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的诗意情怀

2015-03-05李菲

商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读诗诗意读书

李菲

“这个世界上每天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常常以为自己生活的圈子就是整个世界,其实,很多人活着的方式,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CY故事”淘宝店

“虽然生活有时无法像诗一样美,但读诗却让我们心向美好。这是写给每个孩子读的诗,也送给一直单纯坚持梦想的你。”——“给孩子的诗”APP

“有时只是一首诗,我们就找回对世界的初恋。”——“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

任何时代,阅读优美的诗歌、动人的故事,总能触动人们的灵魂,给人启迪,引发共鸣。在当今这个浮躁不安的时代,这些美好,值得更多人享受。而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颠覆了以纸质媒体作为唯一阅读方式的传统,用视频、图片、文字将多元丰富精致的诗歌与故事推送给分布于不同角落、不同阶层的人们,让一度“低落”的传统阅读有了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复苏和保护内心深处的本真和柔软,激荡起千万人的“诗意情怀”。

在淘宝上“卖故事”

在行形形色色的淘宝店中,商品琳琅满目,可你听说过“买”故事甚至不用付钱的店铺吗?“CY故事”和“逆时光故事”,就是这样卖故事的店铺。进入这些店铺,一股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一个个拥有专属链接图片的原创故事,或讲亲情,或述爱情,展示比小说更加精彩的现实生活,借助网络在不经意中传递着正能量。

在这些店铺的链接中,记者发现,除了店主自己的故事,售卖的更多的是别人寄存的故事。“宝贝们”虽然篇幅都不长,却都是真实的,标价皆为1元。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原创故事写出来,发到店铺的指定邮箱,被选中的寄存故事,经过店主的文字编辑,配上精美的原创图片后将作为商品标出,故事一旦卖出,网店收取20%的租费,剩下的80%完全归卖家所有。

其实只要点开链接,故事就已经完整地显示在宝贝详情中。即使不付这1元钱,也一样可以阅读所有的故事。付钱还是不付钱,完全靠读者“自觉”。

曾经有人问过:“买了这些故事有什么用呢?”“CY故事”店长丛平平的回答颇为文艺:“我不知道有什么用。看书有什么用?听音乐有什么用?看电影有什么用?谈恋爱有什么用?是的,买故事同看书、听音乐、看电影、谈恋爱一样,或许有些事情并不遵从理性,情到深处时,一份感觉便足以将你沦陷。”

也有很多人质疑,怎么会有人傻到为免费的东西付款呢?亲朋好友们也劝说店主不要这样,可以免费试读,看完需要付款。可最终两位做着同样的“文艺梦”、同为80后理科生的店主却始终坚持免费阅读。

在丛平平眼中,“掏钱买故事的都不是傻子,就算是,也是有情怀的傻子。”同样的,“逆时光故事”的店主李杨也认为,“总会有一位读者,为自己心灵产生的启发、感动、共鸣等任何一种感觉埋单。”在他们看来,如果读者不喜欢,拍下这1元钱对他们也没有太大意义,和开店的初衷不符。讲真实的故事和免费阅读,是他们最初也是一直的坚守。

如今,“CY故事”在线售卖的故事已有316个,“逆时光故事”也有115个,尽管单个故事最高的销售额只有53元,他们依旧很知足。

与孩子们一起读诗

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改变不仅在于文字、图片的在线浏览,也包括对图像、色彩、声音的接收领悟。与“CY故事”和“逆时光故事”卖普通人的故事不同,“给孩子的诗”APP和“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则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了共享高尚文化艺术品位的平台,在虚拟空间里聆听、分享、交流诗歌体验。

作为起源于民间歌谣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用奇妙的词汇组合,阐释了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想象。因此,北岛在《给孩子的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遇上诗歌,就像遇上心中的情人,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在时刻喷涌着海量信息的数字化时代,读诗并不算什么难事,关键是认真地读好诗,并记得与孩子们分享。

诗集《给孩子的诗》,可以说,最早缘起于4年前,北岛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带回了一首准备朗诵的诗歌《假如我是一支粉笔》,这样文笔粗糙且想象力匮乏的诗,令北岛气愤难忍。于是,北岛花费3年,为所有“不想做粉笔”的孩子们选编了一本诗集《给孩子的诗》,收入了70首外国诗和31首汉语新诗,期望孩子们在诗歌的密林中如卡瓦菲斯在《伊萨卡岛》里写的那样:“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孩子们是天生的诗人,也是语言的天才,他们未经磨损的赤子之心,对世界有着独特的感受,单纯率性的诗意,珍贵也脆弱。当然,让孩子们通过多样的渠道尽可能地接触到诗,是和读什么诗同等重要的命题。

在孩童都能操作手机的时代,一款合适的诗歌APP,也是一次读诗的有益尝试。与《给孩子的诗》相继问世的同名APP,在原诗集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媒介设备专门为孩子们挑选了一些适合阅读的“有声”的诗,同时提供给与读者为自己的孩子录制诗歌的机会,让父母与孩子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一起愉快地读诗。如读诗这么好的事,怎么都不嫌早。

其实,类似于“给孩子的诗”的中文诗歌APP也有不少,但大都形式简单。英文类有几款诗歌APP很值得学习。如《趣味童诗》,用小朋友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各种生活画面诠释诗的内容,诗里的每个词语都能在生活的情境里找到对应,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像成人和孩童都能读的《荒原》,则把文本精读、手稿展示、朗诵和表演视频等丰富元素缝合在一起。与其浪费时间在“愤怒的小鸟”、“保卫萝卜”等手机游戏中,流淌着诗韵的APP更益于孩子们的身心。

