分社区住宅因年代久远,住宅较为陈旧,住宅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状况,对现阶段老年人基本生活具有较大影响。
3.2 老年友好社区规划
3.2.1 社区物质环境规划
(1)建筑规划设计
通过调查,46.2%的老年人选择一室一厅户型,35.2%的选择两室一厅户型,仅有18.6%的人选择三室及以上的户型。在居住区建设时可以配建一定比例的两居室养老房,配置防滑地板、无障碍设施、康复活动场地、传呼求助系统等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
(2)居住区总体规划
老年友好社区的规划设计,在建筑布局时应考虑“跨代混居”[5],在本次调查中,64.7%的老年人希望和子女住在同一小区,但又不同住。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需求,设计组团级老年住宅分散配置在居住区,与居住区同步建设;在户型选择可以结合现阶段中国养老格局,设计多层次老年住房类型配比。以满足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阶段和子女分开居住但又相隔不远,方便照顾又不互相影响,既提供了老年人生活气息浓郁居住地段,也易促进各年龄段的居民们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机会,有利于代际融合。
对于老年友好社区规划设计,应从老年住宅的特点出发,以满足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需求。充分考虑老年人住宅区和活动区分离,保证生活空间不受干扰;建筑布局应确保朝向、采光、通风和景观等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来自主干道的噪音少;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轮椅的使用;处理好合设或邻设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基本的生活配套齐备,以保证老人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可得到满足;设置有一定规模力量的医疗保健中心,而且与生活区靠近,并有通畅的道路系统以应付紧急情况,为老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3) 公共交往空间规划
老年友好社区在住宅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考虑相互之间的交流空间,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一般在设计中可考虑结合门厅、过厅、电梯厅等设置各种公共交往空间,如“谈话角”、“休憩角”等,适当休憩设施,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在居住区规划中,还应考虑有机布置公园、广场、散步道等室外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更好融入社会群体提供场所空间。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应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4) 已有住宅适老性改造
适老性改造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以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为基础,系统的对住宅内部使用空间和住区整体环境进行适老性改造[6],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3.2.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医疗设施规划
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发展需求的基础需求,社区应规划建设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以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在规划时,针对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卫生设施根据服务级别和服务覆盖范围,在充分考虑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分级设置。
(2)交通设施规划
老年友好社区应提倡健康便捷的交通方式,为老年人营建健康的交通环境。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提供连续、灵活、可及的步行环境,道路应加强无障碍和照明设施,鼓励老年人步行交通方式出行,步行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可以为老年人之间及与其他群体之间创造了更多身体锻炼、公共交往机会。
(3)文化娱乐及体育设施规划
目前,许多社区对老年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老年人关注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需求上,对于老年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制约了社区老年文化的发展。社区体育设施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结合老年人体育活动就近、分散进行体育活动的特点。社区及周边休闲活动场所的缺乏,导致老年人缺少与社会沟通交往的场所。老年友好社区规划要加大社区内及周边文化、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对于新建社区,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老年人使用的场地和设施,加大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公园、社区广场等非营利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对于改造、增加文化、体育场地和设施有困难的老旧社区,整合社区内及周边地段文化、体育场地和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在对社区老年休闲行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需求,合理预测老年人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7],并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分布对社区老年人休闲场所和设施进行分散性、就近布局,与社区周边区级、城市级的休闲场所和设施共同为老年人构建不同层次的休闲设施,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
(4)养老服务设施规划
老年友好社区规划设计中新建居住区按相关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设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区,要按相关标准通过置换、调剂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规划。
3.3 规划实施措施
为保障社区物质环境规划中的适老性设计能够得以实施,在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应该在土地出让之前制定规划设计条件时对用地的适老性规划设计加以限制。
对于老年友好社区开发建设我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5%左右,但却担负着全世界20%的老年人,导致社区建设中老年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落后[8],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物质、精神供给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要求。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可以纳入保障房建设和管理体系,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提供土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进行开发建设。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其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面对快速老龄化城乡规划也应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是城乡规划的主要任务,规划建设适宜老年人居住的老年友好社区,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居住的物质环境,还应切实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做好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规划,并制定可行规划实施措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1] AARP. Beyond 50.05: A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Livable Communities: Creating Environments for Successful Aging(2005a)[R].Washington,DC: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2005.
[2] Alley, D., P. Liebig, J. Pynoos,et al.Creating Elder-Friendly Communities[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2007,49(1-2):1-18.
[3] Scharlach, A. Creating Aging-Friendly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geing International,2012,37(1):25-38.
[4] 李小云.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5] 刘苹苹.建立宜居社区与“多代屋”[J].人口学刊,2013(6):47-53.
[6] 马玉卓.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友好社区的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7] 王凤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社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8] 刘雅云,高理想.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推进路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5,11(2):174-177.
(责任编辑:尹晓琦)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of Urban Friendly Commun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r-Generation Integration——The survey of Fuqian Street, Huai'an
ZHANG Xiao-xia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pension problem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fitting old survey analysis on Huaian Fuqian road and intergenerational fusion concept, community planning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facilities under aged people home-based care mode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Related questions about Huaian city aging-friendly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We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ging-friendly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under an aging population trend.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home-based care for aged people; aging-friendly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15-09-14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指导计划项目(2014ZD17)
张小侠(1977-),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913.6
A
1009-7961(2015)05-00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