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抢了,然后?
2015-03-05鹿小鹿
鹿小鹿
2015年春节,微信抢红包着实火了一把。关于红包这件事,抢得开心,更重要的是花得舒心。
20年前,过年是大家一起看春晚;5年前,过年是大家一起发短信;两年前,过年是大家一起发微博;今年,过年是大家一起摇手机抢红包。年后,肱二头肌似乎发达了不少。
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除夕全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除夕20:00到初一0:48,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除夕22:34,春晚摇一摇互动出现峰值,达8.1亿次/分钟。春晚微信祝福在185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传递了约3万亿公里,相当于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370万次。这一夜,微信完爆每年绕地球两圈的香飘飘。
这个时代,任何东西只要火了,就会接受“哲学家”的矛盾分析。微信红包当然不能免俗。第二天,不少人就开始了关于微信红包冲淡过年味道,影响家庭交流等涉及哲学和社会学的大讨论。在我看来,这些人颇有几分营养过剩的既视感。有个适合合家欢的媒介,在越发缺少吸引力的春晚中作为调剂,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我们家上至耄耋老妪下到始龀小儿都摇得蛮高兴的,一起比拼抢到的金额,也成了少见全家都能参与的大众话题。
相比微信红包影响“家庭和谐”的社会大问题,关注微信红包怎么花似乎显得更务实些,要是辛苦“抢”到的钱花不出去,心理大概也会添堵。
有种看法说,微信这次运作的不是红包,而是社交。社交基因深种的腾讯依靠一款微信红包震撼了看似无可匹敌的支付宝,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交和支付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交是人与人的连接,支付表面虽然是人与钱的关系,实质是通过支付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说,这次的微信红包运动与其说是支付领域的崭新创举,不如说是社交领域的“似是故人来”。至于红包,更多的是承载的一种社交媒介的作用,就像送礼,心意到了就够了,也没人会真的在乎那三五块钱应该怎么去花。
对这种看法明显有些低估了金钱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小便宜办大事的事情近几年屡有发生,打车软件对市场颠覆式的重建便是最好的例子。更要注意的是,个人的微信红包金额可能不足为虑,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次全民活动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其惊人的总体量,若不能有效使用,说不定会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既然要看红包的钱怎么花,还要从微信入手。在这次活动之前,我对微信钱包唯一了解来自滴滴打车。为了更好地使用微信红包,有必要对微信钱包进行深入的研究。打开微信钱包,除了提现功能略有吸引力外,其它诸如手机话费充值、彩票、滴滴打车、京东、大众点评、信用卡还款等功能玩的还是老掉牙的场景,与其竞争对手“支付宝”的能力相差甚远。从长远看,这次轰动的事件和华丽的数据或将化为泡沫。
相对于微信的大张旗鼓,“支付宝”却在闷声发大财。单从数据看,支付宝的确略逊一筹,但经过时间发酵后,其在支付领域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支付的基础是场景,而场景正是支付宝最为领先的地方。在电商领域,有淘宝和天猫全力支撑的支付宝更不是只能依靠“雇佣军”京东的腾讯所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在线下支付方面,支付宝可以说真正走到了最前列,找到了将“小便宜”转化为“大满足”的有效路线。举个实例,就在昨天早上,我发现楼下面包店打出了红色大横幅,内容大概是本店全面接受支付宝红包之类的内容。我果断进店买了面包当做早餐,支付宝红包支付,没花钱。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霸王餐”的幸福感,昨天一天心情都甚是不错。
从各方面来看,支付和社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生于腾讯的微信很好地继承了社交基因,并在移动端将其发挥到极致。但是,支付最后见的还是慢功夫,首先依赖于复杂的场景建设,属于文火慢炖。红包抢了,然后,要是没有然后了,腾讯定会感觉很是尴尬;然后,转到支付宝去使用,腾讯真的要感到心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