微信里的诗歌黄金时代

诗歌是最精炼有力的语言创造,也是最易在网络广泛传播的文体。从论坛、博客,到微博、微信,新兴的自媒体让诗歌在短时间内传播得更加快捷。如今,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微信上“享受诗歌”,那些经过精心编辑的文字、应景别致的图片,加上抑扬顿挫的真人朗诵,带给读者的不只是文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还有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的立体盛宴,完全有别于之前单一的纸质浏览。在“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上,几乎每篇推送的诗歌的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成就了一场盛大的网络阅读奇观。也难怪有人感叹诗歌的黄金时代又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团队,并非专业的诗歌机构,而是一家名为“BeMyGuest(尚客私享家)”的文化公司。它与20位中国各界精英翘楚共同发起“为你读诗”公益诗歌艺术活动,致力于倡导诗意生活和呈现诗意中国。

2014年4月25日,彭丽媛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共读安徒生经典童话《丑小鸭》的段落,是“为你读诗”推出600多期以来最特别的一次,首次实现国家元首在新媒体朗诵文学作品,也唤起了更多人对诗歌的关注。这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默默坚守诗意的情怀,每晚10点,让人们在自媒体语境下与诗歌重新结缘,打开了人们接触诗歌的多种感官,丰富了我们对诗歌的体认和想象,悄然抚慰着忙碌一天的疲惫心灵,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时代在不停地变化,媒介和出版物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不变的是诗歌创作和阅读“有感而发”的抒情本质,以及人类对内心本源诉求的探索。

如果说在这个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挤压出较长的时间手捧纸质书埋头阅读可能只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但至少我们可以抽出几分钟听一首诗、读一个故事,摒弃浮躁与虚荣,回归沉静与真挚,用诗意的阅读充实我们的生活,如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那样:“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

链接

大师们的阅读观

●鲁迅:读书应博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培根:书亦可请人代读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钱穆:读书应先定“旨趣”

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叔本华:绝不滥读

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钱钟书:多读书,下功夫做笔记

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评论

为什么读书

孙婧

如果一个人拥有着宏大的宇宙观,会很轻易得出结论:阅读既是个人心灵的事,也是国家民族的事,阅读是一种不容推辞的义务。

最近听到一些中学老师的“吐槽”:学生们的数理化难题竟然要找语文老师来解答,而且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升学阶段,会突然出现理科成绩下降的情况。深究原因,是推行素质教育后,考试命题越来越综合,越来越与实际结合,题目也是越来越长,很多试题光题目要求就五六行,文科成绩不好的孩子表示,“连题都读不懂,别说解答了。”

这种情况很早就被教育学家关注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非小事。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很多艺术、体育类特长一样,有点“童子功”的意思。很多中小学老师发现,家长在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时间不作为的话,儿童便会更容易被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吸引,而对日后人生的影响,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才会慢慢显现。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可能不像人为什么要吃饭来的迫切,但与温饱并列,这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头等大事。从最功利的角度看,书是工具,是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人必须通过阅读来建立认知。会读书才能看懂考试题目,考个好成绩,谋个好学校;会读书才能熟练使用以文字形式传播的信息,如菜谱、产品说明书、竞聘岗位要求、各种通知或条例、政府的信息发布等等。往小了说,阅读是让人平稳生活的重要工具,往大了说,读书看报是获取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更多的解答是非功利性的、抽象的,甚至是浪漫的。

阅读能够获取人类社会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相当于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从中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以及超越现实的问题处理能力。这是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极为复杂的实践活动,蕴含其中的审美愉悦、感情激荡、能力提升几乎没有别的活动能够媲美,更重要的是,读书在现代社会的成本非常低廉。

阅读还会让人获得快乐。诚然,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吃喝玩乐,游戏电玩,游山玩水,还更有极端的比如酗酒嗑药。消费社会给各种各样的快乐明码标价,使其唾手可得。但在哲学家眼中,此“快乐”非彼“快乐”:现代主义的快乐更倾向于审美的愉悦感,类似于交响乐、绘画作品、文学作品、建筑艺术等给人带来的美感或崇高感,在获得关感的文化活动中,读书可谓是门槛最低的;后现代则把快乐弄得有点“轻飘飘”的,着重于感官娱乐,如游乐园,电影院,卡拉OK,动漫,网游等等。相比之下,以读书为代表的文化活动与心灵的关系更加密切,能为人带来现实世界之外的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房子、车子、人际关系等等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现实中的烦恼统统远去。这是人真正称得上是“万物之灵”的地方,人有能力在现实世界之外,拥有另一个诗意的世界,在此生此世之外,过一番全新的人生。

绝无批判哪方的意思,人们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光,大众传播手段又冲破了各种文化活动时空同一的局限,人类进入了快乐的全盛时期。只是电视问世也就百年,互联网不知天命,智能终端是近十年的事,而古老的阅读伴随人类数千年,这恰好证明阅读与人类进步共存共生,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承载文字的是纸还是屏,人无法离开阅读而生存。科技发达国家如德国、以色列、日本人均购书量,远高于科技尚不那么发达的中国,书没问题,读书更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不爱读书的我们。

生命会消失,文明会消失,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如果没有传承,一切都会消失。通过传宗接代,人的生命超越了死亡;通过遗产的传递与继承。一个有生命的文化也超越了死亡。如果一个人拥有着宏大的宇宙观,会很轻易得出结论:阅读既是个人心灵的事,也是国家民族的事,阅读是一种不容推辞的义务。

猜你喜欢

读诗诗意读书
诗意地栖居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我爱读书
读诗的窗口
被耽搁的诗意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读书为了什么